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刘震云发表《塔铺》、《新兵连》、《单位》等小说,成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从而为学界所关注。从1991年至1998年,刘震云接连推出一组以"故乡"为题或内容的系列小说,又以不同既往的叙述历史的方式,引起轰动,评论界试图从不同层面解读这些历史题材小说。随着《故乡面和花朵》出版,作家的创作风格又进行了新的转化和变革。到《一腔废话》问世,作者以迥异于大众的个性化语言抒写方式进行话语创新,实现了一次新的超越和提升。进入新世纪,刘震云又把有趣的形式与有深度的内容结合创作了《手机》,也许是它的新的实验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或许是因为趁电影《手机》的热映,学界又掀起一股评论小说《手机》的浪潮。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分析刘震云《故乡相处流传》的文本片段《附录》.以细读方法,运用跨文本性理论,将之与小说正文的某些细节进行对话和互证;对"韩书记"和"领导人"形象进行挖掘.正是对这两个人物的解构,刘震云深化了权力批判力度,把话语批判的目标确定为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主流叙事.  相似文献   

3.
(课前播放《月之故乡》音乐,营造氛围,带学生融入情境。)师:哪位同学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生答。)月与故乡的链接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月明人尽望,  相似文献   

4.
正鲁迅的《故乡》是其代表作之一,初接触这篇文章时,因过长的篇幅,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畏难的心理,这为教学的展开与对全文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文本深入解读的问题,教师应该在整理文章整体脉络的基础上,活用插画等元素,让情节的发展更加生动形象,引导着学生走进"故乡的过去"、审视"故乡的现在"、憧憬"故乡的未来"。一、追忆过去,"画"出神奇《故乡》中的"我"追忆起过去,便联想到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中国新化运动的闯将与旗手,他的小说创作以人物形象的个性鲜明,思想内涵的深刻而称于世:鲁迅又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对中国小说历史的研究更见功夫,有《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古代小说对鲁迅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拟就《故乡》来分析《红楼梦》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商洛学院学报》2015,(3):34-40
白忠德的散文创作,从自己的故乡开始,至今都紧紧围绕地理、情感、文学三重意义上的故乡和家园,《摘朵迎春花送你》《回望农民》《佛坪等你来》等散文集无不如此。他最新的两部散文集《斯世佛坪》和《我的秦岭邻居》,前者从情感上仍是"走不出这片土地"的延续,后者则在延续的同时进入"生态散文"这一新的领域。不过,其中也潜藏着需要注意的危险。无论如何,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不能以某种类型来自我限制,而应当立足于文学,关注属于文学性本身的那些要素,尤其是微妙的细节,这是包括白忠德在内的所有写作者都应首先了然的。  相似文献   

7.
一篇小说刻画好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揭示小说的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赏析一篇小说或引导学生理解一篇小说的主题就必须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手。我在教学《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小说时,就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探索,总结出这两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而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下面我就以《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8.
小说《故乡》通过一次回故乡的经历,描绘了一幅五四时期中国农村凋零破败的真实情景,深刻提示了农村危机背后的社会危机,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残酷的阶级压迫下农民的悲惨命运及生存状态的思考,反映了鲁迅先生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愫。  相似文献   

9.
<正>【设计理念】《春意挂上了树梢》是《现代散文选读》中"是什么使我们感动"这一专题的一篇散文,文本渗透了作家萧红对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的社会人生的深度思考。因是选修课教学,所以要充分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一、沟通,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学是一个师生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也是师生在沟通合作中共同成长的过程。沟通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教学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路善全 《学语文》2004,(2):17-17
多年来,我一直以一种感受的方式去接触鲁迅及其作品。又一次翻开《故乡》,走近作家“所记忆的故乡”,一派宁静、祥和的乡土气息及民族生活景象扑面而来。这篇写于1921年初的农村题材小说,开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先河。小说中所描述的中国农村的普通人事及人物命运,与鲁迅其他农村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我国的文学家、思想家,他是一位目光如炬、站在时代前沿的巨人。他用一支唤醒民众麻木心灵的利笔,把满腔的爱国之情倾注到了一篇篇作品里,用他不屈的精神为中国民众树起了一座丰碑。本节课引导学生学习小说《故乡》,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进师生互动、  相似文献   

