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2015年发生的韩军老师与李华平老师的这场论争,对于认识语文教育教学,对于端正语文教育思想,无论是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必要和及时的,也是意义深远的。李华平教授在《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4年第10期上发表的《迷失在学科丛林里的语文课——兼评韩军〈背影〉课例》,对韩军《背影》课进行评析,认为韩军这节课把"生命和死亡意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第10期《语文教学通讯》(B刊)刊发了李华平老师的长文《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该文批评韩军老师的《背影》课例严重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正道,成为哲学课、美学课、生命教育课,呼唤语文教学回归自己独有的使命。该文在学界产生重大影响。2015年1月份、2月份《语文教学通讯》(B刊)与《新课程研究》共刊载了4篇批评韩军老师的文章。笔者以为,这些批评有其合  相似文献   

3.
翟娓 《语文知识》2016,(21):86-87
2012年,新语文教学代表人——北京的韩军老师在"全国第四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上了一节《背影》的研讨课。之后,围绕韩军《背影》教学的视频、实录、解说等资源,国内语文界先后开展了多轮大讨论。其中以四川师大李华平为代表的多位教授发表了一些批评文章。其实,当年韩军的《背影》教学实是教学实验,是非典型的教学课例。  相似文献   

4.
<正>韩军老师的公开课《雷雨》(《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5年第4期》)与众不同,切入角度新颖,以"周"字贯穿教学,梳理情节,阐述人物,描绘命运,概括主旨,终抵"神秘"。加上韩军老师个人独特的学养、卓越的朗诵以及熟练的课堂言语,确实让我们享受一场酣畅淋漓的"雷雨"盛宴。然而,正如韩老师的《背影》一样,《雷雨》这一课也在语文界产生了不同的反响和激烈的争论。也正像2015年《中学  相似文献   

5.
《课程.教材.教法》2016,(5):101-109
《背影》在民国时已选入语文教科书,是"父子之爱"教化和"语体文"学习的范本,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不能实现"思想教育的任务"而被逐离教科书,改革开放后再度成为课文,并实现了主题的回归。《背影》的教学史对语文教育有着深刻启示:应以教育家的立场"选文"和"教文";正确处理"文学作品"和"课文"的关系,关注课文的教学价值;辩证对待"经典课文"的去留,客观认识各时期的语文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6.
<正>羊年岁末,我以"陇原名师工作室"学员的身份,在天水师院礼堂,聆听了韩军老师对《背影》的另一种解读。我接触《背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翻拣记忆,主题除父子之情外,老师也没再说什么。执教后,我一直教高中语文,对初中教材很少关注,自然也就不去想着《背影》是否会有另一种解读。今日,听了韩军老师的示范课,将与《背影》时隔三十年的我,又一次引入了文  相似文献   

7.
<正>韩军简介韩军,男,1962年生。全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一等奖获得者。第一线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原《教师之友》杂志核心作者。现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主持全国最大语文教育论坛"韩军在线"。举三反一大家对"举三反一"不是太了解,但对"举一反三"是比较了解的。什么是"举一反三"呢?也就是我们讲一篇课文,比如讲一篇《春》,讲完之后,就希望我们的学生会写像《春》这类文章的作文,会写春夏秋冬,这不就是"举一反三"吗?学了一篇《背影》,就以为我们的学生能写像《背影》一样的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10月李华平教授在《语文教学通讯》发表了《迷失在学科丛林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接着,韩军老师在同一刊物上发表《〈背影〉课七说》予以回应。此事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一线教师看韩军老师上课,心潮澎湃;读李教授文章,字字在理。剩下许多困惑,谁对谁错,何去何从?仔细看这两篇文章,我们发现:李教授的评  相似文献   

9.
张伟丽 《语文知识》2016,(21):82-85
韩军的《背影》公开课在语文教育界引发了两年多的论争,它肇始于李华平2014年末发表的《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背影〉教学课例》一文,此文认为韩军的《背影》教学解读实乃盲目求新、哗众取宠的误读,教师不能拿基于个人生活感悟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1]。随后有数篇论文相继发表,支持此文观点。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语文教师和其学生塑造灵魂的过程,语文的情感就是生命的美,语文的智慧就是生命的智慧,语文的深度就是生命的深度。朱光潜先生说过,所有的纯文学是诗意的,读韩军的《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即给你诗意的感受,对生命的虔诚,对语文的思索与厚爱,足显韩军对语文教学的虔诚,下面笔者谈一谈对这位名师的理解。一、个性的张扬、为人的自谦在韩军老师自我解说中,他写了这样的话语,"先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具有多种功能,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文本解读中教师必须以正确的语文教育价值为导向。韩军老师对《背影》"生与死"的解读不可谓不新,但从语文教育价值取向上看,尚有缺失。  相似文献   

