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问卷调查法及实验研究,分析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现状及成因,探讨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和促进,研究体育锻炼与身体自我概念的关联,从而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研究运动自我概念与运动自我效能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天津93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男生体育行为、运动自我概念和运动自我效能总体均高于女生;四年级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明显低于其它年级;女生的运动自我概念与运动自我效能通过交互作用影响体育锻炼行为,而男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主要受运动自我效能影响;性别、运动自我概念与运动自我效能是预测体育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旭 《湖北体育科技》2007,26(1):71-72,75
采用《身体自我概念量表》(PSDQ)和《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表》对不同专业和锻炼情况的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要优于普通专业大学生,锻炼组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明显优于无锻炼组大学生.  相似文献   

4.
体育锻炼中的心理效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体育锻炼的心理学效益问题国际上研究较多的主要是围绕体育活动或锻炼对情绪效益、认知效益和自我概念的改善等三个方面进行的。如何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最佳心理效益,使体育锻炼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便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5.
体育锻炼对香港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身体自我描述问卷”为研究工具,研究体育锻炼对香港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被试为香港某大学的56名学生。研究结果表明,经过6周的体育锻炼之后,男性被试在身体活动、运动能力以及整体身体自我三方面的自我概念较锻炼前有显著性提高,女性被试在协调性、身体活动、运动能力、整体身体自我、外貌、力量、耐力(体能)以及整体自尊等方面的自我概念较锻炼前有显著性提高。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心理测量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探讨体育锻炼对自我概念、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果.调查结果表明,少数民族男女大学生在身体自尊和整体自尊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表现为男大学生的得分非常显著地高于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方面男女大学生差异不显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1-2次以上)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更高的身体自尊和整体自尊水平;中等及以上强度的体育锻炼者更有利于身体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提高;整体自尊在体育锻炼改善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身体自尊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的43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体育锻炼对高职学生自我概念、自尊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可使高职男生的自我概念、自尊和生活满意度发生显著变化;体育锻炼能提高高职女生的自尊和生活满意度水平,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可使其自我概念发生显著变化;体育锻炼可提高中职生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大中运动量的体育锻炼可使中职男生的自我概念发生显著变化,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可使中职女生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8.
运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等对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共计7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手机依赖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1)大学生体育活动等级处于中低等水平,主要表现为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短、运动频率较低、运动量较少;男生体育活动等级明显高于女生,文科生体育活动等级显著低于理科生。(2)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手机依赖程度普遍较深;男生手机成瘾倾向显著低于女生,文科生手机成瘾倾向明显高于理科生。(3)大学生体育活动等级与手机成瘾倾向存在显著负相关,不同体育活动等级的手机成瘾倾向及其各维度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从无运动量到中等运动量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中等运动量与大运动量之间无明显差异。(4)除突显行为外,人口统计学指标和体育活动等级均能显著预测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其中,性别指标显著正向预测手机成瘾倾向,体育活动等级显著负向预测手机成瘾倾向。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减轻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且中等运动量的体育活动能够显著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尝试以PSDQ作为测量身体自我概念的工具,通过为期6周的纵向研究设计来探讨体育锻炼对香港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和一些身体素质指标的影响,并分析各种身体自我概念与各种身体素质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对象:香港某大学的56名学生,其中男生23名,女生33名。参加者的年龄为1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利用元分析方法检验体育锻炼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并对影响两者关系的调节变量进行分析,从而为老年人提高和改善主观幸福感的最优体育锻炼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Googlescholar、PuBmed、PsycINFO等国外数据库检索文献,运用state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元分析,并对相关调节变量进行检验。结果:体育锻炼干预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提高和改善有较好的效果,对积极情绪干预效果达到中等效应量SMD=0.57,P<0.001,对消极情绪干预效果方面产生了小效应量SMD=-0.46,P<0.001,对认知评价干预效果达到了中等效应量SMD=0.59,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育锻炼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提高和改善具有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为积极情绪的产生与持续、消极情绪的改善与消失、认知评价的改善与提高。基于元分析数据结果建议:(1)在提高和保持老年人积极情绪方面,每周不少于3次,周期至少13周,每次30-40min的高强度锻炼,效果更佳。(2)在改善和降低老年人消极情绪水平方面,每周不少于3次,周期控制在10...  相似文献   

11.
身体自尊是锻炼心理学兴起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反映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回顾了国内体育运动领域身体自尊研究的主要成果,从身体自尊的测量、体育锻炼与身体自尊以及身体自尊与其他变量3个方面对国内研究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我国体育运动领域身体自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锻炼坚持性的国外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促进国内锻炼坚持性的研究,使我国更多的民众从锻炼中受益,对国外锻炼坚持性的大量研究予以综述,提出锻炼坚持性的指导方针,并介绍国外在锻炼坚持性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青少年身体自我量表和体育锻炼习惯问卷,对908名大学生进行测量和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其身体自我满意度明显高于没有锻炼的大学生,每周2次以上和每次30分钟以上,均可明显提高其身体自我满意度;经常锻炼的大学生不仅在运动方面的自我评价比较高,对自己外貌、身材和性方面的认识也更积极;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对女生的提升作用比较明显,每周1次以上可明显改善其身体自我满意度;身体自我满意度越高,其在健康生活方式及运动感受方面的认识越积极。  相似文献   

14.
身体锻炼能提高自我观念吗——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身体锻炼的心理效益是运动锻炼心理学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对近年来国外身体锻炼与身体自我之间关系有关文献的回顾,发现无论是横向研究结果与纵向研究结果,还是身体锻炼对自我观念是否有肯定作用的研究结果都不统一,究其原因或许与研究设计和研究人员等因素有关;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对该领域感兴趣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不同锻炼方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探究了体育活动干预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不同体育活动方式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效益;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可以促进身体自我概念各方面的发展;身体活动对心境具有双向调节功能,体育锻炼能够产生良好的心境平衡效益;身体活动确实能够改善人们的不良心境,增进情绪性的整体心理健康效益。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针对湘中地区中小城镇社区体育志愿者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湘中地区中小城镇社区体育志愿者数量少,专业水平不高,没有相关的制度,远不能满足社区体育人群的需要。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与运动参与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与运动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别从锻炼项目、锻炼频率、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等因子以及性别的差异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各个维度与体育锻炼活动参与的各个因子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但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本研究旨在为中学教师指导学生锻炼提供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增进中学生身体素质和全面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身体活动已成为延缓老年人认知老化、提高青少年认知功能、改善学生学习等的重要因素,然而基于特定认知效益的锻炼处方设计仍需探索。研究分别从单次身体活动和长期身体活动角度探讨身体活动强度、身体活动时间、身体活动频率、身体活动总量、身体活动类型与认知效益之间的量效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应该重点考虑身体活动4个要素的整体设计、考虑不同身体活动项目的认知效益、考察不同人群身体活动的认知效益、考察身体活动认知效益量效关系的机制等,进而为制定促进认知效益的身体活动方案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陈福亮  杨剑 《湖北体育科技》2013,(11):987-990,983
对锻炼心理学领域构建的锻炼行为模型进行了应用分析,阐述了每一个锻炼行为模型的优点和缺陷之处。锻炼行为模型的构建对锻炼心理学的发展都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制定体育锻炼干预措施可提供理论性参考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