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本文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根据Twitter的社交媒体性质和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特性选择维度和指标,构建自然科学博物馆Twitter传播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选取国外14家自然科学博物馆的Twitter账号进行实证研究,计算各博物馆Twitter传播力。根据结果,总结提炼经验,对国内自然科学博物馆提升社交媒体传播力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微信自腾讯推出,发展势头迅猛,其开发的公众平台、朋友圈信息推送、多人群聊和移动定位等相关功能广为运用.微信公众平台以通讯、社交、营销三大功能为一体,立即成为继微博之后个体和企业追捧的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其中,以原创内容为主的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独树一帜,信息传播包含文化、经济、政治、社会、民生等多个方面.通过它们的发展状况,并结合相关案例,解析其运营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
王虹 《新闻传播》2023,(23):106-108
本文以融媒体新闻编辑的创新实践为中心,探讨了当今行业趋势下新闻编辑的专业素养、创新策略、优化用户体验的实践和社交媒体整合与营销实践等议题。通过借鉴社交媒体平台的内容形式并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增强融媒体新闻的表达力,新闻编辑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行业环境,并为用户创造更好的体验。优化用户体验的做法包括设计响应式网页、个性化推荐等,以满足不同终端设备和用户需求。此外,社交媒体整合与营销实践可以通过实时报道、互动和社交媒体营销策略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微博等社交媒介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全新的社会商业变革,成为企业营销传播的重点关注阵地。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多地以社交媒介所带来的挑战和新机遇为视角,为企业营销模式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南。然而,我们注意到在需求与媒介样态关系日益加深的今天,企业利用社交媒介进行营销传播的新模式,正在对社交媒介的延伸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企业营销与社交媒介之间存在着相互推动的微妙关系。本文通过分析社会化媒体与企业营销的相互关系,结合微博平台上企业营销典型案例,为理解社交媒介的未来走势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移动终端逐渐普及的背景下,微视频传播活动日益兴盛。目前,国内社交媒体微视频传播主要有以下两种运营模式:微视频应用商、第三方社交平台和用户等多方交互合作运营模式,微视频应用商基于平台优势采取的差异化竞争运营模式。社交媒体微视频传播具备如下优势:参与式社交传播触动受众的兴奋点,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高度契合,消费者即生产者,"口碑+内容"的组合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重大国际形势变化、海外外交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下,我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展望2022年的国际传播,需要理解并贯彻国家政策,密切关注国内国际热点和社会关切问题,打造多元化传播内容与主题.以建设新型主流外宣旗舰媒体为主导,拓展海外主流媒体、国际社交媒体等传播渠道,深化国际网红传播实践,加强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CNKI数据库中1956—2021年高校博物馆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软件对文献的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分析,结合相关文献研读后发现,研究的主题主要围绕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定位、藏品和教育功能四个方面;但研究人员和机构合作较少,多为独立研究,且核心问题研究薄弱;根据关键词突现功能分析了我国高校博物馆研究的发展趋势。从合作机制、运营机制、智慧博物馆和科普教育等方面对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主题科学传播在选题策略和传播渠道均存在其特点。选取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学术成果交流平台2020年1月27日至7月19日网络载文作为典型案例,收集单篇论文的阅读量、题目、期刊、作者信息及网页访问量构成,定性分析论文学科属性与传播主题的关联,定量分析全球访问量的国别特征、构成及趋势。高阅读量论文的选题呈现以下3个特点:与中心事件强相关、与关键问题有结合点、研究对象较受关注,单篇阅读量较高的论文类型为论著、指南共识、述评专论。网络传播中以直接访问与外部链接引流为主要渠道,引流来源以自建网络平台、文献数据库、主流搜索产品(如百度学术)为主。随着疫情形势变化及观察时间窗延长,访问量增幅较大的渠道以微信公众平台及社交媒体为主,新增渠道包括不同出版平台资源中心外链及大众新闻媒介。除我国外,访问量较高的国家为美国、巴西、印度、日本、意大利。主题科学传播中传播迅速且较受关注的论文选题兼顾学科关联性及公众关切,传播渠道以网络为主。随着时间推移,即时通讯及社交媒体传播增速较高,更多境外网络访问、出版机构互链及国际学术组织数据库涉入,科学传播的受众角色更加丰富。中文论文的国际推广应注重传统平台及新兴渠道的均衡发力,凭借国际化资源中心及社交媒体平台主动传播。  相似文献   

