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倒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气候’哟……”。看到他那诚恳的惋惜之情,我还能怪他么?是“气候”不对嘛!一年之后,我把那篇旧稿从故纸堆里拣了起来,在文字上稍作改动,加了一个“新闻由头”,又送给了那位编辑。这次,他当即拍了板,说:“好,正是‘气候’,马上发!”果然,我那篇“大作”很快在报上刊登了。我这篇稿子“死而复生”的遭遇,两次都碰上了一个“气候”问题。那到底什么叫“气候”?我说不太清楚。一  相似文献   

2.
赘语     
是的,需加同志说得很对:“文艺作品有各种类别,所以它应该有许多个第一篇。”恰如士兵作战,守阵地时扔手榴弹,打冲锋时上刺刀……“十八般兵器”件件皆通,需要使什么就用什么。作为一名文艺战士的雷加,在战争烽烟中练成了多面手,他既写报告文学也写散文,既作短篇小说也作长篇小说,又各有佳篇丽章;他既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又是一位多产作家,他的短篇小说《一支三八式》和报告文学《黎明曲》,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史上是名垂史册的,而他自己又似乎对于那篇不到三千字的《火烧林》情有独钟──由此我想:作品的优劣,不取决于…  相似文献   

3.
陈先义 《军事记者》2003,(12):24-25
第13届中国新闻奖评奖揭晓了,军报长征副刊刊发的报告文学《人民利益》作为全国报纸惟一的副刊作品荣获一等奖,这不论是对作者或编者,无疑都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回顾这篇报告文学作品的组稿、编稿过程,有许多体会值得一说。最主要的一点是,只有真正深入到生活的底层中,才能采写和发现让群众信服的典型。大概是两年多前,不断听到从济南军区和中原地区来的干部谈到一个人,即河南开封军分区政委潘智。大家几乎众口一词:那是个好人,廉洁得很,为人忠厚。当地老百姓没有不说他好的。这类众口相传的东西,虽缺少详细的故事,但若是很多人都夸赞的话,那…  相似文献   

4.
1978年2月17日的<人民日报>第二版、第三版刊发了著名报告文学家徐迟的那篇著名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并配发了一张陈景润的木刻像.人民日报的编者按这样写道:"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向读者推荐徐迟同志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相似文献   

5.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转给我一篇报告文学习作及作者的信。作者周自狄在信中说:“……我写了一篇《团旗下的‘花香’》的报告文学……写好后,我送给了主人公及主人公所在的厂党委。他们看后都说:‘写得比较成功’,我拿给周围的同志看,他们都说不错。可是,当我把稿件投到有关报刊时,却给退了回来……”作者看了《新闻与写作》后,希望能帮助他找找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杨乡长,你提供线索的那篇稿子发表啦!”我手里拿着7月1日的《驻马店日报》高兴得手舞足蹈.杨前亮乡长看着报上登的那篇稿子面带微笑连声说:“写得不错,写得不错!”随后他  相似文献   

7.
在陕西新闻界,银笙的知名度是很高的。他写的反映陕北变迁和人情风貌的散文和通讯、报告文学早已闻名全省,甚至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 而今30岁左右的人,提起郝树才大约都记得中学课本上那篇《昔日气死牛,今日火车头》的人物通讯,这篇曾熏陶教育了一代人的文章,就出自他的手笔。 生在延安宜川,长在宜川的银笙,根却在山西,可他从未去过老家。陕北,那块神奇的土地,那块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得化也化不开的地方,对他有着永恒的吸引力,尽管在他的生命  相似文献   

8.
他原是一个农民通讯员,家祖祖辈辈是农民,竟能出版一本题为《管城之歌》的新闻作品选,书中收集的80余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达14万多字,都出于他一人之手,令不少同行羡慕和赞叹! 著名作家魏巍深为他的辛勤耕耘精神和书稿中呈现的故土新貌所感奋,欣然命笔题写了书名,并为他题写了“实事求是看人生,脚踏实地写文章”1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相似文献   

9.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例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  相似文献   

10.
编辑的眼力     
报刊兴短文,而短文题目的更动与定夺,也颇能显示编辑的功底与眼力。 前几天在西安遇到榆林军分区的政治部主任韩文芝,他说自己入伍后在榆林一直待了30多年。我接住他的话茬:“榆林补浪河乡有个女民兵连,植树防沙有成绩,我曾在《光明日报》上为之写过6千字的报告文学。”韩主任当即回答:“那篇文章发在1994年初,文章题目起得好。”我没吭声,心里却暗自惊讶:  相似文献   