12.
韩军老师所授的《背影》一课在语文教育界引起了大规模的争论。其中,韩军老师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还是启发式教学,是众多专家学者争论的热点之一。基于课堂中的师生对话进行分析,韩军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以强制灌输教师解读为最终指向,对话内容多脱离文本而肆意创生,对话类型多具有限定性而使学生思维受限,多媒体为载体的间接对话以教师之思混淆学生之思。综上所述,韩军老师假借民主对话之名行专制独白之实,在课堂上建立起教师话语霸权以实行灌输式教学,将学生的主体性泯灭殆尽。  相似文献   

13.
正《背影》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自从入选教材以来,教学中不论是讲解"父子情深"还是反思"父子冲突"基本上是围绕着"主题"来探讨的。这里的"主题"主要指文章的思想主旨。从"主题"的角度来研究作品既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是语文教学的传统。不论是孔子的"诗教"文艺观还是庄子的"得意忘言"论,不论是曹丕的"本""末"论还是韩愈的"文以明道",都非常重视文章的主旨,而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  相似文献   

14.
一、设计理念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共有32篇课文,设计了八个专题。第一个单元由精读课文《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略读课文《珍珠泉》和"语文园地一"组成,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教材在编排上强化了导语的导学功能,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性,所以,我采取"小学语文单元整组主题教学"的模式,将全组课文放在单元主  相似文献   

15.
不忘语文科的德育、美育优势,渗透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德育和美育的因素,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例如,从《背影》、《我的老师》等文中去真诚地体会那种表现在家庭和社会之中的人间真情。这样,语文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智力和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忘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技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由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并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将来能够适应社会并能很好地服务于社会的能力。我从教会学生自学一篇课文入手,进而教学生掌握学习一类课文、一单元课文乃至…  相似文献   

16.
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良好的语文素养可以极大的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语文的内部交流活动促使我们的精神变得崇高,感情变得丰富,思想变得深刻,人格变得健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思想教育主要通过“语文”这个中介来实现。人文思想的传承发扬,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而学生又将在教学内容中获得具体而丰富的真善美的精神陶冶。一、以“爱心”为核心,培养学生丰富而生动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从《背影》、《我的母亲》等课文中感受世间最伟大的父母之爱;引导学生从《藤野先生》、《再塑生命》等课文中体会师爱的可敬可贵与人间的真情;引导学…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的《背影》不仅在汉授语文教科书中被选为重点课文,同时在蒙古族语文及汉语文教学中也被选入为重点课文。本文以学习《背影》这篇课文的汉授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与蒙授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为对象,具体对两种教学的本课教学目标、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差异的同时,对汉授初中生和蒙授高中生学习《背影》的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并提出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不仅要传承中华优良文化传统,也应注重本民族文化传承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2014年10月,《语文教学通讯》(B刊)在“本刊特稿”栏目发表了拙作《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后文简称《迷失》),从而拉开了围绕朱自清《背影》进行的语文教育大讨论的序幕。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的《背影》不仅在汉授语文教科书中被选为重点课文,同时在蒙古族语文及汉语文教学中也被选入为重点课文。本文以学习《背影》这篇课文的汉授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与蒙授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为对象,具体对两种教学的本课教学目标、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差异的同时,对汉授初中生和蒙授高中生学习《背影》的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并提出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不仅要传承中华优良文化传统,也应注重本民族文化传承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王崧舟老师在谈到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音乐老师、思想品德老师的区别时说:"语文老师的注意力应该更多、更自觉地分配到语言表达、语言形式上……"而语言表达、语言形式的"根基"是词语。任何一个具有语文意识的老师,都会以课文为基础在语境中开展词语教学,在课文中咬文嚼字,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把握其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