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隆礼重法"是荀子政治法律思想的显著特色.荀子的礼法思想奠定了中华礼法文化的基本范式,后世的儒法合流、王霸杂用思想可以从中找到初步然而是较为清晰的影子.荀子的礼法并重思想昭示我们,全面把握人治与法治、教化与强制的辩证关系,既反对片面的伦理主义,也反对片面的法治主义,是为政者所应时时注意的.  相似文献   

2.
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孟的儒家传统礼治思想,另一方面,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又充分吸收了法家理论,主张援法入礼,礼法并用,开创了礼法融合的先河。使荀子的礼法教化思想在儒家治国理想由礼治走向法治的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具体体现在荀子隆礼重法的教化思想中。以荀子教化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时代为背景,重在说明荀子"隆礼重法"的教化思想在当代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定位。深入发掘荀子礼法教化思想中的价值内涵,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提出了建立法治国家的目标。建立法治国家既要吸取现代法治文明的理念和模式,又要吸取传统法治文化的精华。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主张人性恶,强调后天的礼法教育对人的重要影响,提出“隆礼重法”思想。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主张发挥礼教的作用,力主礼主刑辅,倡导德治和法治的结合,能为法治国家建设提供启示。法治国家建设要立足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制度和法治精神,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4.
本立足于礼法的涵义、特色、作用,来探寻其历史价值;通过对礼法关系的剖析,反映出荀子观点新的突破;在综合评述中,我们要学会领悟荀子隆礼、重法思想在历史与现实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荀子是我国先秦儒家代表之一,被后世奉为中国礼法传统的奠基人。其礼法思想以"性恶论"为人性基础,以"礼法"为核心范畴,强调道德修养与政治地位的对应。荀子礼法思想重视人性,重视礼法制度的价值追求,重视道德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荀子同孔、孟一样都欲法先王,复三代之古,但其复古的方式却大不相同。他反对孟子的人性本善说,否定了孟子提出的以复人善性、行仁政为核心的社会拯救论。他认为在“先王”与“后王”之间存在着一个千年不变的“道贯”,即礼法、制度。因此,他提出了“法后王而一制度”的复古方案。将礼法、制度这些形而下之器与形而上的“王道”视为所欲恢复的“王者之制”的不可缺少的核心内容,这正是荀子复古论的特色。荀子的“王制”复古论建立在把三代之道、后王之法理想化的基础之上,其目标就是要实现以三代礼法为核心的等级制度的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7.
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率先提出了礼法思想,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本模式。从秩序建构的角度来看,荀子的礼法思想包括三个方面,即“中央集权”的政体模式、“德主刑辅”的法制模式、“混合型”的礼法运行模式,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秩序建构理论体系。荀子的礼法秩序建构思想对于当前我国秩序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荀子礼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继承了孔子的礼学思想,而且吸收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建立了以礼为核心的礼法并举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荀子礼学思想不仅为历代统治者提供了治国方略,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中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及其发展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汪志强 《黄冈师专学报》1995,15(2):69-72,84
本文以儒家礼法观念和仁政思想为参照系.分析研究了《汉书》所反映出的班固的法律思想,将它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王张礼治为主.法治为辅,礼法结合,德刑相参;二是反对严刑峻法,主张约法省禁;三是重视任贤执法。全篇并指明了班固的法律思想如同整部《汉书》以儒家的正统观念论是非的特点一样,打上了儒家正统观念的烙印。  相似文献   

10.
在《荀子》中,礼法不仅走向了高度的融合,而且获得了崭新的内涵。荀子吸收了法家狭义上的"法",即"刑",这是礼法融合的第一重内涵;礼法融合的第二重内涵是礼的"法"化,即礼的外在化、规范化、客观化;更为重要的第三重涵义是",礼法"被赋予儒家意义上的道德修养的内涵。通过对法家之"法"的道德化改造,荀子不仅克服了儒家之礼与法家之法的对立,而且也推动了"道德儒学"向"政治儒学"的过渡与转换。  相似文献   

11.
陈亮法制思想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亮继承和发展了礼法结合的思想,又认为礼法交修,以仁为本,归于王道;继承和发展了明德慎罚的理念,又主张简法轻刑,反对严刑峻法,追求公正,崇尚德治;继承和发展了儒法入世法治的精神,又强调法制的经世致用,因时变通.他剖析人本、社会、变革以及实事、功用、变通,建构具有时代特色和个人品格的法制思想.  相似文献   

12.
荀子久居齐国,是先秦学术的集大成者,也是稷下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通过广泛地批判百家学说,吸取其中精华,针对即将统一的形势建立一种适应其需要的学说体系。他以儒家政治思想为基础,受到稷下学者思想的影响,提出隆礼重法的思想,为统治者提供了礼法并举、儒法结合的政治模式。  相似文献   

13.
儒家提倡"礼",在战国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荀子一方面像儒家前贤那样推崇礼义教化,另一方面又深知在人心不古的乱世,"礼"发挥的作用有限,认为"法"是推行礼治时一种必要的协助治国的手段,必须礼的内律、法的外制并行。在礼法二者的关系上,荀子认为法从属于礼,礼占据主导。如何让法辅助礼来治国,荀子在刑不欲滥、法律细化、法律实施等方面做出了精辟的论述,完善了周公以来儒家的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14.
荀子的人性论与孔孟有差别,他以性恶论作为基础,强调礼义之"伪".而"伪"是加于"性"才能成的,这就是所谓的"性伪合",从荀子"性伪合"的主张做起点,荀子设定了两个目标,即"成圣人之名"和"一天下之功".但是局限于理论的建构,荀子其实是偏向外王事功上作论的,荀子的礼法思想是他理论学说的重心,而礼法的主张受人性论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5.
研究比较荀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发现:双方都注重法律的制定、完善和实施,强调法律要具有内在的价值精神.但荀子所强调的法律层面的治理,并不等于现代意义的"法治".而亚里士多德则对"人治"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他以其特有的理性主义风格阐明了"法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为了节制人的情欲,使社会安定详和,他提出“隆礼至法”的思想。而在“隆礼至法”的过程中,他非常强调人的作用,认为如果失去君子人格,礼法虽然具备,国家也会危乱。为了造就 君子人格,人需要刻苦学习礼法,严格按照礼法进行修养;国家需要尚贤使能,奖罚分明。这些思想对当前我国的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两千多年前,荀子提出了“隆礼重法”,“礼法并重”的思想,把“礼”,“法”当作治国安邦的两大根本手段,本文通过对这一思想体系中“礼”,“法”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考察,结合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的分析,揭示出这一思想对当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君子"不仅是儒家追寻的理想道德人格,荀子更是将其视为"治世之宝".荀子从人之性恶出发,论证了君子进行"化性起伪""治气养心""好学问道"等后天努力的必要性.君子修身而后治国,正确把握"法先王"与"法后王"的辩证统一关系,制定礼法,进而隆礼法重礼义,以礼法构建有序社会,为人臣子则尽臣道,充分发挥其作为"王霸之佐"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荀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其中有关社会政治的学说对后世影响尤其巨大。其主要内容包括法制思想、德治思想、尊先王、重后王等方面。从礼法关系和先王后王地位出发,探索荀子的政治哲学的主旨。  相似文献   

20.
荀子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其人性论对于教育的思考有着重要意义。基于荀子的人性论思想,从"化性起伪""礼法并施"和"闻、见、知、行"三个层面看教育的目的,认为教育包含一定的人性论前提。荀子人性论中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化性起伪,培养能力与道德;调节需求与生产,为政治服务;培养学思知行的圣人。同时,结合荀子的人性论做出教育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