11.
去年11月,我们《西部大开发》杂志在“本期视点”中,隆重推出《会宁有春色》这篇报告文学,文章发表后,社会反响不错。不少人说他读了此文,感动得流泪。这和我们当初看到这篇稿子的感觉不谋而和。 早在9月份的时候,我们就策划着在杂志上做一期关于教育和人才的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 ,一家省报在头版发了一篇本报记者与一位农民的对话。稿子短小精悍 ,道理讲得很是精透。特别是这位农民的谈话 ,妙语连珠 ,很有特色。不想 ,此稿竟在当天“编前会”上评选本社好新闻时落榜。事后 ,采写这篇稿件的记者私下承认 ,在那篇稿子中 ,他动用了“文学创作”的手法 ,虚构了一些情节。对话中农民的语言基本上也是记者编出来的。这位同志自己痛心疾首地说 ,这篇文章中不了奖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本身违反了新闻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真实。这对自己颇有警醒作用。我以为 ,这件事对我们记者来说 ,也颇有警醒作用。我们有些记者写的新闻…  相似文献   

13.
在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解放军报》的《长征》副刊刊发的报告文学《人民利益》作为全国报纸惟一的一篇副刊作品荣获一等奖,不论是对作者或编者,无疑都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回顾这篇报告文学作品的组稿、编稿过程,有许多体会值得一说。最主要的一点是,只有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去,才能采写和发现让群众信服的典型。大概是两年以前,不断听到从济南军区和中原地区来京的同志谈到一个人,即河南开封军分区政委潘智。大家几乎众口一词:那是个好人,廉洁又忠厚。当地老百姓没有不说他好的。这类众口相传的东西,虽缺少详细的故事,但很多人都同声夸赞…  相似文献   

14.
大千世界新闻迭出,文坛世界也迭出新闻。不久前,大型文学刊物《黄河》编辑部在一篇题为《辉煌的秘密——中国两弹研制秘闻》报告文学开头本来用作安排题图的位置上,发表一篇“郑重声明”。声明的主要内容是,在该刊发表这篇报告文学正要付印之际,同一作者所写的内容基本相同的另一篇报告文学已在《当代》杂志发表出来。声明说:“作为一名从事创作多年的部队专业作者,彭子强同志不可能不懂得这种‘一稿二投’的性质和其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一我们为他的行为感到遗憾、羞耻和忿慨。”为此,该刊编辑部决定,将“扣除彭子强同志全部应得稿酬,以敬效尤。”  相似文献   

15.
东窗事发 1987年11月初,中国乡镇企业报驻兰州记者站站长王××向《兰州晚报农村版》编辑部送来本人署名的一篇报告文学——《贫困山区走出来的农民企业家——记吕全福》。这篇8000余字的“打印”稿,便很快在这张报纸上以《吕全福进京》为题,连载五期发表。然而,生活在兰州地区的读者,毕竟对自己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太熟悉了,他们向报社反映:写的不象吕全福!  相似文献   

16.
安徒生童话的魅力在哪里?为什么100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和追崇?可能他那168篇精心打造的童话精品,你还没有认真通读,不过只要你,不管你是白发苍苍,还是黄发垂髫,细心地读上几篇,你就会觉得安徒生是我们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价值观多元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从杨振宁的坦言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次毕生难忘的谈话 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来,有一次谈话令我毕生难忘。 那是1986年深秋的一天,我与原《高能物理》主编徐胜兰如约去西苑饭店拜会杨振宁教授。在得知我的身份后,杨先生坦言道:“我不希望记者写我的传略。” 见我在那里发愣,杨先生解释开了。他说,作家徐迟写过一篇数学家陈景润的报告文学,作品中的陈景润十分专心致志,撞在树  相似文献   

18.
困惑之一——情节平淡、人物无奇,这篇报告文学怎么写? 1986年秋天,我被阜新市的有关部门邀去为市轻工业局局长李思白写一篇报告文学。李思白的主要事迹是他自1980年入主轻工业局以来,不辞辛苦地为振兴阜新的轻工业天南地北地奔走,引进、创建了一些生产项目。我召开座谈会,我找李思白及有关人员个别谈话,我参观工厂,所获得的素材几乎都是他联系引进项目,筹划上马新产品之类的业务工作。引进的也不是惊人的尖端项目,上马了一个小化妆品厂,在阜新就是新鲜事了。在李思白的事迹中没有出奇动人的东西。掂量一下,那些体现他无私奉献精神的一些情节还可以写进报告文学里,但它们很分散,又平  相似文献   

19.
打开《人民武警报》驻宁夏总队记者刘有龙那厚厚的17本刊稿剪贴本,让人惊叹:自1986年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他先后在军内外数十家报刊、电台刊播各类体裁的新闻稿件、图片2200多篇(幅),发表报告文学、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70多万字,获奖作品40多件,有5部报告文学被(黄河文学》、相匕京工人报》、猩期天》等连载,他被全国15家报刊聘为特约记者、撰稿人,是集新闻、摄影、文学创作于一身的优秀记者。今年34岁的刘有龙,祖籍南京高淳县。他从小就对文学、写作有浓厚的兴趣。入伍后,扎实的文学功底和较高的写作天赋,使他很快成为团政治…  相似文献   

20.
(一) 先讲一个有关写作的故事。 著名作家徐迟同志,是写报告文学的大手笔,他的许多报告文学作品,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在一次谈写作经验的座谈会上,他讲到关于周培源的报告文学《在湍流的漩涡中》的写作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