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以及煤炭安全精准开采理念的提出,以减人增效为目标的煤矿智能化建设如火如荼。安徽理工大学作为地方煤炭特色高水平大学顺应煤炭工业发展潮流,开启了传统工科采矿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造升级。文章重点阐述了传统工科向智能采矿新工科改革的课程体系构建、产学研信息化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智能采矿人才培养资源平台申报等方面的做法与成效。梳理了智能采矿工程专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利用废弃煤矿地下空间进行碳捕集―运输―封存―利用全过程的新能源专业建设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
根据智能制造演进发展3个基本范式交织融合迭代升级所融合的先进技术,探析了企业推进智能制造实现这3个基本范式迭代转型升级的典型特征、生态场景及各层级构成要素。基于此,揭示了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必由之路,但企业推进智能化转型发展路线不必串行推进次第展开,应并行推进融合发展。在夯实“两化融合”基础时,融合数字化转型先进技术,实现企业生产要素、流程的数据驱动后,融合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先进技术,启赋企业网络化共享与协同制造的同时,融合AI先进技术,赋能企业生产制造过程六维智能生态的智能制造愿景。  相似文献   

3.
基于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及数字化发展需求,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路径创新智能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以数字化、智能化、工业化升级为契机,真正融入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手段,创新突破相关核心课程建设,运用校企共建实训中心开展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和实操实训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的核心知识,具备核心岗位工作能力,助力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4.
针对柳州市产业转型升级与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后示范”建设过程中,根据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及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重新确定“技能+管理+素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出适应柳州市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智能制造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物。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加快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智能制造的人才须具有“知识结构系统化、技术结构高端化、能力结构多元化、素质结构人文化”的特征,这倒逼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加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但是,培养体系不完善、培养目标滞后、专业结构狭窄、技术结构单一、教学智能化水平不高等现实困境,制约人才培养变革,须通过完善职教体系、科学定位培养规格、跨学科建设专业和课程、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智慧学习平台等途径和方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正在重构高等教育形态,智能化是工程教育在“数字-智能时代”的变革趋势。本文在阐述工程教育智能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之后,提出工程教育智能化是依托新兴数字智能技术,变革和创新工程教育,构建面向未来“数字-智能时代”的工程教育新形态、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和工程教育教学新方式,并且将其内涵具体诠释为智能技术在工程教育中的有机内嵌和深度应用以及支撑并赋能工程教育的系统转型和体系重构。在此基础上,系统解析了工程教育智能化所具有的技术集群耦合、资源多元集成、平台一体智联、人机协同交互、时空开放泛在、教学精准高效、学习个性自适、实践虚实贯通、评价数据驱动等基本特征,客观分析了工程教育智能化面临的教育教学环境智能化升级、教师与学生角色定位转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革新、重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打破教师与学生惯性惰性、优化教学效果和质量评价等诸多挑战,以期为工程教育智能化的相关研究及系统设计与实现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新型工业化国家的进程中,工程训练体系需要根据智能制造等产业新技术的发展进行转型升级发展,但是其转型升级发展的过程是个知易行难的过程,即如何利用现有有限的教育资源去建设升级工程训练体系。本文结合智能制造学科的知识结构,剖析高校工程训练中心智能化转型升级中的机遇与挑战,围绕核心教学人群,提出以人为本的“卷积式”智能化转型升级框架。该框架应用在清华大学工程训练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期望为高校工程训练的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制造业产业转移与智能制造升级的形势下,针对欠发达地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面临人才技术技能培养对接不强、创新能力脱节、职业素养不对等的问题,基于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双螺旋驱动理论,构建了“三梯队,三递进,三对接”的现代学徒制培育体系、“三课程二阵地一平台”的创新能力培育体系、“四维三课二化一心”的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相互融合的“三体系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践,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实时性、实效性,形成承接产业转移地区智能制造升级环境下可推广的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以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和新疆矿产资源禀赋特征为背景,分析新疆矿业经济发展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提出了与"宽采矿"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重点阐述了为新疆区域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撑的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架构,具体课程体系优化和内容,以及由此形成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采矿工程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采矿专业英语具有语言内容专业性强和使用目的清晰明确两大特征。在我国当今的经济发展现状下,这些特征符合地方人才需求和英语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即应用型采矿本科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本文以呼伦贝尔学院采矿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我校采矿专业英语课程开设情况,分析了采矿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我校现阶段采用的办法。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学习是“互联网+教育”的新形式。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以学习者为中心支持个性化学习,提升学习效果,是江苏省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打造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共同体,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江苏学习在线”平台进一步智能化升级,依托平台培育网上学习社区。通过对江苏省社区教育智能化学习平台建设现状的分析,设想社区教育智能学习平台支持服务体系的设计架构,得出课程智能推送、智能学习场景下的社区教育师资配备、智能学习系统下的学习效果评价等是几个需要着重考虑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2.