9.
海兰馨 《东南传播》2021,(7):131-136
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13年至2019年间营销传播研究文献题录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进行共引分析、共现分析和突现分析,研究发现市场营销学、广告学、心理学和管理学共同构成并形塑了营销传播研究的学科基础和知识结构.2013年至2019年学界对于营销传播领域的关注主要有以下五个知识群:品牌研究、社交媒体研究、网络口碑研究、整合营销传播研究、环保与健康研究.随着营销环境的改变,社交媒体成为营销传播的主阵地,数字营销传播成为营销传播研究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0.
齐海伦 《传媒》2012,(5):73-74
近年来,社交媒体的发展带来电子商务营销的变革,电子商务营销的迅速发展受到业界关注。该文在分析社交媒体特点的基础上,阐述社交媒体对促进电子商务企业优化营销策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对电子商务企业怎样利用社交媒体改善营销策略作出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Major museums worldwide are starting to use social media such as blogs, podcasts and content shares to engage users via 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This marks a shift in how museums publicly communicate their role as custodians of cultural content and so presents debate around an institution's attitude towards cultural authority. It also signifies a new possible direction for museum learning.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a range of initiatives that demonstrate how 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via social media can be integrated into museum practices. It argues that the social media space presents an ideal opportunity for museums to build online communities of interest around authentic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concludes with some recent findings on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social media im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   

12.
通过移动端推送博物馆展览是博物馆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但不少博物馆面临数字化应用无法实现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的预期,导致下载量和使用量较低的处境。本文以“故宫展览”数字化项目为例,通过对开发数字产品观念意识、展示设计能力的分析,总结出在设计数字产品中结合博物馆需求与观众需求,结合观众心理习惯与博物馆特色,构建以“物”为核心的展示内容,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展示形式,应用分众化传播策略等方法,探讨借助移动端数字应用对博物馆以教育为目标的传播属性起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80年代的财政责任到如今的社会责任,观众研究为英国博物馆证明自身价值、获得经费支持提供了重要依据。英国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与经济杠杆,客观上推动了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发展和博物馆对“人”的关注。英国经验说明,只有当政策引导、经济杠杆、行业规范与学术研究形成合力时,博物馆观众研究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发挥效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课题调研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专业科技博物馆在场馆和观众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在发展质量上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专业科技博物馆科普教育功能的发挥,提出了我国专业科技博物馆“十三五”期间的五个战略重点:全面免费开放;开展监测评估,进行分类指导;专业科技博物馆充分利用新媒体;强化专业科技博物馆科普职能;推动专业科技博物馆校结合。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六项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非正式科学教育对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国内外已有的理论和经验,运用传播学理论观点,从观众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入手,对基于展览展品的科普场馆非正式科学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科普场馆教育功能的开发和实现作为评估最核心的内容,构建传播效果评估指标框架,为科普场馆科学教育的设计和实施提供考核、监督、管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In 1993, Museums Australia, representing museums and the Australian museum community, adopted a policy covering relations between museums and Australia's indigenous peoples. Previous Possessions, New Obligations is based on 13 principles, the first of which recognizes the right to self-determination of 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peoples in respect of their cultural property. The policy recognizes a multiplicity of interests in indigenous peoples' cultural property but emphasizes 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peoples' primary role. The policy was developed through consultation with indigenous people and communities, museums,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and governments. It covers human remains, secret/sacred material, and collections in general. It also deals with museums' public programs and issues of staffing, training, and governance.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onsultation between museum staff and appropriate persons and communities when museums are dealing with indigenous cultures. This paper traces the history of museums' dealings with indigenous peoples in several countries, especially Australia.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policy from mid-1991 is traced. Museums Australia,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is pursuing the policy, especially the provenancing of human remains and secret/sacred material, to assist in returning such material when requested and appropriate. Museums Australia is also reviewing the effect the policy has had over the last two years. While the policy is an important document, there is still much progress to be made.  相似文献   

17.
当代公共博物馆在经历了250余年的发展演变之后,其发展的社会、文化、专业甚至经济环境,都在发生着重要变化。新的趋势无疑为博物馆带来新机遇、新可能,同时也伴随新挑战。在今天博物馆需要回答的诸多问题中,有一个始终处于核心位置:我们的博物馆机构是否对社会很重要?无论是眼下还是长远的未来。围绕于此的相关讨论,让当代博物馆新的文化观逐渐清晰起来,让博物馆为适应新形势而进行的战略选择有了新的坐标,并最终引导出关于博物馆价值体系可能的重构以及新的运行规则。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确立,文化和科技融合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数字经济规模的扩张,突然其来的新冠疫情,加速了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科普场馆兼有科技与文化的双重属性,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从科普场馆数字化要义的角度切入,研究国内外科普场馆的数字化应用案例,从展览、教育、藏品、研究多个维度进行剖析,结合上海科技馆的具体实践,提出对于数字化时代科普场馆未来发展趋势及转型路径的思考和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