12.
荣松 《阅读与鉴赏》2006,(12):36-39
乡土是生命的起源,乡情是中国文人独特的情感寄托。早在弘文学院时期,鲁迅的同学对他就有“斯诚越人也”的评语。(沈瓞民《回忆鲁迅早年在弘文学院的片断》)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山水秀美,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鲁迅割舍不断的故乡情结,也塑造了鲁迅忧国忧民的文化性格。从《故乡》与《社戏》看,鲁迅对故乡的情感是复杂的.爱恨交织难以一言蔽之。  相似文献   

13.
王驾《社日》诗云"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辛弃疾《西江月》词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鲁迅的《社戏》描写了暮春社戏的热闹好看……其中的"社日""春社""社林""社戏"是什么意思呢?这要从"社"说起。一、社,即土地神。后成为村落、区域的名称。《说文解字》:"社,地主也。"段玉裁注引《今孝经说》也说:"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五土以为社,以  相似文献   

14.
赵吉文 《课外阅读》2011,(10):319-319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先生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称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也不过份。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永垂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曾经收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有《孔乙己》、《社戏》、《故乡》、《药》、《一件小事》、《阿Q正传》、《祝福》等。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及初中学生实际,要学好鲁迅的文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15.
马琳 《现代语文》2009,(11):46-49
《故乡》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写于1921年。通过对故乡人、景、情的前后变化描写,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下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人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悲惨景象,揭示了人们之间的可悲隔膜,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6.
审视英美小说是了解英美文化的重要窗口,小说是通过讲故事和对具体环境的描写,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一种文学体裁。作为英美文化的知识瑰宝,诸如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著名英国女作家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英国作家劳伦斯的著名小说《儿子和情人》、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名著《汤姆·索耶历险记》、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长篇小说的《红字》等等。它们的文学魅力及思想教育性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基于此,要使学生多途径、多方位地获取英美文学知识,需要改变英美文学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英语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乡土小说作家中,师陀称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乡土小说大都取材于中原故乡的农村或小城镇,他在这些作品里,凭"一颗自觉的心灵"和"不愿与人为伍的独特艺术性格",描绘了别具特色的中原乡土世界,表达着自己对于故乡和乡土中国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本文从作家与乡村的关系这一角度入手,通过文本去体察作者在作品里所表现出的对乡村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言说特色,从而了解师陀面向乡土世界时所呈现的独特姿态。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故乡》历来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其编写意图是让学生了解 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现实;领会鲁迅先生对被压迫被剥削农民的深切同情和造成其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深思索;激发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小说突出一个“变”字。从故乡人物的变化,故乡环境的变化,“我”的心情的变化等诸方面组织材料,展开情节,揭示主题。   关于故乡之“变”,历来分析甚多,但大多从两个方面着手,即记忆中的故乡和现…  相似文献   

19.
王淦生 《师道》2013,(10):57-57
记得鲁迅先生有篇自传体小说叫《故乡》,写他定居京城后回故乡搬家的事。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的凋敝使得先生的故乡变得面目全非,随着那次搬家,温馨的老家大概已随记忆中曾经无限美好的故乡一起从先生的心头消遁。虽然小说结尾处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一个预示某种希望的句子来收束,给了读者一个朦朦胧胧的亮点,但我知道先生当时的心境一定是苍凉无比。关于"路"的那几句话,也就如小说《药》中夏瑜坟上的那圈神秘的花环一样,只是聊以自慰并给读者一点慰藉罢了。  相似文献   

20.
宗华 《语文知识》2015,(3):32-34
鲁迅小说《故乡》的人物设计非常讲究艺术性。《故乡》中的主要人物有闰土、"我"以及"我"家斜对门的那个向"我"要"破烂木器"的豆腐店里的杨二嫂。有人说,如果将有关杨二嫂的文字删去,似乎不影响闰土形象的塑造,也不影响《故乡》主题的表达。要不要删去有关杨二嫂的文字?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对杨二嫂形象价值的再认识。一、杨二嫂之于"我"的形象塑造刘熙载在评价《左传》时说:"左氏叙事,纷者整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