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民歌被称为"山西文化百科全书",其中大都诠释出当地的民俗民风、风土人情、语言文化和历史文化等,而这些都从不同的层面体现出山西人民对生命孜孜不倦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爱情的忠诚。山西民歌以反映当地民间文化为主,是由当地老百姓自发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内容丰富,优美动听,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古老传统民间艺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也是山西本土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西峡县西坪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豫西南地区重要的民歌代表,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近年来,西坪民歌生存土壤发生变化,濒临灭绝。在做好民歌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同时,如何使其优秀的民歌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播?该文在多次深入西坪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从领导组织建设、演出团队组建、演出团队管理、演出事宜组织四方面提出了“变通式复兴”的建议;从建立西坪民歌文化馆、打造西坪民歌系列助农品牌文化活动方面提出了“创造性保护”的建议;从文化破圈、演出破圈、创作破圈三方面提出了“开拓性破圈”的建设意见,以期研究结果可为西坪民歌文化传承、保护与传播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京族民歌是京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传统文化生态的滋养下产生和发展,是京族的民族文化遗产。京族民歌本身又作为文化生态中的一员在文化生态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京族民歌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生态,并分析京族民歌的文化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丽坤 《文化学刊》2010,(2):115-120
民歌是源自于底层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创作,是社会生活原汁原味的记载和呈现。民歌经过无数民众之口的加工和传播之后,发展到明清时期,更是以崭新的姿态昭示它独有的魅力。明清民歌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社会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些反映明清时期社会生活、节日民俗、礼仪风尚、民俗信仰、男女情爱等内容的民歌,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入解读明清民歌,旨在揭示潜隐于民歌之中的社会民俗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5.
方正  王亮 《文化学刊》2023,(4):22-25
常宁瑶族民歌是我国民歌文化重要的艺术瑰宝之一,不仅题材、内容繁多,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在特殊的地理背景与人文关怀中,常宁瑶族民歌呈现出其独特的个性,成为瑶族民歌文化中独秀的一支。通过对常宁瑶族民歌的活态生存土壤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的形成固然与民风民俗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归根结底是地理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国语 《文化交流》2011,(4):31-34
2011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一首由祖海、汤灿、王丽达、常思思四位民歌小天后演唱的名叫《因为有你》的歌曲唱响后,迅速在全国流行起来。人们不会想到,这首生动反映四川人民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歌曲,其曲作者竟是一位四川省九寨沟县的民间艺人。  相似文献   

7.
锡伯族作为东北地区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历经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锡伯族形成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内涵深远、古朴通畅、特色鲜明、类型丰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的锡伯族民歌深刻地诠释并展现了锡伯族浓郁的社会民俗和社会风情。通过对锡伯族民歌各种类型的深入剖析,旨在揭示潜隐于民歌之中的社会民俗性。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自觉视域下反思信阳民歌传统传承方式的形成、发展、现状,是对信阳民歌的一次自我认识。传统的传承方式是信阳民歌得以发展延续的保障,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承的方式则是传统音乐文化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两种传承方式不是不可调和的,对传统传承方式进行批判性继承,发挥新媒体传承优势和影响力,将二者不断整合,有利于信阳民歌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彭栓红 《文化学刊》2009,(5):108-111
任何民俗模式的构建都与一定的地理生态相适应,民歌的形成及其特征也往往打上了地理的印记。晋北民歌从内容到音乐形式,其生成和演化都离不开当地的地理生态环境,地域为民歌的生成提供了条件、背景和可能,而民歌也与地理生态融为一体成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从生态民俗学的角度分析晋北民歌,可以为立体地研究民歌寻求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2011年初,龚琳娜以一首“听一万遍也学不会”的《忐忑》一举成名,并获得美国格莱美最佳音乐奖,及欧洲“聆听世界音乐”最佳演唱奖。在2月17日湖南卫视举办的元宵晚会上,她演唱的福建民歌《丢丢铜》,再次受到亿万观众的热捧。其实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两首十分独特的曲子,均出自龚琳娜的德国老公之手,这位洋帅哥同样是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俩是怎样走到一起的?  相似文献   

