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宝华虎街,不是一条街,而是古时"走夷方"的重要驿站,属滇藏茶马古道。这是云南南涧茶马古道南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据刘尧汉先生《南涧县十二兽历和〈母虎日历碑〉散记》一文记载,虎街是"母虎日历碑"的发源地。据说,这是一个由十二兽神守护的地方。这个传说一直吸引着我,于是,我来到了虎街。街口一副对联吸引了我,上书"古有彝祖创造母虎文化绵  相似文献   

2.
倾心南涧行     
南涧,无量山和哀牢山深处、与澜沧江交汇的苍毓灵秀之地,唐蒙舍诏之南,一个形似大涧槽的地方,自唐宋以来便是滇藏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我们走进重重叠叠的山,弯弯曲曲的路,难见,南涧,一涧倾心. 虎街,古道悠悠余韵长 南涧的虎街,我早有耳闻,却从未亲临.汽车绕过一段又一段弯弯曲曲的山路,当真真切切地站在了虎街的石板路上,我这才...  相似文献   

3.
正南涧虎街,神秘而富有古意,早有耳闻,渴望邂逅虎街重踏一段茶马古道。又拜读了名作家笔下的虎街,更加向往,萌生前往探访的强烈愿望。一个二十多年前我教过的学生,从事绿化工程,要到无量山镇中学做校园绿化。放假第一天下午,我与一个好友与他们同行而去。从巍山古城出发,路途些许遥远,车在行进,看车窗外延绵起伏的无量山,气势雄奇,风光旖旎。  相似文献   

4.
虎跃南涧     
虎街:古道上的一块碑 认识南涧,要从一只母老虎开始. 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个月圆之夜.狂风卷过十万大山,一声虎啸,在无量山中回荡.母虎,强健的母虎,生命中的母虎,她穿越丛林,蹲踞于高岗之上.  相似文献   

5.
茶山街     
在大理州巍山县的西边,有一座巍峨挺拔的山,当地人把它叫做茶山。茶山地处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马鞍山乡境内,为马鞍山乡最高山峰。茶山高耸入云,地势险要,是古时茶马古道的要塞,因整座山上长满山茶而得名。茶山街,名为"街",实为一年一度的  相似文献   

6.
南涧县拥翠乡长虫街的迎高台,是一种大型的高空民俗活动,去年的正月初十,我第一次在长虫街看到它时,就被它深深感动了.今年在南涧县城举行的正月初九龙灯会上,我第二次看它,看着上百人的父老乡亲身着盛装,欢天喜地演绎着古老的民俗风情,我的心底再次涌起了感动.于是,正月初十这天,我和朋友们再次赶到长虫街,开始了一次对长虫街迎高台的寻踪之旅.  相似文献   

7.
马帮是茶马古道上由民间自发组织的运输集体,它既是一种运输组织,也是一种贸易经营组织。马帮作为西南少数民族主体,在茶马古道实践中以主人翁的意识面对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自觉、自主地承担起发展西南的历史重任。它对西南社会稳定、文化传播、思想交流、生存发展、文明进步发挥了主体性作用。这种主体性作用对当下的民族地区脱贫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鹤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茶马古道上的文化重镇.鹤庆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北端,长期以来在滇西北的商贸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活跃在茶马古道上的鹤庆商帮,不仅促进了民族地区商品经济和轻手工业的发展,而且架起了沟通国际商贸的桥梁.今天,鹤庆商帮的后代继承前辈事业,仍有上万名商人、工匠在这条千年古道上演绎新的篇章.为了进一步挖掘茶马古道文化资源,再现茶马古道历史风采,弘扬茶马古道优秀文化,发展茶马古道文化旅游,促进区域经济长足发展,中共鹤庆县委、鹤庆县人民政府于2004年9月30日至10月2日举办了为期3天的"中国·鹤庆茶马古道文化旅游节".  相似文献   

9.
张继强 《大理文化》2012,(10):102-112
“蜀·身毒道”是博南古道的前身。博南古道则是诸多史料记载的“西南丝绸之路”上最著名的一段。这条横亘永平数千年的军事干道,使永平成为历代王朝驻兵把持的重地,也使永平成为南来北往、东来西去的各种文化形态汇集地。因此博南古道以动脉输送血液的形式,成就了永平开放、吸纳、包容的边屯文化特性,它也是今天永平边屯文化内容最为直接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0.
旧故乡     
小城漾濞的底晕是旧的.不说别的,单凭它以集镇的形式存在六百多年的历史,已足够滋养出一种淡定、温婉的旧来. 那段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的历史,更多地凭依于一条古道、一湾江流.古道是西南丝绸古道,它包括漾濞在内的滇西南境内的长长一段,又被称为博南古道.据说,这西南丝绸古道发端于两千多年前,在时间上,早于西汉张骞的西北丝绸之路.最初作为古道上的人马驿站的小镇漾濞,是被古道的风尘和赶马人的汗水滋养出来的一个小小埠头.那一湾江流是漾濞江,它恒久地流过小镇的脚下,在这里打了一个柔和的弯,之后,往远处去了.史书上没有说,这同样名为漾濞的小镇和江流,到底是镇因江而得名,还是江因镇而流传.  相似文献   

