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废除于清朝. 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这种作法,也叫"开科取士".  相似文献   

2.
绵延了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是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一项考试制度,它与我国今天的高考颇有几分相似之处。自科举制度被废除以来,人们给予它更多的是批判,本文客观、全面地评价了科举的历史功绩并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今天的高考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炀帝大业二年,即公元606年,当时只设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凡读书人均可参加考试,从此科举取士渐渐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唐代不仅继承了隋制,而且还将其进一步完善,唐代科举在整个科举制度史上可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对整个唐代社会影响之深可从方方面面中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印证。  相似文献   

4.
绵延了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是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一项考试制度,它与我国今天的高考颇有几分相似之处.自科举制度被废除以来,人们给予它更多的是批判,本文客观、全面地评价了科举的历史功绩并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今天的高考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绵延了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是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一项考试制度,它与我国今天的高考颇有几分相似之处.自科举制度被废除以来,人们给予它更多的是批判,本文客观、全面地评价了科举的历史功绩并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今天的高考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明清以降,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科举制度愈益显示出它的腐朽性,逐渐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一大祸害。至清末,改科举、兴学校,成为思想文化领域内斗争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和西学的不断传播,由于戊戌维新运动的冲击和以孙中山为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日益高涨,终于迫使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度。现将清末改革和废除科举制度的斗争简述如下。 (一) 沿袭明朝的清代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的方法,名为“代圣人立言”,实则束缚人心,使广大士子的视野囿于四书、五经等几部儒家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被迫宣布废八股,改策论,开经济特科,最后宣布废除科举。科举制度的废除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但并没有出现过激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论及中国的教育制度与考试制度,不能忽视延续了一千三百余年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封建科举制度,虽然它已经随着清王朝的没落而归于寂静,但它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都是不可小视的“存在”。科举制度是一个长长的历史过程,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对其考察,也应是历史的、客观的,不可一概而论,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本文选择唐代科举加以分剖,是因为它处在科举制度演进的上升过程中,有较多的积极因素可资借鉴,概括说来,它具有以下一些显著特点。   首先,唐代科举具有开放性。其…  相似文献   

9.
该书由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杨齐福副教授撰写 ,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 6章 ,分别是 :近代社会转型与科举制度危机、近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及其废除、传教士与近代科举制度改革、新概念的生成及其对科举制度的冲击、近代新教育的出现与科举制度的终结、余论。作者深入挖掘史料 ,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模式 ,运用纵横结合的研究方法 ,从纵向考察科举变革的历程 ,从横向探究科举衰亡的文化因素。这有助于人们全面透视科举制度在近代的发展轨迹 ,更好地把握近代社会大变动的真相 ,进而认识近代文化发展的规律 ,凸显…  相似文献   

10.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度的出现,在当时来说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一方面使得社会底层的人有机会步入仕途,为中国的封建精英注入新的元素,防止了家族的垄断,促进了中国文化的极大繁荣。另一方面这种机制也  相似文献   

11.
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已走向衰亡阶段。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在扼杀维新运动三年后,又不得不沿着维新的道路走下去,高唱变法,于20世纪初推行了一系列“新政”措施。其中主要有废科举、兴办新式学堂。但事实上,到了宣统二年,还出现中第举人的喜报,反映出清政府废科举制度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度废除后,清政府仍然保留科举制度的残余形态,实行生员考优拔贡与举贡考职,并在新学堂学生和留学生中进行考试,依据考试成绩,奖其功名,授以官职。这对清末民初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的存在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历史进程中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久而久之积弊难返。由于这一制度的任何更改都势必牵涉众多乃至一代人的利益,因此多年来议论归议论,执行归执行,人人都说科举制度摧残人才,不利于选拔人才,可是人人也都在这条,艮难的道路上跋涉。到了1898年夏天,由于政治变革的急剧发展.废除以八股取士为主要内容的科举制度也就自然地提到了政治日程。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坚决主张彻底废除科举考试制度,甚至建议光绪皇帝不惜采取某些非常规的政治手段。在维新势力的鼓吹和支持下,光绪帝冒然宣布废科举,然而由此却引发了一场空前的辨难和新旧势力的急剧冲突,最后清廷只好采取变通的办法从废科举的既定政策退回到改科举。  相似文献   

14.
清代定鼎之初,即宣布采行科举取士之制。沿袭相对较为完善的明朝科举是并不熟悉科举的满洲贵族迅速实现开科取士的便捷之途。在顺治朝建立清代科举制度框架的基础上,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不断调整与补充,科举制度步入了鼎盛,其缜密与完善程度远超前代。嘉庆、道光朝虽将多项科举制度发展成定制,但受内忧外患之冲击,科举弊端逐渐显露,衰败之势已逐渐显露。咸丰、同治朝,科举已无法沿着其制度之规定正常运作,发展新式教育、改革科举成为晚清有识之士之共识。至光绪朝,清廷虽对科举进行了局部改革,终回天乏力。清廷被迫下诏停废科举。  相似文献   

15.
我国历史上的武举考试创始于唐代。唐代的武举考试重技勇,轻兵略,于兵法不甚重视。宋代设武学,《孙子兵法》等武经七书成为武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金、明、清各朝继续宋朝的武举考试制度,多有更张,《孙子兵法》作为重要的考试内容一直被延续下来,直到清朝末年废除武举制度。  相似文献   

16.
清代武举考试是清代科举制度与科举取士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清代自身民族特性的写照和反映。清代武举考试在嘉庆帝以前不但将文试与武试分开来进行,而且也比较重视文试的功能。武举中对各级考官的设置参照文举进行,在考试级别中也设有殿试一项,同时采取了复试的办法以搜罗人才,并借此严肃考风考纪。清代八旗宗室内部的官学与举业也同样以其民族性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科举,八旗内部无论是文试还是武试均恪守“祖制”,时刻保持本民族的尚武传统。就科举考试而言,清代武举与八旗官学和八旗科举形成了一种天然的联系,它构成了清代科举文化与政治文化的时代特点与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7.
科举制度废止前后,维新派的一些领袖人物对待科举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梁启超是其中的著名代表。晚清时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批判,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止。制度废止以后,鉴于对当时社会现象以及西学了解的加深,他们对科举制度又进行了重新的合理评价。这种转变过程打上了深深的时代与个人烙印,反映了他们随着社会发展对科举制度存与废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晚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教育制度的重大变革,这意义是怎样估计都不过分的。废除科举制度,使士子诵习的“四书五经及其笺注之文字”失却了其既有的效力,促使他们的文化立场逐步移位于国家民族的基点之上。废除科举制度对五四文学发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为五四文学发生的创建主体提供了巨大的公共空间。其二,促成了晚清历史上第一次留学生热潮的形成,为留学生获得世界化视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留学归国的学生成为五四文学发生最为重要的驱动力量。其三,促成了五四文学创建主体对作为启蒙救亡工具的新式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认同。总之,科举的废除作为中国教育的一个分水岭,标示着人的知识结构转型的时代已经到来。随着清末民初两代人知识结构的转型,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文化认同都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型。这便形成了五四文学发生之际的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五四文学的创建主体并没有从主导晚清文学的文学家中产生,而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新青年”。  相似文献   

19.
科举制度在清末被废止,然而国人对它的评价并未就此终结,一直持续到现在。百余年来,人们对科举的评价态度历经了由盲目批判到理性平反的重大转变。这折射出人们在认识和评价科举之思维方式上的历史变迁,即由形而上学思维转变为辩证法思维。科举评价之变迁的动因有很多,其中社会因素是主导,但也不乏评价者个人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海峰 《学科教育》2009,(6):114-123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