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以奥斯汀式命题观为基础、奥斯汀式阐释为形式,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合乎直觉地解决了以说谎者悖论为首的一批语义悖论.通过对比分析奥斯汀式阐释与罗素式阐释,可以看出,说谎者悖论产生的根源是忽视了情境或情境要素参量.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对语形悖论,包括罗素悖论和合信悖论等也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按照英国逻辑学家拉姆塞(F.P.Ramsey)的悖论分类,逻辑悖论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集合论—语形悖论和语义悖论。当代的某些悖论研究学者认为,某些语义悖论的背景知识中涉及语用的因素,因此建议从语义悖论中分出另一类悖论——语用悖论。语用悖论的代表是所谓“认知悖论”。认知悖论是挑战人类理性思维和科学发展的难题,研究认知悖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语境敏感”方案引进“索引性”、“语境”这些重要概念,开辟了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语义悖论的道路。伯奇把真值谓词视为具有单一意义而非固定外延,即外延为其使用语境函项的索引词,并且从哲学说明和形式刻画两方面对“强化的说谎者”悖论的直观分析进行了解释。不过,伯奇的真正目的并不只是为了避免悖论,而是想抓住自然语言中语义赋值的可导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按照英国逻辑学家拉姆塞(F.P.Ramsey)的悖论分类,逻辑悖论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集合论一语形悖论和语义悖论.当代的某些悖论研究学者认为,某些语义悖论的背景知识中涉及语用的因素,因此建议从语义悖论中分出另一类悖论--语用悖论.语用悖论的代表是所谓“认知悖论“.认知悖论是挑战人类理性思维和科学发展的难题,研究认知悖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彩票悖论是一个关于信念合理接受的重要归纳悖论。它的所谓标准解决方案是用弱演绎闭合条件取代演绎闭合条件。但这一策略不仅不符合日常实践和科学实践,而且违反了RZH解悖标准中的非特设性要求。近来流行的融贯论路径方案认为如果一个信念属于一个不融贯的或自毁的信念集,那么它是不能被合理接受的。显然,这一类型的方案会陷入知识论的保守主义窠臼。在批判和吸收这些方案合理之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强贝耶斯方案。该方案强调认知情境对信念接受的重要影响,在情境语义学的构架下对彩票悖论作了新的解决,并使之得到了有力的哲学辩护。  相似文献   

6.
悖谬常见于日常语言中,而悖论则不是一种普遍的语言与思维现象,但在逻辑领域里,罗素悖论及其通俗版本“理发师悖论”却屡见不鲜。本认为,消解“理发师悖论”,既不能希望一个与具体主体无关的形式化系统,也不能采取克服语义悖论的方法,而应结合具体的背景知识,运用形式逻辑来综合探宄,在层层疏析中,理清“理发师悖论”产生的缘由,进而达至消解“理发师悖论”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语义悖论”困扰人类理性已达两千年之久,迄今尚无定论。本文给出了自我否定句的定义,并进而指出,典型的“语义悖论”——“强化的说谎者悖论”、“格雷林悖论”、“理查德悖论”以及“说谎者悖论”均为自我否定句,从而为统一消解此类“语义悖论”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正>说谎者悖论是一个具有逻辑和认识论意义的极古老的悖论,从来为逻辑学者所关注和研究。进入二十世纪,由于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的类似的悖论,直接危及经典的逻辑和数学理论的可靠性,这个悖论得到更认真的对待。如今习惯上把这些悖论分为两类:集合论悖论和语义学悖论。说谎者悖论与其他若干悖论一起,由于分别涉及“真”、“假”、“云谓”、“指称”、“定义”等逻辑语义学概念而被归为语义学悖论,它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为解决这个悖论,历史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本世纪逻辑学家则立足于现代逻辑提出许多解决方案。所有这些努力都促进了逻辑的发展。但是,这个悖论本身(一般地说,语义学悖论)一直没有得到无可争议的解决,至今仍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张建军教授的学术研究呈现“整体推进”的特征,明确指认逻辑悖论之语用学性质,构成其研究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推动了逻辑悖论研究的语用学转向,促进了长期处于薄弱环节的关于悖论的一般方法论研究之深入展开,加深了对位于“高阶认知”致思层面的逻辑悖论研究之认识。在逻辑悖论与其他逻辑哲学难题长期探索的基础上,张建军教授近期致力于系统建构辅之以“情境实在论”和“悖境辩证法”的“逻辑行动主义方法论”,并已初步呈现其多方面解题功能。  相似文献   

