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好的记叙文往往能做到求真、求深。所谓“真”,就是要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所谓“深”,就是要写自己生活中感受最深的“动情点”。这样的“动情点”,往往是一些触动过自己的心灵而又能感动他人的细节。  相似文献   

2.
文贵在情感上求真求深.所谓"真",就是要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意;所谓"深",就是要写自己生活中感受最深的"动情点"."于细微处见精神",这样的"动情点",往往是一些蕴含着真实情感的、触动过自己心灵而又能感动别人的细节.  相似文献   

3.
好的记叙文往往能做到求真、求深。所谓"真",就是要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所谓"深",就是要写自己生活中感受最深的"动情点"。这样的"动情点",往往是一些触动过自己的心灵而又能感动他人的细节。  相似文献   

4.
<正>文章不是无情物。刘勰有言:“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是写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作者动情之后的产物。要写出动情文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情”,二是“动情”。所谓“有情”,就是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做有心人,体验人生,积淀情感。我们有的同学写文章总是四平八稳,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当然也不会感  相似文献   

5.
作文要出新出彩,令人耳目一新,必须掌握“真、细、深”三字诀。1“真”“真”即说真话。抒真情。这里的“真”不一定就是生活的原版,但也要讲求艺术的真实。那么如何才能把文章写“真”呢?那就要从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起.要善于观察、  相似文献   

6.
"动情点"是感情的触发点,抓住了"动情点",才能把记叙文写得感情充沛、真挚感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心体验生活,捕捉"动情点";引导学生掌握写好"动情点"的技法,把内心的情感外化为具体的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7.
语文新课程标准表达与交流中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就要求考生写作时要我手写我心,抒发真情实感。因此,在记叙文写作中捕捉动情点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动情点就是那些足以吸引读者眼球,引起读者兴趣,打动读者心弦,促使读者驻足玩味的地方,不单指那些煽情的情节,具体的人、事、物。若将动情点理解得太窄,不利于学生的写作实践,也不利于教师的写作指导。动情点蕴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只要仔细观察、用心捕捉,不愁写出文情并茂的美文。  相似文献   

8.
有些学生的作文,让人读后觉得味同嚼蜡,究其原因,就是学生作文时缺乏真实感受,没有动情。作家巴金也曾讲过:“我必须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吐露,才能顺利下笔。”可见,只有感情充沛,才会写出生动感人的好文章。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呢?在此浅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抓住“作文入门”环节,孕育写作情感 在刚学写作文时,关键是使学生喜欢上写作文。这时,教师引导的正确与否尤为重要,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学生怕写作文或照抄例文的后果。因此,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1.写作训练内容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立意角度要小,题目要新鲜有趣,让学  相似文献   

9.
提起写作,许多小学生感到不会写、难写、怵写,究其原因,是他们感到单调的生活无事可写,平静的思绪无话可说,缺少体验,没有投入。要想改变这种状态,我认为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唤起学生热情地投入生活,鼓励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从而消除学生写作的心理障碍,增强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一、追寻动情点,引发写作激情所谓动情点,是指事情本身对人的思想和感情有所触动。情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有丰富的生活,自然会有喜怒哀乐的情感。例如,环境的变迁、人事的变化、生日活动、竞赛得失、考试成败等都会引起情…  相似文献   

10.
[习作要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渗透着真挚的情感,而写作最重要的是将这些真情实感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我们常常说,写作文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但刚刚开始写作文的同学往往会为了写事而写事,为了写人而写人,为了写景而写景,这样的文章,只能是事情、人物或景物描写的堆砌,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犤金指点拨犦那么,怎样才能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窍门呢?对此,我有以下两点建议:1.感受真情。只有善于体会自己心灵的每一次悸动,善于抓住生活中的闪光点、动情点,才能领悟真情,…  相似文献   

11.
赵炳庭 《新读写》2014,(12):36-38
个性化作文写作,就是学生能够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个性化作文的基本内涵。所谓自主,就是摆脱束缚,打消顾虑,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独立思考,不入云亦云。所谓真实,就是不说空话、大话、假话,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一、教师的情感必须与教材的情感认同,教师要找出触动情感的动情点。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绝大部分文章文质皆美。因此,教学前,教师必先受其感染、熏陶,找出文章中的情感最深之处。这是情感移植的基础。文章动情之处可以是整篇文章,也可以是一个词句。例如:主题的强化升华、选材的出人意料、文章的感情基调、联想的新颖奇特、文笔的清丽隽永、首尾的前呼后应……找到了文章的动情之处以后,教师还要去推敲、体会,探寻动人之处动情的原因,使自己的情感与教材的情感一致起来。当然,这种“寻找”并非一件易事,需要教师课前根据不同文体、不同作者、…  相似文献   

