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实现人民梦,根本在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尊严。人的尊严具有丰富的内涵;人的尊严是实现人民梦的价值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实现人民梦就要敬畏和关爱生命,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构建公正和谐的社会关系,提升思想品德素质,改善社会风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人的生命尊严、人性尊严、人道尊严、人品尊严、人格尊严、人权尊严。  相似文献   

2.
冯党坤 《广西教育》2005,(1B):14-14
以人为本的科学德育观在内涵上说至少有三点:(1)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的中心,是育的目的,教与育的归宿都是人;人是教的基础,亦是育的根本,一切教与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2)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3)以人为本要体现在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上。  相似文献   

3.
"人的有尊严生存"包涵三个层次:尊严是人内涵的道德价值,是人们对待自己及他人生存的应有态度,是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体现。尊严作为一种道德价值,是对人的价值的确证和肯定,是使人高尚的力量。尊严作为生存态度主要体现为对生命和道德的敬畏。从生存状态来理解尊严,就必须努力创设有助于实现人的有尊严生存的社会条件,使人的生命得到平等而充分的保障和促进,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这是人的有尊严生存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它把敦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和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注重伦理,注重利他和和谐。建设校园文化的根本在于坚持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任美珍 《天津教育》2014,(15):40-42
生命是人的载体,生命是人的根本,没有人,也就谈不上社会的组织、人类的进步、文明的昌盛、科学的发达。教育关注的是人的成长与发展,实质上是人的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关注生命,不仅意味着关注人的肉体的生命(即人的物质存在),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即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存在)。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因为现代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尊严不再需要外来的肯定,也没有统一的价值尺度,更不是用金钱标准所能衡量,而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理解,自我确认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说过一句名言“你一定要这样行动:无论对自己或对别人,你始终要把人看成目的,而不是把他看作工具或手段。”这就是道德的“绝对命令”,也可以说是道德的最高原则。  相似文献   

7.
学习评价是教育评价的核心领域.当沉浸于纷繁复杂的学习评价时,我们应该审慎地思考:学习评价为何展开?笔者以为,开展学习评价的根本动因在于——人的价值;让评价对象体验到人的价值,认可、赋予并提升其作为一个人的价值,这是学习评价的核心宗旨.为了不背离"人的价值"这个根本,学习评价特别要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要使每个评价对象都得到基本的尊重,都体验到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的尊严.如果一种学习评价无视甚至有意践踏评价对象的基本尊严,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评价是不合适的,甚至可以说这种评价是违背人性的、不人道的.为了体现评价对象作为一个人的尊严,我们就需要时时尊重评价对象,让评价对象在评价中体验到存在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而不能以让评价对象遭受挫败为宗旨.推而论之,学习评价应该致力于发现每个学生之所能,而不是为了查出学生之所不能.  相似文献   

8.
论人的价值与教育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当然也包括人的价值的充分完善与最大发挥。前一时期,国内哲学界关于人的价值问题有过颇多的研究,但对人的价值与教育的价值之间的关系,对教育在人的价值实现中的作用问题,却几乎没有涉及。笔者以为,人的价值与教育的价值的关系,或者说教育在人的价值中的作用,应该是教育学说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人的尊严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但在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影响下,居于学校教育主导地位的接受式学习,正离教育以人为目的的本质愈行愈远。为促进学生有尊严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应运而生。基于康德“人即目的”的尊严观,研究性学习以成人为本,在承认并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的同时,更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理性精神的张扬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包向红 《考试周刊》2010,(43):41-4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宛如一阵春风吹过。全国社会各个方面出现崭新的面貌,民主自由的气氛日益浓厚,人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现实社会和生活.歌曲的创作更加强调了中国民族风格与特色.人的真情实感重新回到歌曲中来。与“文革”时期的作品相比,这时期的民族声乐强烈地追求真实,抒发真挚自然的情感,展现人性的质朴与纯真。人们感到了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作品中活生生的人.个人的情感,人的爱情、友情、乡情、思念之情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向往都以崭新的面貌表现出来了。这一时期人的价值与尊严、自由与理想、精神与欲求的回归上,歌曲用形象、生动和直接的表现形式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人有钱有权,就有地位,有“面子”,就有尊严和价值。这种价值观与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关于人的尊严的基本思想背道而驰,也是违背价值论的基本精神的。尊重人的尊严,就要按照正义的原则安排社会各项制度,要树立人人平等、人人都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的观念,要使人从虚荣回到现实。  相似文献   

