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80后"自话自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平(“80后”图书策划 人):“80后”这个概念 是和“青少年”或者“老年”等差 不多的一个概念,足按出生年份划 分的,没有必要讨论这是不是一个 科学的文学概念,但文学绝对不是 按照年代来划分的。“80后”的概 念一出现,就是一个商业炒作的标 签,所以好多人以为“80后”是“肮 脏”的。商业炒作是媒体和出版社 的一种变相的宣传手段,没有“80 后”这个概念,他们还是一样会用 别的概念炒作。尽管“80后”自身 无所谓“肮脏”不“肮脏”,但商业 炒作和负面宣传已经给“80后”带 来不良声誉。 “80后”厌恶“80后”的某些 现象,或者厌恶“80后”这个概念, 这又是“80后”自身的问题。于是 我们在拒绝商业炒作的同时也是 在对自己的反思和否定,但我们已 经无法面对媒体说我们不是“80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这又是一个产生“平民英雄”的年代。 过去的2005年是中国“平民英雄”崛起的转折点,也是河南人最争面子的一年。 从来没有如此多的河南人走进我们的视野.感动了中国。岁末年初,在媒体纷纷推出的年度人物评选中,有一个更大的群体备受瞩目.那就是河南人群体。  相似文献   

3.
"80后":徘徊在市场与文学、追捧与冷落之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2000年出版《三重门》开始,“80后”写于开始陆续登场,短短几年时间。从文学界到出版界,“80后”现象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当然,就在这些少年写手的文字在同龄人中间广为传播的同时。对“80后”写作的批判也始终没有间断。 在大文化的语境中,“80后”现象究竟如何正确客观地看待?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本期,梁晓声、白烨、曹文轩等作家、学者以及“80后”的“本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今年5月,三位“80后”写手推出一套号称“告别80后”的文 丛,公开表示要撕掉“80后”这一标签,还原少年作家的文学本 色。自此,轰轰烈烈地告别“80后”的活动进入公众视听,数十 位知名“80后”写手集体签名要告别“80后”这个群体。 针对“80后”写作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的出现与发展,本刊 今年第一期采访过文学评论家白烨,发表了一组文章进行过讨 论,而这次的“告别”宣言究竟意味着“80后”的集体告别还是 又一次商业炒作?本刊再次走访白烨请他对此发表看法,并发 表眉睫的文章及“80后”作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李林栋 《传媒》2000,(4):22-24
在这世纪之交的时空隧道里,我们的文学之手究竟感触到了什么? 纸?是“洛阳纸贵”那种纸吗?显然不是。尽管自有中国文学以来,这种纸绵延不绝,但自80年代中期文学失却轰动效应以后,这种既言志  相似文献   

6.
跨世纪以来,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现在也可以称为文学史现象,就是80后作家群的崛起、走红、衰落并化入历史。80后现身于世纪之交,大紫大红于2003年、2004年,在图书市场上曾创造出单本作品出版突破百万、以80后为主体的青春文学在整个文学图书市场的销售额占10%的辉煌业绩。然而,就“时间”意义说,80后这一命名本身就蕴涵着一种短命的判断,它必为“90后”或其他什么后所代替,而且这种文学的短命征兆时下已愈益明显,80后的青春特色,他们以青春文学招牌创造的图书市场的辉煌已风光渐暗。  相似文献   

7.
青春梦与文学记忆,金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金理不仅是"80后"文学批评家的翘楚,也是"80后"写作研究领域的翘楚。这本《青春梦与文学记忆》是他继《历史中诞生: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小说中的青年构形》之后涉足"80后"写作研究的另一力作,其史家视野令人难忘。在这之前,金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现代文学社团史和"名教批判"的研究上,这给了他极好的学术训练。因此,在研究"80后"写作时,他很自觉地将其置于文学史的传统中予以考察,梳理出一条条线索和脉络,使我们可清晰窥见其来龙去脉及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这又是一个产生“平民英雄”的年代。过去的2005年是中国“平民英雄”崛起的转折点,也是河南人最争面子的一年。从来没有如此多的河南人走进我们的视野,感动了中国。岁末年初,在媒体纷纷推出的年度人物评选中,有一个更大的群体备受瞩目,那就是河南人群体。2006年2月9日,“200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揭晓,10个感动中国的人,河南人占了两个,这就是在麦莎台风中、为救落水者三次跳入巨浪的打工青年魏青刚,和连续12年自强自立、带着妹妹上学的大学生洪战辉。此外,河南还有两位人物被列入候选名单,即为救人而英勇献身的…  相似文献   

9.
刘佳 《网络传播》2009,(7):48-49
在当代,“80后”因为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引发了学界的讨论和人们的关注。同时,网络广告作为一种全新的广告形式和营销手段异军突起,成为关注的焦点。目前,“80后”群体网民数量庞大,是网络媒体最主要的受众,网络广告大量存在于网络空间中,“80后”大规模地接触网络,也使得“80后”群体与网络广告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在今天,再也没有比文学选题的图书更难做的图书的了。当然,文学选题图书出版的如此窘境,并未遏止大做文学之梦的人继续乌泱乌泱——尽管明知道这是千军万马一根筋地过独木桥,可照旧难抑激情。 当然,尽管市场偏转,尽管现在几乎每一种文学书籍的出版都更像是一场赌博,尽管一家出版机构在出版每个文学选题的时候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鉴于文学青年一茬又一茬不断繁衍,天然便已形成了一个不可小视的庞大文学阅读人群,因此,文学选题图书的出版不可“停业”——这样,矛盾生成——不可以不出,而出又全成了“风险投资”,怎么办呢?我…  相似文献   

