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亮 《历史教学》2006,1(9):14-18
关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管理体制这一问题,近来有些学者提出"宗族自治"、"乡绅自治"等"地方自治"的观点.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管理体制各要素及其内部相互依存关系的分析,说明这种所谓的"自治"只是表象,其实质是王权专制下国家政权与族权、绅权共同统治的"官治".  相似文献   

2.
官员下台无外乎两种途径——辞职和免职,但在明朝却有一位官员既不是被皇帝削官,也不是辞职获得批准,而是靠一种极其特殊的方式下台的。这个人就是历史上递交辞呈最多的大学士——李廷机。如果说明朝最好对付的皇帝是明穆宗隆庆,那么最不好对付的就是他的儿子明神宗万历,因为他身上有件更可怕的武器——懒。  相似文献   

3.
《甘肃教育》2009,(20):33-33
“做官”是许许多多读书人的梦想.“官”对于农业社会的老百姓而言,可以改天换地、救人于死难,因此,“官”对百姓的威慑,百姓对“官”的惶恐.大家应该可以想象。中国有句俗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骗子们也深谙个中滋味,纷纷着轻裘、跨肥马,打扮成官员模样,公然行骗,骗小官、骗百姓,居然也能屡屡得手。  相似文献   

4.
唐知县那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名言,把人们耳膜都磨厚了。好官这么说,不好的官也这么说,老百姓对某官不满意也这么说,只是各有意味罢了。好官说这话透着正气,不好的官说这话含着丧气,老百姓说这话带着怨气。(名言是立目的引子。题目就是全文的中心,只是用的是比喻义。变成流行语,其本义就是:公务员下来  相似文献   

5.
论文类:《"乡绅入侵":英国都铎王朝议会选举中的异常现象》《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首都师范大学刘新成历史学三等奖一、篇章结构:本文分为三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介绍了英国都铎时期外地乡绅对城市议会的入侵现象,并指出,贵族官员的允许与城市市民的容  相似文献   

6.
黄波 《语文新圃》2010,(1):40-41
作为基层官吏.知县是所谓“临民之官”,其贤否关系到吏治好坏之根本,所以,历代统治者是很重视的。清朝的雍正皇帝还要特颁一个《州县事宜》,谆谆训诫州县官员怎样去做一个他心目中的好官。  相似文献   

7.
范根友 《学周刊C版》2010,(12):142-142
宋代统治者通过多种途径选拔文武官员,其中主要有科举考试、学校考选、恩荫、流补、进纳、摄官、军工等,而科举考试和学校考选是两个最主要的途径,其中科举考试的地位又异常重要。科举制度对朝廷来讲是有效的统治之道,所以大力提倡;对老百姓来讲是人仕之门,所以孜孜以求。  相似文献   

8.
<正>今天下午,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谢春涛表示,有人提出依法治市、依法治县、甚至依法治村,认为这些"治"的背后,是用法律去治老百姓,事实上,法治更重要的是用法律管住官员,严格依法行政。(10月20日《新京报》)谢春涛一语戳中了某些官员字典里的单向度"法治"观念,这些人认为当了官,就掌握了国家暴力机器,用法律"治"民,更有甚者把国家机器当成私人工具,为所欲为。比如,有的官员炮制"诽谤罪",导致举报官员的百姓"因言  相似文献   

9.
以前,我曾经调侃说,大美女有大脾气。其实有大脾气的不仅是大美女,大官员、大明星也都有大脾气呢——当然,大官员、大明星的“大”,你理解的时候,最好在心里给它加上引号。可不是么?在中国,人们习惯于把官员和老百姓对应起来,而和明星对应的,则往往是普通人。需要综合一下时,可以说“普通老百姓”。言而总之,总之而言,老百姓、普通人的身份和官员、明星不同,反映在脾气上,自然也有大小之分——前一阵子,不是有个什么官在飞机上向一个空姐泼开水么?换了“普通老百姓”,谁有这个脾气敢在飞机上发这样的飙啊。闲话少说,步入正题。此番笔者搬出…  相似文献   

