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骥 《青年记者》2004,(2):12-13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新周刊》曾被有的网友称为当今中国传媒大街上最引人注目的妖艳女人,但现在在一些传媒论坛上经常看到“你还看《新周刊》吗”这样的帖子,对于《新周刊》曾经的拥趸来说,这是一个很让人尴尬的问题,如果回答说仍在看,那很可能会招来一片嗤笑声,都什么年代了,你还在看《新周刊》。如果回答说不看了,心里又时常想着它最近又出什么新花样了没有。现在的《新周刊》就是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我不这么看,我认为它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什么是真实的世界?就是人离不开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无论搞新闻写作,还是搞文学创作,都追求写得生动.这不仅是对的,而且至关重要.有人写出的文章,自己挑不出毛病,别人也找不出什么缺点,只是谁都觉得不生动,我看这往往比任何毛病、缺点都更大.世上有许多没毛病、没缺点的东西,但人们也不会仅仅因其"完整"而尊重它,因为它没有特殊价值.光光的羊粪蛋,圆圆的鹅卵石,它有什么毛病?有什么缺点?我看把它捧在怀里的人不多,道理很简单:它廉价或无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娟 《新闻知识》2002,(1):17-18
什么是大特写?对于这一问题,新闻界目前还没有一个十分一致的说法,不仅在理论界没有统一的结论,新闻界从业人员也持不同的态度。大特写曾经被指代具有报告文学意味的长篇通讯报道,而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说法,有人说大特写不是“纯新闻”,有人说大特写是“写人与人之间的新闻”,有人则认为大特写是一种独立的综合文体,甚至也有人认为只要篇幅较长的纪实作品都可以被称为大特写。给大特写下一个十分确切的定义或许很难,但我们可以从大特写写作上报道上的特色来把握大特写。大特写是深度报道吗?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它又不完…  相似文献   

5.
中国数字付费电视的启动程序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中国的数字付费电视有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有人说:”这是一个青苹果,就等着它变红”。也有人说:“中国的数字付费电视是地平线下的曙光,终将变成蓬勃的日出。”我觉得这些比喻有道理,但也不十分恰当。因为我感觉,中国的数字付费电视,现在还不是一个可以坐等的时间问题,还有很多的具体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克服;还有很多具体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完成。  相似文献   

6.
无论搞新闻写作,还是搞文学创作,都追求写得生动。这不仅是对的,而且至关重要。有人写出的文章,自己挑不出毛病,别人也找不出什么缺点,只是谁都觉得不生动,我看这往往比任何毛病、缺点都更大。世上有许多没毛病、没缺点的东西,但人们也不会仅仅因其“完整”而尊重它,因为它没有特殊价值。光光的羊粪蛋,圆圆的鹅卵石,它有什么毛病?有什么缺点?我看把它捧在怀里的人不多,道理很简单:它廉价或无价值。 文章尤其如此。写文章与一般性的说话或随意在纸上写字不同,主要的不同在于要使听众、读者觉得生动,有所触动,达到感动。  相似文献   

7.
李强 《青年记者》2007,(10):10-11
对于媒体来说,信息永远是第一位的。《财经》的揭黑报道为自己立起一面旗帜。然而揭黑并不是新闻的全部。《财经》副主编王烁也说,“我们认为自己是新闻工作,什么都可能做,只要是新闻,今天做证券市场阴暗一面的调查性报道,明天可能不做。”这就像一个特别擅长“佛跳墙”的厨师,有时也得炒个白菜什么的(这可不是小看白菜,有人说白菜是菜中极品,能做好这道菜那也肯定得是名师)。[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左璐 《新闻世界》2011,(8):329-330
芙蓉姐姐,从一名普通的大众到红遍全国的网络明星。有人认为这种现象是网络用户素质不高的反映,也有人认为这是网络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无论它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研究。  相似文献   

9.
鸡蛋里看起来是没有骨头的,但实际上它不但有骨头,而且还有很多,如用它孵出小鸡来便可知道它里面其实也是有骨头的。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平常事也是一样,表面上看好像没有什么价值,但让经验丰富的记者一看,就能看出许多很有价值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两年前,我到石家庄市召开一个座谈会,征求对报纸宣传的意见。一位在企业搞宣传工作的年轻同志,很幽默地讲了一段话。他说,报纸上理论文章我们很想看,有的题目也很吸引人,可就是有的文章太深奥,弄不懂的新名词一串一串,看起来云遮雾罩,有的似懂非懂,有的干脆就看不懂,实在难煞人。我们常在一起议论,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报纸上的文章发表出来就是让众多的人看的,为什么不能写得通俗易懂一点呢?有人说这主要怪作者、编者缺乏群众观点;也有人说,怪不着人家,这主要怪我们知识水平低,人家学问高,又是“理论家”、“专家”,如果把文章写成大白话,让谁都看得懂,那不把人家的水平降低了吗?  相似文献   

11.
新闻特稿不是小说、也不是消息。新闻特稿是什么呢?有人说它是长篇通讯、特写,也有人说它是报告文学,还有人说它是纪实文学,至今,还没有人能给它下一个准确科学的定义。尽管没有发现一部专著从理论上来谈论新闻特稿,但实际上,新闻特稿的实践与成功早已走在了理论的前面。比如发行量较大的《知音》、《家庭》、  相似文献   

