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作为全面依法治国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交融的平台,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法治进程和治理成果。江苏省作为全国范围内的立法表率和实践先驱,承担了改革与发展探路的重担。而这一过程中,也暴露了城乡地区法律资源分配不均、针对乡村的法律规范缺失、基层法律服务专业人员和资金供给不足、乡风民俗与法治建设冲突等问题。因此,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下沉,应当以实现均等化为目标,努力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体系、监督体系,并且在体系嵌入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注重与传统道德理念、风俗习惯共生共存、融合发展,从而为推动乡村振兴和为现代化法治国家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必须克服法治乡村建设中系统化体系化不足、缺乏激励机制等问题。为了有效回应这些问题,实现法治乡村建设的目标,云南省景东县构建了“六八四”治理模式,对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的有益探索。该模式的生成机理是制度构建需要适应乡村结构性变化、基层治权下沉的客观现实,注重治理资源的资源整合、多元治理主体法治价值观的融合;该模式的制度架构是围绕法治队伍建设、改进法治宣传方式、构建“梯级”式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以嵌入“法治动力超市”为激励平台,实现了乡村治理的“三治融合”,为法治乡村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样本。  相似文献   

3.
区块链嵌入公共培训服务不仅对公共培训服务的共同生产带来深刻影响,还为不同区域、城乡以及群体获取便利共享的公共培训服务提供了新范式,从而有助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鉴于此,在厘清当前公共培训服务推动共同富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后,构建“技术逻辑——创新应用——风险挑战——路径选择”的分析框架,对“区块链+公共培训服务”赋能共同富裕展开系统性探讨。研究发现,共识算法达成数据的集成交互,助力公共培训服务的智能决策;分布式账本塑造组织的去中心化,助力公共培训服务的多元供给;智能合约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助力公共培训服务的便利共享。但由于“技术利维坦”的客观存在,“区块链+”可能会产生数据延迟低效、组织数字集权、资源治理失控等风险挑战。那么,分别从技术、组织与制度维度对路径保障进行阐述,以期为公共培训服务的治理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全面覆盖、高效普惠、精准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民心工程,是便民、利民、惠民的重要举措。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正由普及化向一体化、精准化程度迈进,人民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需求呈现种类多样化、数量激增化态势,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基层法律专业人才数量相对不足、人员素质相对偏低。高职法律类院校要主动融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根据社会需要或市场需求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专业化、特色化的育人机制,搭建好多渠道、分阶段、交互式的人才培育立交桥,这既能助力稳步就业和产业升级,也能从人的层面上破解公共法律服务不均衡的难题,又能破解高职类学生的就业困境。  相似文献   

5.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9,(1):103-108
农村基层依法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实现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规范乡村"小微权力"运行的迫切需要。当前,农村基层依法治理存在着党组织和村委会关系不顺、普法宣传教育缺乏实效、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不足和依法治村能力尚待提升等系列问题。农村基层应坚持党的领导、村民自治和依法治村的有机统一,立足村民需求,更新宣传内容、创新宣传教育方法,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于村务运行全过程,通过推进法律顾问制度、村"两委"配备法学专业人员和设立乡村巡回法庭等措施全面提升农村基层法治气质,实现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在中华民族法律文明史上,产生了一系列的法治理论。这些理论随着社会的历史变迁而产生、发展、鼎盛、融合、转型,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发展主线,反映了我国古代法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对于国家治理的思考与探索。在我国全面建设法治国家的今天,对中华传统法治理论的发展演变进行历史考察,从中汲取宝贵经验而为我国法治建设服务,是当代中国法律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7.