12.
人的尊严与教育的尊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有尊严的需要,尊严有普遍性尊严和获得性尊严的区分。为每个人所享有的普遍性尊严其实也是一种获得性尊严,是人类从古至今奋斗所获得的成就。获得性尊严是自尊与尊重的合奏,以自尊为前提,在尊重中得以实现。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化活动,教育也有尊严的需要。教育的尊严是获得性的,既取决于教育对自身内在价值的坚守,也依赖于国家与其他社会系统对教育的尊重。教育是人实现尊严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存在样态都有益于人实现尊严,只有尊严的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教育主体获得尊严。  相似文献   

13.
大学人文教育的思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七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强调人性,人道,仁爱和人的尊严。科学精神提倡实事求是,鼓励独立思考,反对盲从和迷信,不论是科学的方式或精神,还是人文的方式或精神,其本质都是追求自由。它们为人类理性地追求自由和幸福提供了不同的实践方式。今天谈论大学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教育,应该思考:什么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市场经济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生存空间有多大?等等。  相似文献   

14.
人的尊严既包含着人的人格尊严,也包含着人的身体尊严。但长久以来,人们总是强调理性精神上的人格尊严,而忽视了人的身体尊严。女性身体所拥有的固有尊严和价值总是被人们刻意地压制、贬低甚至诋毁。人的主体性决定了女性身体的非客体性及其尊严的独立存在,女性只有获得身体尊严才能真正实现其人格尊严。切实维护女性的身体尊严不仅是一种道德理念,更应是具体的法律实践。在法律上,衡量女性身体尊严受到侵害的实质标准是其身体沦为客体物。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Religious education refers to basic, sacred texts. Education also has basic, secular texts. ‘Back to basics’ should include basic values which are found in human rights instruments. Human rights are sometimes erroneously referred to as a Western and Northern values system, but the article notes an Islamic tradition of acknowledging human rights.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of 1948 ushered in a multiplicity of human rights texts that are international and which educators can confidently use as standards in any circumstances. In schools in which linguistic, cultural, religious and ethnic pluralism is a fact of life, these principles are helpful guidelines for conduct and policy. All major human rights texts start with a reaffirmation of a commitment to equality of rights and equality of dignity. Programmes to develop race or gender equality and to enhance opportunities for those with special needs and disabilities are essentially concerned with human rights.  相似文献   

16.
宪法学视角下人性尊严的核心内涵是指人基于人之为人的本性而具有的不可侵犯、不可剥夺、不可放弃,而在法律上享有的无差别的人格精神和主体地位.是人的价值基础和权利根源。人性尊严的权利属性决定了其更适合作为宪法基本权利,而不是具体法律权利;人性尊严的价值属性决定了其更适合作为宪法最高价值原则,而不宜单纯地作为人的内在价值。人性尊严作为宪法基本权利所具有的权利功能.包括消极防御功能和积极请求功能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7.
“人的尊严”是宪法的最高价值,它以人的主体性为基础,在整个宪法中具有原则性的指导作用,无论是自由还是人权,若无“人的尊严”之原理,即不被承认。我国宪法上虽无“人的尊严”之规定,但有与其相类似的“人格尊严”的规定。在宪法中无沦是以什么方式确定这一价值,都同样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8.
从丧葬礼俗看客家文化的中原烙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意识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经验与智慧的积淀,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等起着调节和规范的作用。但客家以族群式迁徙,聚族自保使中原文化意识的承传因素一直在客家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客家民间丧葬礼俗深深留存中原烙印,丧葬礼俗是依托生存自然环境或族群共同心理观念、基于人类对自身生命的尊重、围绕生命终结而建立和运用的文化,是族群文化意识的重要外在表现。客家丧葬礼俗是对生死观念和丧葬习俗本质含义的完整表现。较之其它习俗更充分、更完整地保存了中原文化原素。  相似文献   

19.
邓心强 《云南电大学报》2009,11(2):42-44,96
庄子通过畸人形象刻画来直面人的本质存在和价值体现:从根本上来说,人是一种超越形体的灵魂和内德存在,人的最高价值在于高尚情操和强大精神的焕发,在于一种穿越外界障碍和形体束缚的、蓬勃的生命力体现;畸人形象启迪人们对独立人格的坚守和个体尊严的追求;人应在自我德性的不断完善中进取不舍,竭力实现自我超越,而不是坐以待毙和无力回天;人立于斯世必须具有敢于豁出去的精神、气魄和胆量,而不是猥琐、担惊受怕和瞻前顾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