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政协,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共同创立的一种协商民主制度。一直以来,海外对于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存质疑之声,认为政协是"清谈部门",是"花瓶摆设"。各级政协委员虽然可以畅所欲言,但属于"白说谁不说,说了也白说,不说白不说"。由此下结论:中国不存在真正的民主。持这样观点的人其实是对中国协商民主制度的历史、架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在全球共同面临新冠肺炎疫情挑战的大背景下,作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疫情信息的重要窗口,《上海日报》(Shanghai Daily)、第六声(Sixth Tone)、一财全球(Yicai Global)等上海外宣新媒体在海外社交平台上用心讲好中国战疫故事,回应关切、寻求共情,在海外社交平台和受众间收获良好反响。  相似文献   

3.
2019年11月5日至9日,笔者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ESCAP)代表团,出席了在泰国召开的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第二届宏观经济政策、减贫和发展筹资委员会会议,并在会议期间出席由我常驻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代表处举办的"最后一公里——中国减贫取得的成就与经验"主题边会。从与会人员的积极反馈和热烈讨论可以看到,国际上对中国精准扶贫的相关做法和经验充满了兴趣,迫切希望了解精准扶贫的内涵、做法以及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减贫工作的借鉴和启示。坦率地说,在关于中国发展故事的国际传播中,中国减贫、扶贫的故事不仅在渴望摆脱贫困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广泛的需求和受众.  相似文献   

4.
《对外大传播》2011,(7):5-9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是中国外文局所属新世界出版社为庆祝建党90周年而策划出版的重点图书。该书围绕国内外读者共同关注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13个重大问题,以平易通俗的语言、丰富生动的故事插叙,从历史的角度做了深入的思考,梳理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成功的历史轨迹和建党理念,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13个谜底,并对中国共产党应对面临的挑战做了深刻的剖析。该书中文版今年3月面世以来立即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和积极的评价,迄今已创出累计销售近20万册的佳绩。在前不久闭幕的2011年伦敦书展上,该书获得德国、俄罗斯、西班牙、匈牙利、波兰、丹麦等多国出版界人士好评。英国新经典出版公司已就此书与新世界出版社达成版权引进协议,香港一家出版社和韩国某出版社已分别就繁体中文版和韩文版的版权引进与新世界出版社达成初步意向。本书英文版将由新世界出版社在2011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前推出。有关方面领导肯定此书的出版是"外文局为社会做了一件好事",探讨《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的成功经验,可以为今后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共产党、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以及做好类似的重大题材外宣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共情传播是通过情绪的感染性特征来实现情感共鸣、内容共通,从而弥合国际传播中的文化鸿沟。而社交媒体具有广泛的普及使用率、社交可供性等特征,这就为共情传播提供了平台,成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新思路。针对共情传播,可以从强化视觉语言、转换选题、联合海外博主的角度,提出做好社交媒体共情传播的具体实践方式,以期纾解既往国际传播在实践中的某些困境,从而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6.
后疫情时代西方民主体制面临着深刻危机及其向外转化矛盾的迫切需求。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演变形势下,敌友划分的"他性政治"将会逐渐成为国际舆论的主导方向。对于中国对外传播工作来说,保持与青年一代新兴舆论力量的积极互动,创造有政治生机的话语体系,在国际传播领域重新设计战略路线、合理配置资源将是未来讲好中国故事、营造有利舆论环境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建党百年之际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百年大党的故事,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道真题和大题,更是实现2035中国远景目标、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必答题。新时代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应重点采取"以情动人"的柔性公关策略,在培养"公关的头脑"、武装"理论的声音"、抓住"话语的牛鼻子"、训练"会讲的嘴巴"、寻找"倾听的耳朵"、打开"异域之眼"、塑造"可参与的具身"、激活"共情的心灵"和建立"统一的故事世界"九个方面着力,寻找中国故事与国际受众的最大公约数。  相似文献   

8.
触摸时代脉搏,关注全球的经济文化走向,了解国际间的合作发展进程是本刊开办"高端对话"栏目的宗旨。自栏目开办以来,先后有贵州电视台的《论道》栏目和中央电视台二套的《经济半小时》走进本栏目。2007年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以嘉宾主持的身份走进贵州电视台演播厅,掀开大型高端对话节目——《论道》的序幕。龙永图在本次《论道》中对话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教授。李稻葵师从于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马斯金教授,中国新一代海归学者,致力于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炼相关的现代经济学理论,为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出谋划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在这次对话中,两位高端人士以独特的视角,揭开了"诺贝尔奖"——国人学术界心中百年梦想背后的故事及中国学术界如何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最强音。贵州电视台《论道》栏目分两期播出,我们对此进行了编辑整理,以飨读者。敬请大家关注"高端对话"栏目,并请各相关的电视台、广播电台提供线索,以便我们把此栏目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9.
<正>《人民日报·海外版》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张面向海外、以海外中文读者为主要对象的综合性中文日报,也是世界了解中国、中国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创刊30多年来,海外版跨越千山、远渡重洋,发行到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全球华人的"无价家书"。作为海外版新媒体转型的重要平台,海外网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国际传播的重要职责。如何顺应全球媒体融合的大潮流进行自我变革,更好地向海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成为海外网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一大背  相似文献   