11.
毕钝 《今传媒》2006,(1X):41-41
日前,笔所在城市坊间纷纷传言:本市某区邮政局邮政运钞车在把现金从金库运往营业网点途中,运钞车司机趁押钞人员下车送钞之机,将拉着一百多万元现金的运钞车开跑了。此传言如果属实.是很有新闻价值的,但却未见当地媒体披露,便只有似信非信了。孰料。省城一家报纸很快报道了此消息,全国众多媒体也纷纷予以转载,传言得到证实。笔大惑不解:当地媒体为什么不报道此消息呢?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当地“有关方面”发话不让报道。笔不由得又想到前几年发生的一件类似事件:当地一个金融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有关方面同样要求当地媒体“保持沉默”,不允许报道,当地群众也便只能从外地、从上面的媒体获知这一重大新闻事件了。这种现象。是否也算一种另类“出口转内销”新闻现象呢?  相似文献   

12.
上海作家陈村近日在“榕树下”开辟了一个个人网页。他称此举是为了表示一位职业作家对网络文学的支持与关爱。他认为,网络培养了新一代文学青年,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是个好现象。 陈村认为,现今的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最大的不同是不再热衷于对阳春白雪、高不可攀的东西极力描述泻染,因为曲高难免和寡。网络文学对内心的表达更为直接率真,不矫情。从文学角度看,网络小说虽然略逊于随笔、散文,但这些大多属于“新写实主义”的网络小说以“流水帐”式的叙事手法拉近和还原了生活的原生状态,而且作用边写边贴,在创作中能直接收到读者的…  相似文献   

13.
正在北京热演的《狂飙》据说是“献给建党80周年剧目”,是主旋律作品。但剧组打出广告语:一个男人和四个女人,很艳俗.也很滑稽  相似文献   

14.
对于青年农民工,现在有一个正式的官方称呼,叫做新生代农民工,在生活中我们又称之为农二代、第二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于农村并在城市里务工的青年人。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的话,2009年从农村离开本乡镇外出就业1个月以上的农民工人数为1.509亿,其中16岁~30岁的占61.6%,据此推算,2009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由此可以看到,目前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代农民工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群体素描这批由80后、90后构成的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可以用几个词来对他们进行一下群体素描。  相似文献   

15.
“鸳鸯蝴蝶派”是我国文坛自民国初年至解放前夕,绵延三四十年,并曾大显其辉煌的一个文学流派,但在过去一直受文学界、评论界的漠视。蔑视、非议乃至排斥,说它“驱青年于妇女醇酒之中’,“堕落于男女兽窟”(守常<晨钟>之使命》,把它完全等同于“色情“垃圾。建国后,所有现代文学史著作,包括一些高校中文系的讲授稿,仍然对它弃而不顾,偶一触及也都是严厉抨击,全盘否定,这实在很不公允。高尔基说:文学是一扇窗户,它能让人们看到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时至今日,我们该对“鸳鸯蝴蝶派”有个客观的、理智的、实事求是的…  相似文献   

16.
让作家来讲自己的书,这也是书评的一种形式。“我的书”是文学家亲笔自述“我的处女作”和“我的成名作”的专栏。开设这个专栏,目的十分明确:鉴于在文学史和文学研究著作中关于作家“处女作”和“成名作”莫衷一是的混乱现象,特请文学家们亲笔自述,以匡正以往,以为今后提供准确可信的资料,也为了使广大读者了解文学家,兼供文学青年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同时,我们也试想通过作家评述自己的书,既活跃书评的气氛,也吸引更多的名家面向大众。当然,这种作法只是一种尝试,欢迎广大读者来信批评指正.感谢已来稿的文学家们,诚望更多的文学家源源赐稿。  相似文献   

17.
鲁迅曾说文学青年十个有九个是很敏感的。敏感,对所见所闻的一切事物敏锐的感觉,见一叶落而知秋,是文学艺术家必备的气质;于无声处听惊雷,也是文学艺术家必具的技能。蒲松龄去世已久,他在世对周围一切如何敏感已难尽知,但是从他呕心沥血  相似文献   

18.
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称谓,这是一个“80后”“90后”占主体、首次被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的群体。  相似文献   

19.
"80后"文学一方面在内容上尽情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青春成长过程,一方面过多的依赖于网络媒介进行传播.这也就使得80后文学的受众群体也局限于有相同或相似经历的80后、90后的特定群体区域,"窄众化"趋势越发明显.  相似文献   

20.
这几年兴起的各种“吧”可谓是琳琅满目,什么酒吧、茶吧、网吧自然不在话下,后来有了水吧、氧吧、陶吧、书吧、话吧,更发展到今天最新的“杀人”游戏吧、攀岩吧、摩托车吧……这“吧”实在是太多太多,似乎只要出现一个新玩法,便有一个“吧”与之相对,往后搞不好以后还会玩出什么饭吧、菜吧、猫吧、狗吧之类的东西来?拍头自问,这“吧”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也许我们早已习惯下班后没事就到吧里坐坐,周末了约朋友出来都到吧里聚聚,或是夜深了不敢在家宣泄找个吧吼吼。吧这个东西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了城市人的娱乐生活,是我们身边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之一了。但如我们现在面对的这3家吧,玩法可谓是与时俱进,越来越翻新越来越怪异。投自己所好经营一个吧和逛一个吧一样,已经是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怪不得有人这样说昆明的“吧”现象:要不谈一场恋爱,要不开一个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