我国煤炭行业已经进入智能化发展的新时代,2021年智能采矿工程被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其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着系统繁多、学科交叉等现实难题。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智能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构建现场实践与仿真实验相结合、科研成果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校企合作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的模式,将最前沿的技术理论服务于教学活动,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智能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议题。深圳市罗湖高级中学以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为目标,以推进管理转型升级为抓手,通过将教育管理的权力转型升级为专业引领的魅力、将课程改革的要求转型升级为教师成长的动力、将课程体系架构转型升级为学生发展的活力、将课堂教学模式探究转型升级为学校发展的推力等四个“转化”,探索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仇海红  刘丰硕 《西藏教育》2024,(2):40-43+47
近年来,西藏高校会计专业硕士教育蓬勃发展,为西藏自治区培养出大量符合时代要求的会计人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化变革、行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及智能会计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方式带来极大挑战。本文以西藏民族大学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为例,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智能财务人才能力培养体系,并从课程设置、产业融合及师资力量等方面,对如何培养智能财务人才能力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出智能化财务人才培养需采用“新工科+新商科”融合模式、建立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等结论。以期为其他高校智能财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为西藏专业硕士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明确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首要任务,要求社会各领域贯穿这一主题,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之变。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要以高质量发展课程思政作为根本保障。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课程思政必须明确课程思政发展的阶段特征,凸显课程思政发展的职教特色,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培育德才兼备的产业人才。解决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主力军”“主战场”“主渠道”作用发挥相对不足等制约其高质量发展问题,必须进行设计攻坚、研究攻坚、师资攻坚、体制攻坚,厚植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增强各类课程共舞效应,推进人才培养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在智能化变革中推动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在“智能+”职业教育中实现智慧生成的完满发展,在智能培养过程中带来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创造效应”。但在打造智能职业教育新范式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在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为推动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需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与策略,推动构建“智慧课堂”;围绕学生主体开展新型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依托多元关联网络设置专门化的学习场域,实现学习资源的集成共享;研制人工智能促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与技术标准,形成“多维度”评价新格局,进一步助推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是通过课程进行的,其改革的核心落脚点是课程改革。工程类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随着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在快速地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开发全新的、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以及与之对应的理实一体化教材等资源。课程开发与资源建设的核心是正确选择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即职业教育课程知识。按照工程类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以职业教育“课程论”和“知识论”为依据,确定课程应用知识体系的选择方法,正确定义课程内容,将对课程教学目标乃至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有效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制造业要实现"智能化"和"服务化"升级转型的要求已在国务院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了。未来制造业的升级新常态,对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应从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制订、师资队伍建设、智能实训车间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合作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体系和专业预警机制建立等方面对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进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的内涵与逻辑,本研究以内在主义技术伦理为考量视角,提出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的内在主义技术伦理考量框架,即:智能评价主体应关注技术的道德协同性,智能评价技术应关注道德算法设计,智能评价过程应遵循公平伦理规范,智能评价行为应依赖“人-智”伦理秩序。研究发现,内在主义视角下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存在的伦理风险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应用僭越教育主体尊严,智能评价数据挖掘违反信息道德界限,智能评价算法偏误破坏教学决策质量与公平,以及智能化教学评价活动偏离人本伦理轨道等多个方面。为此,从内在主义视角提出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的技术伦理规约路向:关注人文情感与技术理性的结合,树立需求本位的人机关系准则;实现有道德的算法设计与优化,合理保障师生教育自由与隐私安全;聚焦智能技术蕴含的积极伦理,增强对智能评价算法的动态监测;发挥智能评价的行为影响,构建以人为本的评价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进入精细化管理时代以来,需求综合分析能力和专业知识强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以我国西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探讨高校实现“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功转型模式,从根本上解决“高分低能”的现象,有利于西部转型高校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