11.
陕北民歌的发展在其以往的寄生环境中遭遇尴尬,困境重重。本文在共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陕北民歌的传承问题,打破过去陕北民歌与陕北地区以外的地域毫不相干的关系,重新构建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以此来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推动陕北民歌这一文化瑰宝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池州罗城民歌是地方特色文化,记录了当地的生产生活面貌和社会变迁,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社会记忆。在现代化冲击下,民歌传承面临着资料零散化和代际断层等诸多困境。本文将在梳理罗城民歌传承困境的基础上,探讨破解困境的对策,以期为罗城民歌的传承实践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王军林 《文化学刊》2015,(1):111-116
洮岷"花儿"作为一种群众自发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数百年的演唱和流传过程中,已经融入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得到群众的强烈认可。目前,它的文化个性被商业性覆盖,变得异常模糊。在现实生活中的传承也随着文化空间和传承方式的转换、城镇化的推进和普及而逐渐异化,传统文化的意蕴逐渐消失。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功能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从以往的表现时政、表达爱情的悲欢离合、心理治疗、教育、文化认同等功能趋向演唱功能的功利性转变。"花儿"在发展中紧跟时代步伐,捕捉时代气息,在创新中延续,在变化中发展,具有一定的时代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墓志铭是丧葬礼仪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是维系族群对历史与现实认同的有效手段。以族群为基点生发的家族文学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贵州散文家黎庶昌撰写的墓志铭即揭示了他所在的遵义"沙滩文化"的形成原因,对研究贵州文化发展具有一定裨益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语言的魅力反映民族文化的力量,具有强大的引领力。习近平讲话独具语言魅力,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其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本、中和、自然的元素,具有简、精、朴三大风格特点。习近平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为中国人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榜样示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起到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与文化关系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说文化是涉及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一个大系统的话,那么语言就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与文化之间既有对应性的一面,又有非对应性的一面.文章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工具或载体的说法并不全面,也不科学.事实上,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文化凝聚体.语言在文化的建构、传承以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特点往往也会导致不同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7.
前一段时间,从朋友处得到两盘光碟,是朋友又从别处刻录来的,两盘光碟是女歌手吴碧霞的毕业演唱会的实况,虽说听过很多女高音的演唱,听完吴碧霞的演唱还是不觉感叹一番。因为用现在很时髦的一个词来说,她应该算是一个“跨界”歌手了吧,美声、民族甚至还有一些中国戏曲的唱腔巧妙地融为一体,又各自独立,不管是西洋歌剧的咏叹调,还是中国传统民歌,听来都是非常正宗的。而人们曾经脑海中泾渭分明的所谓唱法之分在她的身上似乎都不存在了,又似乎都很成功。为什么会这样呢?  相似文献   

18.
白马藏族民间歌曲曲调古朴原始、题材丰富多样,是劳动人民日常生活、情感表现的集中外化形式,是白马人代代传承、积累下来的精神食粮.其从旋律、歌词、调式、演唱等诸多方面诠释着无文字民族独有的艺术信息及文化内涵,是白马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多元文化宝库的一枝奇葩。笔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甘肃陇南白马民间歌曲的方言唱词、曲体、拖腔、衬词、润腔、演唱方法等艺术特色及价值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董丽娟 《文化学刊》2009,(6):137-141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锡伯族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在锡伯族繁荣的文化园地中,产生于劳动人民之中的民歌,是其中引入注目的硕果。这些表现锡伯族社会生活、生活习俗、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等种种内容的民歌,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出锡伯族人民的爱憎、追求与向往,不仅成为锡伯族的宝贵财富,而且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本文从保护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入,对锡伯族民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其传承性保护和可资利用性保护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英国、西班牙为代表的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早期通过本国语言的强势推广,不断扩大其殖民地版图。如今凭借建立在“同轴圈”理论基础上的语言推广逻辑,仍在世界语言版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语言、文化多样性成为人类共识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借鉴英语、西班牙语对外推广经验的同时摒弃其殖民扩张逻辑,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内推进语言文化“同心圆”式传播,是汉语对外传播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