13.
通顺,是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之一。所谓“通顺”,“通”,就是写句子要合乎事理,合乎人们说话的习惯,做到语气贯通,琅琅上口;“顺”,就是写的文章要表情意,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入情入理,丝丝入扣。把文章写通顺,得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4.
刘春根 《教师》2011,(25):33-33
“动情点”是指记叙文中最能表现主题、感染读者的典型场景,构思记叙文,关键是要捕捉“动情点”。 一、精心描绘“动情点” 选择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典型场景,综合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人物描写以及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抒发感情。如《背影》写父亲送“我”上学,作者对父亲买桔子的典型场景作了细致的描写。语言:“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相似文献   

15.
[作文题]我的另一片天地1.“另一片天地”可以是比较实的,也可以是比较虚的。比较实的可写自己的某种具体的兴趣、爱好。比较虚的可以写自己心中的某种希望、某种寄托、某种对往事的留恋与怀念的情感,或某种珍藏在自己心中的秘密等等。2.不仅要写出自己的另一片天地是什么或是怎样的,更重要的是要写出自己在这一片天地里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悟。有一位同学写他的另一片天地是“一个缤纷绚烂的花的世界”,在写了他栽培花卉的成功与失败的甘苦之后,又动情地写道:“追求本身就是一种美,它的美甚至已超过了花之美。你的追求越多,你的心就…  相似文献   

16.
作文的窍门     
如果说写作文也有窍门的话,那么我认为抓住自己写就是最大的窍门。所谓“抓住自己写”,不是说文章只写自己,不写客观的人物事物,而是说,不管写什么,都要写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来,都要写出自己的感受、感觉或体验。或者说不论写什么,都要抓住自己问:我对它(他)的看法怎么样?认识怎么样?感觉如何?感受如何?等等;然后抓住这些思考、组织、写文章;而不是去想别人对它(他)是怎么讲的,书上是怎么写的,媒体是怎么宣传的,然后按这些去组织编排文章。抓住自己写,就是“从我出发”,“写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说出自己心里的话”。做人,立身处世,要多为别…  相似文献   

17.
文章缘情而发,倾吐着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惟有如此,文章才能产生感人肺腑的艺术力量。“文以情动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的心血,倾注着作者真切的感情。中学生要想写出动人的作文,必须先走出假大空的误区,用自己的文字去写自己的心,去写自己的情。情感真所谓情感真,是指学生所表现的情感必须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而不是自己编造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歌唱出来的。”这句话十分明确地阐述了情感真的重要性。从美学的角度讲,真是美的…  相似文献   

18.
章不是无情物,作惟有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融入笔下的字,方能写出令人感动、抓住读的作品。要把章写得富有“情感”的因素很多,仅从“技巧”上来说就有许许多多,其中巧用“拟人”的手法就是把作品写得饱含“情感”、生动感人的好方法之一。现就巧用“拟人”写诗作,撷例赏析,以供鉴赏。  相似文献   

19.
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除注意方法与技巧的指导外,还不可忽视情感因素的培养。因为,情感伴随着思维,只有“情动”才有“辞发”。一、注意情感的两极性,抓见题动情。情感的两极性在小学生习作中表现为对题材的喜欢与讨厌等相对应的两端。教材中虽明确规定了习作题,但“材”可在题的范围内自由选择,而取材与情感又有直接关系:有情写材,趣味浓厚;反之,则兴味寡然。要达到“见题动情”,条件是“有情可动”,这就得注意取材上的“情”的培养。如何培养呢?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天然管道。对于在"天然管道"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主体——教师,提出了什么要求呢?动情于自己的职业,动情于课文,动情于言表,动情于学生。不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不能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架起情感教育的桥梁。要教师动情,则要有对学生的爱才行。只有热爱学生,感情真挚,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也会因为教师的"爱"而具有活力和生命。最重要的,是要动情执着于自己所从事的这份职业,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以,教师走进课堂,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要给学生轻松、愉快、慈祥、富有朝气的感觉,教学时使用的伴随语言一定要优雅得体,庄重潇洒,风趣幽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