10.
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新时代的中国形象,是当前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传播学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面对复杂国际关系下的意识形态偏见和文化隔阂,共情传播成为一种破局进路。基于对共情传播理论脉络和作用机制的梳理,本文提出了诉诸共性议题,话语微观多元;深挖中华元素,激活文化触点;巧用全媒体平台,创新产品样态;联合外籍人士,传递“他乡人”视角这四种实践创新策略,以期以情动人,实现与他者的联结,促使中国声音从表达到抵达,让中国故事真正在国际受众中获取认同并产生广泛持久的影响,从而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纪实节目在国际同行业的竞争中仍处于劣势,海外受众对于中国纪实节目的认同感、接受度仍然偏低。由五国导演拍摄的《高考2020》试图探索中国题材纪录片走出国门之路。《高考2020》导演版(即五国导演分别执导制作版本)和国际版节目分别采取集锦式和板块式叙事结构,适应不同受众群体需求。在叙事内容上,节目选取世界观众易产生共情的题材,聚焦平民化视角下的个体故事,并增加富有历史底蕴的解说。在叙事表达上,该片善用"他者"视角与符号学理论,发挥解说叙事功能,符合海外受众观影期待。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提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党的十八大以来,讲好中国故事便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工作任务。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相关人士指出,可把此理解为一种以"表述"牵引理念和实践变革的话语策略,在某种  相似文献   

13.
正为全面、客观了解海外民众对中国企业的看法,为中国企业海外形象塑造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2014年8月,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中国报道杂志社和华通明略(Millward Brown)调查公司共同在亚太地区实施了"中国企业海外形象调查"工作。调查范围选择亚太地区与中国贸易往来较多的国家,同时尽量覆盖不同地理区  相似文献   

14.
朱凤娟 《文化交流》2016,(10):16-19
正行走浙江大地,会感觉到它的美有历史的传承和沉淀,有现代的创新和繁华。一个G20峰会,把杭州呈现给全世界,也把全世界的目光带到浙江。收获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在深层次上链接起本土与国际,这样的互动早在今年6月就开始了。"情系浙江——外国专家美丽浙江  相似文献   

15.
本期以新华社的《中共尝试在城市“公推直选”巩固其长期执政根基》和英国《卫报》“十字路口的中国”系列报道中《寻找爱情,自由并不是答案》为案例。选取了民主这个对外报道亟待向世界说明的中国话题,以细化描述和直接引语回答海外读者疑问:分析了如何用鲜活生动的故事包装事实的报道方式,指出改进对外报道手段,有利于实现与海外读者话语体系的对接,拉近与海外受众的距离进而对其产生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谭震 《对外大传播》2013,(4):13-14,55,1
全国政协十二届委员极其关心我国国际传播建设,他们认为,要全面正确理解中国梦,需要大力加强对外传播工作。我们应该更注重对外传播的软件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要引导和传播正能量。在提升对外传播软件上,他们认为,一要知己知彼,二要超越差异,三要用事实说话,四要打动人心。他们提出,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与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发展是有共性的,要注意其与世界文明的关联度。  相似文献   

17.
《对外大传播》2011,(5):43-44
自2010年4月以来,浙江省委外宣办组织《浙江日报》海外版、浙江广电集团国际频道等单位人员,成立了浙江籍人士在海外从事媒体传播情况的专题调研课题组,先后赴欧洲实地走访了《葡华报》《、欧洲时报》、法国华侨华人会、《欧联时报》、《欧华联合时报》、《新华联合时报》、意大利青田同乡总会、威尼斯华侨华人总会等华文媒体和华侨社团,对浙江籍人士投资创办或参与经营的海外媒体开展了问卷调查,与来浙访问的侨领、海外华文媒体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对浙江籍人士在海外从事媒体传播情况进行专题调研。本刊将分两期对调研报告中浙江籍人士参与海外传媒市场现状和面临问题与对策等内容予以刊登,供相关部门与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积极打造适合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身份、定位、功能的国际话语表达方式,打造国际传播的新平台,培养一批善于国际传播的人才队伍。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外宣工作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以及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19.
正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刘月宁在2016年3月7日《中国艺术报》刊发的《加大对中国音乐文化国际传播新模式的支持力度》一文中认为:融合中外,和而不同。在传播音乐内容方面,要选择真实反映历史与当代中国人生活的优秀经典作品,特别是那些既充分融合吸收优秀的外国文化,又坚守保存中国核心的文化和精神内涵的作品,做到"融合中外,和而不同",方能真正用中国音乐讲好中国故事。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是一位"老外宣",他从21岁开始在中国外文局工作,39年的职业生涯始终从事着对外传播工作。其间,曾担任国际译联副主席职务,现在是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政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