11.
大理四章     
曼娘 《大理文化》2015,(4):39-42
走进大理,我便跌入岁月的轮回中.总是在不经意间踩到千年古道,闯入百年村庄.我在千百年不朽的时光里,把自己揉碎又整合,整合又揉碎.反反复复,周而复始.于是,就有了大理四章. 浪漫大理 在大理,无关爱情的风花雪月,造就了爱意流淌的旖旎风光.三月街,蝴蝶泉,廊桥梦,风情岛……含情藏爱,与浪漫相拥,让我在悠闲从容中感受到大理的温暖情怀.  相似文献   

12.
游感通禅寺     
铁栗 《大理文化》2008,(5):43-44
那条古道叫斜阳古道,踏着它的宁静一直向北,我便看见了感通禅寺.季节已呈现出秋的颜色,踽踽地独行在圣应峰的灵秀之中,忽然就触到了秋的脾气.……  相似文献   

13.
漾濞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许多古道从漾濞穿境而过,留下了无数的历史印迹,也为漾濞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化.近年来,漾濞提出了"注重历史文化,发掘旅游人文资源"的思路,并对漾濞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和研究.为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我就漾濞的古道文化谈点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一年一度,我都要去赶三月街.三月街,已成了大理人的一个情结. 步入三月街的街门,我便看到了“观音古市”几个篆书大字,很多人或许都会忽略,但于我而言,这却是我的兴趣点所在. 研究或关注大理文化的人,都会注意到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大理人对什么事都讲究个说法,都要像树有根、水有源一般让每一件事情都有个来龙去脉,从而让子孙后代懂得溯古知源,懂得归去来兮.而且一般只要是有些历史的文化现象或习俗行为,其源头,必定会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大概就是大理文化之根,就深藏于宗教迷宫之内的最好明证吧.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参透了大理宗教的本质,也就领悟到了大理文化的核心特质.  相似文献   

15.
倪宝诚 《寻根》2010,(1):70-75
<正>史前岩画中的虎图腾艺术大自然中的猛虎,雄健无比,凶猛异常,远古人类在与自然界猛虎长期的生死搏斗中,认识到虎是一种难以战胜的力量,于是由恐惧而产生崇拜的心理,幻想自己是虎的亲属或后裔,以为这样就能得到虎祖的护佑。于是虎成为史前先民的图腾祖先,被刻画在山岩上顶礼膜拜。  相似文献   

16.
正如果要罗列一些在当下的流行词,我相信"情怀"一定是其中之一,有着十足的文艺范儿。但是它在多大程度之上落在了实实在在的地面之上,恐怕就需要挂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在刚拿到"80后"白族青年诗人何永飞的长诗集《茶马古道记》时,我也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情怀",但我知道,他在诗集中留下的情怀绝非浮躁尘世中的附庸风雅,而是一次紧贴大地之上的追寻与游吟。茶马古道最初起源于唐宋时期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盛于明清时期,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鼎盛。广义的茶马古道指的是串联川藏与滇藏两路,由此连接川滇藏,延伸到不丹、缅甸、锡金、老挝、尼泊尔、印度等国家境内,并直抵西亚、西非红海海岸的运输线;  相似文献   

17.
雅安边茶与川藏茶马古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四川西部重镇雅安出发,经康定、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邻国不丹、尼泊尔,有一条历史最悠久,道路最艰险的茶马古道.它从唐代开始延续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时间.这条茶马古道称之为"川藏茶马古道",这是一条充满神秘和布满奇险的古商道,同时也是一部沉淀了厚重的历史内涵和丰富边茶文化的大书.千百年来,它曾为促进藏汉贸易的发展起到无与伦比的作用;它曾在我国古代的"茶马互市"、"茶土交流"等重大历史事件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铸就藏汉民族团结的历史进程中,它一直就像是一条坚实的纽带.  相似文献   

18.
公浦 《大理文化》2005,(1):23-27
我在昆明市文联见到2004年2期的<大理文化>,我向来关心大理,这出于我对它的热爱,拾起刊物一看,有一篇<〈五朵金花〉访谈录>,当然更引起我的兴趣.文章是赵定甲采访张树芳.赵定甲不知何许人也,张树芳倒是我的老朋友,就在2001年三月街民族节前我到大理参加<不谢的金花>一书的首发式,第二天4月8日又参加了三月街的开幕式后,中午在亚星饭店吃饭时还见到了张树芳.老朋友见面格外亲热,李跃云记者还给我俩拍了一张亲切的合影,后来发表在4月18日<春城晚报>上.我不会忘记我们40多年的友情,我一向以最诚挚的感情表示对他的尊敬.  相似文献   

19.
赵敏 《大理文化》2005,(5):9-11
自古以来,街市是商业的特有产物.街市让人联想到更多的是喧嚣,生存,争斗,铜臭之类的概念.如果将商业做成一种文化,做到一种与人的心灵息息相关的境界,许多人都会以为这是天方夜谭.但现实中的大理确确实实地有着这样的一条街,它被国内外游客亲昵地称之为古城大理洋人街.  相似文献   

20.
"川盐古道"上,千年的川盐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瑰宝影响着川、鄂、渝、湘、黔等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本文试图以"生态文化学"的视角,探讨以"川盐古道"为纽带的中国盐文化的繁衍史,特别是"川盐古道"对巴文化、三峡文化以及民族多元文化形成的作用;发掘川盐文化的具体形态,梳理一段在华夏文明史上淹没已久却显赫一时的"因盐成城"、"因盐成都"、"因盐成国"的"盐史",以此勾勒出生动的盐文化坐标系,进而提出对川盐文化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