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宝大熊猫的科学名称是AILUROPODA. MELA NOLE UCA,意译为黑白色。这充分体现了大熊猫独特的体色:白色的脸上带着椭园形的黑眼圈,头上直立着长9—10CM的黑耳朵。一条黑而渐细的色带从黑色的前腿延至肩上,后腿呈黑色。再加上它  相似文献   

2.
微型生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使微型生物成为生物监测的良好受试对象。本文探讨了微型生物在水环境监测中的优势以及应用进展,展望了微型生物在水环境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科学中国人》2007,(8):126
6月18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发表了中美考古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在我国广西乐业地区发掘出土的距今大约200万年前的一种大熊猫头骨化石,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早期大熊猫头骨化石:这种名为大熊猫小种的原始的大熊猫已喜食素食,体型较小,脸部较长,模样更接近于熊。这是迄今我国境内发现的大熊猫化石之中形态特征很原始、地质时代较早的早期大熊猫,这也是迄今更新世早期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大熊猫头骨化石,它的发现对研究大熊猫的今昔变化、系统演化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大熊猫小种化石的发现,提示我们经过数百万年,大熊猫体型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被誉为”活化石”的大熊猫的进化高峰已经过去了,正在逐渐走向衰退,也提示我们应更加珍惜和保护大熊猫这一古老的生物物种。  相似文献   

4.
大熊猫是一种饮食特化的动物,它们基本上只对竹子感兴趣。美国科学家最近通过研究大熊猫的排泄物发现,人人喜爱的大熊猫可能会帮助人们发明出清洁的生物燃料。  相似文献   

5.
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被动物学家称为"活化石".与它同一时期的动物如剑齿虎等,早已灭绝了.为了保护野生种,自1963年以来,我国在秦岭、岷山、大相岭、小相岭等山系,先后建立了多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6 000平方千米.但由于野生大熊猫只食箭竹,生殖能力低下,所以仍是濒危动物.为了更好地保护大熊猫,我国在成都北郊建立了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作为一种地球生物,大熊猫是幸运的,如果没有人保护,恐怕它早就在地球上消失了.  相似文献   

6.
森林不仅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又是一独立的生态系统,也是自然界生态系统中较庞杂的类型。物种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复杂性远比草原生态、农田生态高,是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基因资源宝库。在生物圈内,千万个物种大部分与森林生态系统相联系,但因森林的立地条件不一,生态因子也有明显的差异。原始林是长时期自然演替所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人  相似文献   

7.
植物的面积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就在于它能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交换。比如说一株活着的植物,它需要不断从外界吸进日光能、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等物质,同时还不断放出热能、水、二氧化碳和氧气。这种物质交换一旦终止,生命就死亡,而生物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极、是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国家专项,定位于环境变化与影响及其对策,围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变化及其影响这一关键科学问题,聚焦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变化、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与适应、灾害风险与应对等问题,重点考察研究过去50年来环境变化的过程与机制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目前,第二次青藏科考在亚洲水塔失衡、青藏高原固碳功能与变化、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川藏铁路沿线灾害应对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青藏高原矿产资源远景评估、青藏高原人类适应历史与绿色发展建议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我们保护大熊猫,不仅是为了让这种超萌的动物活下去,也是为了让我们自己这种动物活下去。中国科学家分析大熊猫的血液时发现,里面含有非常强力的抗菌物质——一种抗菌肽,它是大熊猫的免疫系统释放出来的,能够让大熊猫在野生环境里免受细菌感染。大熊猫体内的抗菌肽能在1小时内杀死侵入的细菌,而人  相似文献   

10.
群体感应是一种微生物通过产生、释放和感知特定化学信号分子,并随之改变相关基因转录表达,从而在群体水平应对细胞密度和环境变化的行为活动。海洋微生物为了适应高压、高盐、低温、寡营养等极端环境往往表现出群体感应的现象。群体感应的存在提高了海洋微生物对外界营养物质的摄取,从而增强对外界不良环境的应对能力。另外,海洋微生物的群体感应系统也是导致海洋污损的重要原因,因此,目前研究群体感应淬灭对于防治污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飞 《资源科学》1985,7(1):74-79
森林群落的生物生产力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数量特征为人们所重视。它以有机物的重量或能量为指标,研究生物各个部分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固定、消耗、分配与转化的规律,并探讨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生产力的研究是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相互转换研究的基础,并为合理保护、管理和利用生物资源,创造高产、稳产的人工群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常青自然保护区以大熊猫及其森林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之一。种子植物146科,1792种,其中有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30属,国家保护植物29种;脊椎动物248种,其中国家珍贵保护动物30种。动、植物区系分析表明该区的原始性,南北过渡性以及种类的多样性和分布的复杂性。对该区存在的问题及多种珍稀动、植物栖息地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发展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500万年后人类将要面临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危机。不是冰川期,也不 是核战争,而是一场我们自身基因的灾变,它有可能使男性消亡,使整个 人类面临灭绝。即使我们幸存下来,进化也会使人类演化  相似文献   

14.
唐承革 《百科知识》2009,(16):30-31
当提到“感知”能力时,人们自然而然地与生物联系起来,因为只有生物才具有感知外界环境变化的感觉器官。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自己的智慧浇注到材料中,使无生命的材料也变得“聪明”起来,具有“感知”能力了。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存的大熊猫被分隔为24个小的地方性群体,栖身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及大凉山。人类对森林的过度采伐、偷猎以及遗传多样性的逐年下降,正在把这个物种推向绝境。据中国林业部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1990年公布的数字,这个  相似文献   

16.
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常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混交林是当前我国最为常见的一种人工造林方式,其主要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为建群种的森林,这种造林技术一方面能够抵御外界不良的环境因子,提高林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另一方面还能够改善土地条件,充分发挥土地空间与营养,并能够有效的提高森林的防护效益。本文主要分析了红松与大青杨混交造林技术,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植物模式物种拟南芥为十字花科一年生植物,具有长日照开花,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界限明显等特点,据已知研究结果表明拟南芥的很多基因表达有节律性,即受生物钟调控。植物的生物钟为以核心振荡器为核心的多基因调控网络,它能够根据外界环境变化对植物进行前瞻性调控以便植物在环境的变化中获利。目前拟南芥还有若干未知功能的基因,而在这些未知功能基因中是否有能够被生物钟调控的基因还不清楚。其中,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拟南芥未知功能基因AT1G16730的表达有可能有节律性,并且对其启动子进行了更细致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印证了该基因被拟南芥生物钟调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人体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具有的体能、智能、情感能,会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人体系统的耗散结构是一种“活”的有序化结构,是一个处于动态平衡的自组织系统。人体系统同时具有非线性的动力学过程,人体系统能通过结构功能之间的涨落。调节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机体逐步适应环境的变化。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  相似文献   

20.
正感觉到寒冷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生存之道。那么,为什么人能感觉到寒冷呢?在此前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一类基因与感觉有关,并试图在这类基因里寻找感知寒冷的基因,但收获不大。后来,科学家换了一种思路,他们通过研究基因突变,来找到缺少哪个基因会令生物对寒冷环境没有反应,那这个基因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