长久以来,社会治安问题一直是较为重要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稳定。但是在社会治安治理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依靠法律机构开展,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要通过多元治理的模式开展,将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本文对公共治安服务的开展与制度构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特定时间段与特定区域内,社会热点事件通常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甚至会形成影响范围较大的网络舆论。因此,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追踪和解读,不仅能够了解公众对公共问题的态度、信念与价值,还能通过对事件背景、事态走向的分析和研判,对公众进行法治教育。这对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助力法治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促进社会公共利益成为改革创新的内在需求。它要求我们反思传统治理机制的法律惩罚偏倚,进而更多运用法律激励机制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但目前法律激励机制存在理论缺乏创新、激励机制狭窄化、激励内容流于形式等本源性问题。信用手段作为一种与法律、道德并驾齐驱的新兴治理手段,其所独有的制度价值可有效填补法律激励机制的内在空缺。文章立足实证分析,阐述了信用手段与法律激励机制耦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二者融合的制度思路,以期借助法律激励功能的发挥,真正助力人民本位法治的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校的精神关系到依法治校在我国的实施和实现。其科学内涵应当包括学校具有法律地位、具有法治思维、具有法律人格、具有法律行为等方面。其法治价值在于实现学校治理的法治理性,它应当从学校治理体系、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等方面得到诠释。依法治校是实实在在的,它的基本内容构成体现于法律渊源、法律主体、法律权利义务、法律效力等环节。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依法治校的实现路径也是依法治校精神的题中之意,应当通过依法定位学校、依法治理学校、依法评估学校、依法助益学校等路径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在社会治理模式构建中以法治或德治的治理方式出现,本文从法律与道德的矛盾运动分析了社会治理模式的选择,并提出社会治理过程中法律公正与道德公正的冲突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2.
乡村文化振兴是时代赋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价值导向。农村公共文化结构转型,既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机制、模式的重构,也是具有批判、导向、整合功能的新型农村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的成型过程。具体而言,乡村文化振兴是以文化内生性激发文化自觉,重构文化认同,促进文化自信,实现文化"乐民、育民、富民"的战略任务,是以重塑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理念为突破口,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端对需求端的适应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开放—融合",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提效—增能"的系统工程。其重点在于突破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空洞、服务机制空转的困境,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质量与治理能力,并重构农村社会认同,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3.
耿建 《江苏高教》2005,(3):30-32,36
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政府以资源控制的方式管理高校体制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弊端,通过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等的应用,提出建立高等教育公共治理模式的设想,介绍了这种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存在的环境条件和优势特点。文章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共治理,改革的途径就是逐步建立适应这种治理模式的社会环境。文章从制度和法律建设对该模式的建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法治既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政治法律思想和原则,也是一种理想的国家治理状态.现代法治的形成,不仅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还必须依托全体公民法治观念的确立和依法行事习惯的养成.我国必须通过多种途径促使公民普遍守法,加快现代法治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通过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立法、执法和法律监督等方面加强对突出性群体事件的依法管控与治理,力争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教育服务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成为各国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研究和探讨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公共教育服务中,除政府这一公认的治理主体外,学校、社会组织、市场、公民个人都是重要的治理主体。公共教育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治理理念相对缺乏、治理主体相对单一、治理权力过于集中、治理行动相对分散,进而提出构建公共教育服务中的宏观决策机制、管理协商机制、政策保障机制、资源共享机制以及监测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7.
法治社会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能有效避免"人治"的弊端,实现理性和公平的社会秩序。本文首先阐述了在法治社会中,道德规范建构的重要意义,指出道德规范能对法律信仰的确立形成助力,引导民众强化社会责任感,对民众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并使社会形成凝聚力。进而从市场经济需求、民主法治化趋势及人的本质需要三方面分析了建构道德体系的立足点。最后从市场经济、社会责任、个人道德层面阐明了在法治社会中建构道德规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完善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我国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公共教育服务质量及效益均待改进。要解决这一矛盾,提高公共教育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有必要用治理的理念改革与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形成实用且有效的公共教育服务治理机制,选择适合的公共教育服务治理工具,从而构建公共教育服务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通过梳理社会治理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境和缺陷,以技术理性和人文理性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其技术与人文的融合发展,得出社会治理应遵循科学、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同时要重视公共价值的理念引导作用,这对于理解当前社会治理的本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法治有其重要的标志和评价尺度,在法治国家,人民是法治的真正主体,法治的载体是民主;国这结构是由法律特别是宪法确定的;社会稳定和秩序是通过法律实现的;治理国家的法律本身符合法治的基本原则。评价和分析一个国家的法治状况,要看这个国家是否存在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健全的机构和稳定的法律秩序,以及公民的法治观念和认知水平状况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