12.
报纸上经常看到一些预告性新闻。某项事业刚有了蓝图,就发新闻,预报成绩。这种新闻在报上很受优待,标题醒目,位置也高。但报道的社会实效如何,却值得研究。遇到这种预报成就的消息.有些读者想看,又不太爱看。想看,是想预知一些前景情况;不太爱看,是觉得这些报道在眼前说来,似“纸上谈兵”,当不得真的。因此有人说,预告不是新闻。不过,也不要把话说绝。预告的虽不是已发生的事情,但它是可能发生的事情,或正在发生的事情。退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各行各业中,足球记者是一个很时尚的职业,说它时尚,因为足球本身很热,说白了就是受人关注,记者数量也比以前翻了几番,但足球记者圈中出现了一些不懂足球的记者,更不会踢球,这样的记者或许能完成报道任务,却不能写出有震撼的足球新闻.  相似文献   

14.
冲动的媒体     
前一阵子,在东亚足球四强赛上,中国男足以3比0的比分,改写32年不胜韩国队的历史,可喜可贺.然而,赛后很多媒体都把誉美之词毫不吝啬地撒向中国队,"灭韩"的眼频频出现,令人很是反感.我担心,假如接下来中国足球再在一个相当长的阶段逢韩又败,我们的媒体还拿什么说事呢?  相似文献   

15.
图书精品纵横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前,出版界“精品意识”、“精品工程”、“书出精品,社创名牌”、“多出精品”成了颇为时髦而且喊得相当响的口号·出版界关于如何“实施精品战略”的学术讨论也逐渐热起来。要想“实施精品战略”,首要问题应该明确什么是精品。关于什么是精品的认识,目前学术界很不一致。有人认为,精品就是受读者喜爱的精神产品;有人认为,精品是一个质量概念,糖品主要看图书的内容质量。有人认为大部头、豪华精装、获奖书、名家作品都是精品。究竟什么叫精品?精品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精品都具有哪些特征?怎样才能走出图书精品的误区?本文想谈些浅见。  相似文献   

16.
钟仕安 《新闻前哨》2005,(11):46-46
高校新闻界常常有人抱怨,我们的校报看的人不多,很多人不珍惜它。随处可见有人把校报当作他用甚至当废纸扔进纸篓。出现这种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校报的可读性不强。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高校报人迫切需要学一点读者心理学、新闻心理学。要了解读者心理,研究读者心理,只有如此,才能把校报办到读者心里,拨动读者的心弦。如是,读者自然会爱护校报,珍惜校报。  相似文献   

17.
休息日,打开电视,一位贩毒枭雄正在引据论典,某某人曾说过什么什么,这个某某人一定是个名人,不是政治名人就是文化名人,显得此罪犯很有文化品位和书卷气,这在一般电视剧里的正面人物身上都很少见到,就更不用说是反面人物了。像这种引据论典的“掉书袋”的手法在现代文化界也很少见,除了一个人。不知是否与他有关。沉下心来继续看,这是一部写贩毒的电视连续剧,叫《黑冰》。但越看越面熟,越听越耳熟,这样的句式,这样的才情,这样的博学,说卖话,我觉得只有一个人能写出来。心中便诧异,难道这位文坛高手也去弄电视了。这电视怎么看怎么透出一股文学的书卷气来。终于看到了最后,最后的编剧字幕上果然打出了我猜想的  相似文献   

18.
杨彪 《军事记者》2003,(8):49-49
问题的提出在我们的采写活动中,常听到这样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新闻富矿”。有人说京城是“新闻富矿”;有人说改革开放前沿是“新闻富矿”;也有人说,边远艰苦地区是“新闻富矿”……正如什么是新闻一样,看问题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只是想从记者感知这个层面提出:新闻的富矿就在“司空见惯”中。其一,记者是常人,是生活在普通人群中的普通人。有人会说,不对,记者是“无冕之王”,是特殊的族群。其实,这只是对记者工作极而言之的一面,说的并不是记者的全部。那么,说记者是生活在普通人群中的…  相似文献   

19.
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的灵魂、旗帜。它在整个新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是被大家所公认的。 新时期我们的新闻评论与“文革”时期相比,是大大的不同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与“文革”时期所不能同日而语的。但是,人们在看到这种进步时,也对新闻评论提出些意见,常听有人说:“评论没人看。”也有人说:“没人看,是因为尽说大话,抄文件。”还有人主张,评论最好不发大块的,多搞短小的、生动的文章。 这些意见不能说完全是空穴来风。他们也是在  相似文献   

20.
编辑如何"证实真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克眉  罗卫 《新闻记者》2002,(12):13-15
新 闻必须真实 ,这如同日出日落一般 ,实属常识 ,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都知道这个“起码的要求”。然而 ,为什么假新闻仍不断出现呢 ?撇去记者因各种目的制造假新闻这种明知故犯的情况不论 ,在新闻实践中 ,编辑如何“证实真实” ,却并非易事。所以说 ,新闻真实性虽是个老话题 ,但又是新闻工作的一个永恒课题。也许有人认为 ,想做到“真实”有什么难 ,实事求是地报道不就行了 ?其实 ,即使新闻报道中的“五个W”等都是真实的 ,但从宏观上看也未必“真实”。因为它可能只是“现象的真实” ,而不是事物本质上的真实。真实应该是现象真实与本质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