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
文学评点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形式,它与批评对象紧密结合,主要以读者为本位,引领读者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其本身具有理论价值。从《诗经》评点看,文学评点的随意性、感悟性,及重视艺术分析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文学传播价值,其表现大致可分为内外两端。就内在形态而言,表现为评点本身在欣赏层面对读者阅读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就外在现象而言,是指评点对作品传播和普及的促进。  相似文献   

2.
文学的功利性属性已经众所周知,面对生活的无奈,很多人求助于美学、哲学。叔本华把艺术当做是生命意志的暂时休歇,阿多诺把文学作为救赎之路,暂且不论文学能否助我们越过刀锋,文学功利性的关键不是本体论而是认识论,不在乎本身是什么,关键在于被人们当作什么。不在于能否带领人类走出终极困惑,而是如何调整心态,积极的存在于现实。  相似文献   

3.
文学本体论看似是一个老问题,但是以往的研究却停留在一个较肤浅的程度上,甚至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如本体论与文学本体论的关系,即能否把哲学本体论移植到文学研究领域的问题,至今都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结合近年来哲学本体论研究的新发展,对本体论与文学本体论的关系应进行必要的梳理,以推动文学本体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学理论的基座长期以来安放在认识论上,故而将文学视为对生活的认识就自然会产生出文学本质论及其文学的意识形态理论,文学也就成为人们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的一种形式.从而忽略了人类主体的心理精神需求及其需求的表达和满足与客体对象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属性之间所建立起的价值关系及其文学价值意义。因而文学理论体系的基座应该是建立在价值论上,应该重构文学价值论基座而使文学理论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危机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价值哲学研究从一开始就陷入到价值本体承诺失误的危机之中。危机的根源在于我国传统的实用性思维方式,使得我们缺乏本体论价值承诺的明确意向。所以,克服危机的出路只有走向本体价值的建构。从思想上认清价值哲学的根本任务和核心课题乃在于确定一切价值的基础和根据这一本体论承诺,是克服价值哲学研究中实用化倾向的认识论前提;从古今中外的哲学本体论转变中,发现确立本体价值的一般原则或机制是本体价值建构的方法论关键;重新确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本体论意义上的价值理想,是本体价值建构的指导原则和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建构主义的文学鉴赏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在原有基础上的重新建构,这种建构不是简单的拼合,而是学习者充分发挥自身的认知潜能,经过自己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使所学知识在更高层面上形成新的融合。文学鉴赏中,就意义建构而言,文学鉴赏活动是一种商品格的认知重构过程。从形式上看,文学鉴赏是阅读主体和客体间的双重对话及心灵沟通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作品塑造的感性形象借助文字符号通过语码转换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的思想情感也渗入到读者感情世界;与此同时,阅读者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从更深层次解读作品,感受作品,  相似文献   

7.
文学传播中的价值创造和文学接受中的价值实现,是继文学价值初始创造之后文学价值生成的两个重要环节。文学传播不仅仅是对文学价值的简单传递,更是传播者依托各级媒介对文学形式价值和内容价值的二度创造活动。文学价值实现是一种受读者“前理解”制约、以对话方式展开的复杂机制,其中包含着读者对文学价值的三度创造。  相似文献   

8.
读者与文学文本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情感的存在方式问题 ,始终是审美阅读理论难以把握的难点。从现象学角度对这两方面作出存在论的描述 ,以期为审美过程的体验和诗性把握提供理论上的说明。审美阅读绝不仅是理解、提取作品意义的一个环节 ,而是文学本身存在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哲学和以现象学、存在主义、意志主义、释义学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哲学对心理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预设的形成以及理论建构方式均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梅彤 《文教资料》2008,(30):10-11
网络文学创作实践的发展,冲击和影响着传统的文学写作理论,使传统文学理论、写作理论内容面临着变革与重构.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四大影响:文学价值理念的革新、作品真实性理论的重构、文学观念的更新以及作者和读者关系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文学教育的宗旨在于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纯正趣味和鉴赏文学的能力。当前众多的文学教育,却远离了文学的本质和文学教育的初衷,文学教育中存在不少弊端。为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传授学生领悟的方法,才能保证教育的文学趣味和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文学理论新编》是近年来出版的文学理论教材中较好的一部 ,经修订更趋完善。本文试对之进行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3.
童庆炳主编的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合作编写的《文学理论教程》 ,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修订后的这部教材更趋完善 ,本文试对之进行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西方哲学、人文学术转型和中国“新时期”文学本体论的理论争鸣,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的理论背景。30年来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的代表性观点包括“三环结构”文学活动说、“三R结构”文学活动说、文学的“交流对话”说、“文学存在的四维整体结构”说等。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突破了本质论取向,蕴含着文学存在研究的新的理论生长点,同时也存有一些需要澄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大众传媒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和正在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身处这样一种社会环境和传播环境,文学的存在现状和发展趋势受其制约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文学趣味、文学形式和文学语言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不断汲取文学领域内的营养来填充自己;另一方面又对文学领域内的诸多问题作出了独到的解释,从而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不断吸收西方思潮,弗洛伊德理论被引进以后,就对中国心理学、哲学、文学等诸多领域产生影响.本文旨在论述弗洛伊德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从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三个方面考察了弗洛伊德理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内的接受和运用状况.  相似文献   

17.
学史理论是从学实践史和学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对学发展规律的种种见解。学史作为一种学术范型和大学课程在中国出现始于上世纪初,回首年学史之路,不难看出存在着一定的“学史八股”现象, 诸如学史观单一化,研究方法简单化、语言表述社论化等。因而亟须建构并运用多元化的,科学的学史模式理论和方法,指导学史的研究、述和教学。在学史教学中注意在大化视野中把握学史现象,树立以学现象把握的独立品格,引进多元化的参照系统,拓展思维空间等,从而使学史这门传统的大学必修课程在改革中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8.
文学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为人生的艺术,是特定时代人们的道德生活、伦理价值观的审美表现。但是当前的文学理论教学整体上较为忽略对文学伦理精神的关注,缺乏对文学理论、文学知识的价值伦理角度的阐释以及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强化文学伦理本位是文学理论教材体系改革的内在要求。同时需要关注媒介文学的伦理问题,强调文学主体的意义承担、责任意识和审美价值的道德评判尺度,这也是当下文学理论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9.
文学产业化作为文学发展的新的方向,使文学“跨界发展”成为文学产业化转型中一个重要的选择与途径.产业跨界使传统“作家”身份出现新的定位,由此带来关于文学观念与实践的变化.媒体跨界成为文学新的生产方式.文体跨界与融合、新文体实验、跨媒介写作与跨文体写作,都构成文学产业化背景下文学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