10.
以张养浩对权力的思考与运用为例,论证了传统官文化中可贵的蕴涵,其精神和理念对今天完善各种权力、职能科学合理的构建,以及官员的人格与官格的塑造,都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余林昕 《初中生》2010,(2):26-27
在宗棠以前连秀才都不是,考举人是没资格的。但政策可以变通,清朝的变通法子是“捐监”:未曾中过秀才者,如果想参加乡试,可以出钱买一个监生文凭,一样可以“中举”。按清朝的制度设计,左宗棠这样的“捐监”不能直接授官。于是左宗棠只好给官员当幕僚,就是文秘。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校长是官吗?其实校长原本不是官,他们是读书人、教书人,更是教育人。但是今天看来,校长好像也是官,管了从几十号人到几百号人不等的教职工队伍,享受着相当于从副科级到正处级不等的官员待遇。既然是"吃皇粮"的官,也就必须行走在官员的轨道上,重视政绩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校长们拿什么东西作为自己的政绩呢?校长不是市长,不能招商引资广开财路,不能拆房建楼大兴土木。但是,现如今不少校长和市长一样却有着共同的数字追求爱好,市长们追求GDP,校长们追求升学率。除此之外,不少校长还热衷于追逐概念政绩,通过引进一些时尚概念打扮  相似文献   

13.
乡绅阶层是中国传统封建统治下的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以及社会阶层。小说中的乡绅叙事也是中国乡土文学形式中,利用较多的一种叙事模式。从古至今,在塑造乡绅形象的文学作品中,不仅需要遵照生动形象的多元化原则,还需要从不同角度观察和理解各个时期作品蕴含的时代意义。阐述乡绅的历史地位,并结合启蒙文化和革命文学中的乡绅叙事,总结了现代作家对于乡绅叙事模式的多元化探索。  相似文献   

14.
武宏伟 《教书育人》2012,(17):54-55
校长是官吗?有人说:"不是!",理由是从古至今,"官"这个词,都指的是"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过任命的、一定等级以上的公职人员。"——《现代汉语词典》就是这样解释的。学校因为不是政府机关和军队,所以校长也自然就不是官。校长是官吗?也有人说:"是!",理由是他具备了"官"这个具体职业的基本特点:人事决策权、财务使用支配权……  相似文献   

15.
唐宋以来,由于科举制度的确立和士族势力的彻底衰落,社会呈现出日渐平民化的趋势,普通的平民百姓,只要通过读书,在科举考试中获取一定的功名,就可以厕身官僚阶层,成为统治阶级中一员。不过,随着科举考试的进一步扩展和制度化,通过科举考试拥有一定功名的人(即为绅士)越来越多,但官员的数量却基本没有怎么增加,这就必然产生一个日益庞大的获有功名,却没有担任官职的人组成的社会集团。这些具有一定功名,尚未能做官或曾经为官后因各种原因离职并在乡里居住的人,就是我们所谓的乡绅。  相似文献   

16.
任何时代,由民到官身份的变化都是社会流动的集中体现,而官阶内部的升迁罢黜同样反映了官员社会地位的变化。传统文献与出土汉简,为探讨汉代官员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提供重要参考。居延汉简中,涉及官员因功劳拔擢,因勤奋、重修行的性格而升迁以及为官期间软弱被斥免的状况居多。  相似文献   

17.
英国近代早期社会大变革,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提升社会地位、获取各种特权的阶梯角色。英国社会的乡绅利用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背景下近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需要大量文职官员的有利时机培养子弟接受高等教育,这不仅提升了乡绅阶层的知识水平,而且改变了其自身的社会地位,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在近代早期的变迁进程。本文分析认...  相似文献   

18.
刘宽是东汉桓(huán)帝时的官员,当过刺史、太守,也就是市长、省长级别,最后做到中央大员——太尉,那已不是省部级了,应是中央常委。在他身上,发生过一件新鲜事。那时,他还是刺史,以今天的职位来说,该是个市长,一个不小的官。是市长,就要下乡体察民情。于是,刘市长坐着他的小车上路了。当然,他的小车也不是今天的小车,是一头牛拉的一辆破车。  相似文献   

19.
官本位指的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唯官是从的社会群体心理,也是一种一切为了谋求官位、一切以官员的利益为中心和行动准则的价值观,它以对官职的无限崇拜与对上级的惟命是从为主要特征。官本位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至今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旧能够看到它的阴影。官本位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主要表现:官员在社会资源分配中享有特殊的权力;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从元朝到清朝.政府对官员采取的不是“限购”而是“禁购”。 元世祖忽必烈率先出台了史上只针对官员的房产“禁购令”,即“不许当官的共房”。宋朝刚亡时,一批蒙古人跑到并南做官,他们对老百姓的房子强买强要。甚至一分钱不给.激起民愤。为化解民怨,元朝当局颁布了禁止蒙古官员在江南购置房产的禁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