10.
说谎者悖论作为古老的逻辑之谜,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逻辑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去探究它.一般认为巴威斯等人借助情境语义学对说谎者悖论做出了相对合理的解释.尼科洛夫在模糊逻辑和直觉模糊逻辑中引入巴威斯等人提出的一些定义和结论,从而说明说谎者语句在模糊逻辑和直觉模糊逻辑中不产生悖论.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学自诞生以来,一直面临着诸多的诘难与指责。在这些诘难与指责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它与生俱来的四大哲学困境,即:“荒野”自然观的本体论困境、自然的“内在价值论”困境、“敬畏生命”的方法论困境以及“整体主义”的认识论困境。在生态危机急速加剧的今天,系统地揭示这些哲学困境,对于生态伦理学自身的完善、“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构,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预言悖论是关于“知道”的严格意义的逻辑悖论,在当代悖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诸多名称中,“预言悖论”这一名称更好地体现了该悖论的本质。博弈论的思想和分析方法较为恰当地揭示并刻画出预言悖论中所包含的关于认知主体的意图和行动的语用成分,因而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趋势。  相似文献   

13.
悖论是一种思维矛盾 ,它有自己的特定含义及特征。但许多人对悖论的理解含混 ,把凡是出现矛盾的理论观点都当作悖论 ,这是不正确的。并非所有的思维矛盾都是悖论 ,悖论是实质 ,是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 ,它不是辩证矛盾。正确理解悖论 ,应掌握悖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教学悖论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必须解决却永难得到答案的一系列困惑与矛盾,如语言暴力与无言之教的悖论、规训与自我创造的悖论、理想之境的描绘与苦难之境的揭示之间的悖论、功利追求与精神修养的悖论等等。教学悖论对教师的自由实践造成了重大影响。教师自由实践的本质和精髓在"力行",教师权力的真正体现也在"力行"。教师的自由实践是一种精神实践,也是一种科学的政治实践。教师自由实践的最高境界表现为教师能进行原创性教学,即教师创造课堂、教师创造学生。而这一切自由实践的根本则在教师能够自我创造。  相似文献   

15.
“悖论”是思维当中有趣的现象,对悖论话语,肯定它又会得出否定它的结论,否定它又会得出肯定它的结论,让人无法回答.近百年以来,很多逻辑学者致力于对悖论的分析、研究.“说谎者悖论”是诸多悖论中非常典型的一个.可从五个角度、用不同方法对这一悖论进行分析和破解.  相似文献   

16.
随着狭义逻辑悖论问题的相对解决,逻辑悖论研究的未来重心将向悖论方法论领域迁移。悖论方法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总结和概括逻辑悖论研究中的具体方法,形成一般悖论方法论;以悖论方法论为基点,建构演绎科学与经验科学相统一的科学方法论;运用悖论方法论,解决具体学科中出现的悖论问题,实现具体学科的理论创新;发挥悖论方法论在实际生活中的解悖功能,消解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出现的尖锐矛盾,以利于社会生活和谐、协调地运行。  相似文献   

17.
道德悖论的缘起与消解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道德悖论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们运用理智,从不同的方面对于同一个道德行为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了相互对立的结论。所以,为了消解道德悖论,就必须转识成智,对于道德行为做到"以道观之"。  相似文献   

18.
经典逻辑中的一些有效推理规则对自然语言条件句推理的失效导致条件句悖论。情景语义学认为,造成条件句悖论的原因跟条件句所描述制约关系的背景条件有关。信息流理论继承情景语义学使用内涵方法处理内涵问题的传统、使用信息通道的概念在通道等级系统中表征条件句所描述制约关系的背景条件,对造成条件句悖论的原因给出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根据信息流理论对条件句悖论的分析和解释,本文进一步分析阐释信息流理论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的哲学基础。在本体论上,信息流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由情景和关系构成的关系网络。在认识论上,信息流推理与认知主体及其知识状态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9.
Conceptual bases of intervention and policy are often subject to paradoxical dilemmas, such as the need for a coherent program model versus recogni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a target population. This article aims to identify underlying paradoxical bases for expansion and replication of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programs, and to suggest potential resolutions of these paradoxes. Clarification of such paradoxes may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many decision points which arise in processes of identifying, expanding, and replicating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based on evidence of quality or success. First, a brief history of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in the U.S. from the viewpoint of expansion and replication is presented. A five-fold typology of expansion and replication processes is proposed: staged replication, franchised replication, multi-site demonstrations, mandated replication, and government-supported private sector expansion. Second, paradoxe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cess of replication are considered, such as: (1) the “can it work” versus “does it work” paradox; (2) the fidelity versus local cultural relevance paradox; (3) the replication versus addition paradox; (4) the replication versus program improvement paradox; and (5) the representativeness versus feasibility paradox. In a concluding sec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funders, policy makers, and evaluators are made regarding next steps in expansion and replication of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progr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