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在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学中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实际上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布局谋篇的写作技法,亦即文章的章法。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文”,即“语言内容”,还要关注“道”,即推敲语言的形式。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再凭借对言语内容的理解,品味、推敲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领悟言语形式的妙处,力求做到既能披文人情,又能因文悟道。那么,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整体人手,在理解言语内容的同时,关注言语形式,“文”“道”和谐相生呢?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评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小学阅读教学应该使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评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小学阅读教学应该使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王永林老师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紧扣"让学习真正发生"的主题,立足文本,精心设计问题,以学定教,引导学生与天游峰对话、与扫路人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将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与领悟表达方法恰当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言、得意又得法。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说 :“大凡读一篇文章 ,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 ,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 ,理解才透彻。”修订版大纲中明确说明 :“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明确指出了中年级的阅读“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如何把这些精神贯穿到教学中去 ?就此 ,我谈谈自己对《春蚕》一课的教学设计。一、理清文脉——导情安排学生通读课文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相似文献   

7.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继《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之后的重点训练项目,这两则《读写例话》共同体现出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指导学生学用结合。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为什么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几种方法?(板书:潜心会文,感情朗读)[设计意图:复习《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意在让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巩固“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明确只做到这一点还不够,还要学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由此导入新课。]二、自学例话,领悟方法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2.学…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肩负着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引导学生领悟文章表达方法,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重任。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就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一、用朗读代替讲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地思维与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真正体现“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字优美、意境深远的好文章。如《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第一场雪》《、可爱的草塘》《、林海》……这类文章无论是描写的景物,还是使用的词句,都非常优美。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如果采用陈旧的教…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课之本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文,自观其类似文章。”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法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教给学生以下几种理解课文的方法,强化了自能阅读。1.解题法题,为文之目。要使学生理解课文,首先得帮助他们理解题目,领悟题意与文意的联系。小学高年级语文课中,大多篇目是以人名、地名、物名为题,或是以事件、中心命题的。这些题目如何理解,它们和文章内容有什么联系都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如:《詹天佑》、《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文题,一看便知文章…  相似文献   

10.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也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之一。“读书百远,其义自见”,实质上讲得不仅是读,更主要的是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只有悟得深,才能达到“其义自见”的境界。因此,朗读训练中,朗读只是手段,而引导学生去领悟文章内涵,才是其根本目的。现以《董存瑞会身炸暗堡》为例,谈谈怎样围绕“悟”去进行朗读训练。如分析《董存瑞合身炸暗堡》第一段时,让学生找出根暗堡有直接关系的重火句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使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真正理解文章内容,技文入境,这时引导朗读。师:这一段哪一句与课文的主…  相似文献   

11.
景建荣 《教师》2011,(29):86-86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文从参与坡度、参与难度、参与深度和参与广度来阐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阅读教学既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培养写作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  相似文献   

13.
以情施教 陶冶情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既要使学生理解主要内容、领会词句意思、领悟作者表达方法,也要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使两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所以,语文教学要做到以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在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学中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实际上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布局谋篇的写作技法,亦即文章的章法.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中的“咬文嚼字”石嘴山市第二十一小学徐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一些重要的词,通过“嚼字”来“咬文”。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到怎样遣词造句,从而学会准确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一、在理解文章内容时,通过“嚼字”来“咬文”,帮助学生...  相似文献   

16.
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解内容与领悟表达方法的途径展开研究。从重视课文预习、找准文章重点、细致诵读体会三个方面,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解内容的途径;从文章关键处、文本典范处、思维发散处、情感共鸣处四个角度,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悟表达方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案例评析     
孟老师和余老师关于《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有这样几点共同之处:一是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的理解感受人物的英雄形象。如,对关键词“废墟震撼感动诠释”的理解,对人物最后姿势描写的句子的理解和感悟。二是注意体现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关于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很多,在这里,我着重谈一点,那就是“立足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突出重点部分的教学”。 关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阅读教学整体理念发生变化的结果,是阅读教学改革的直接体现。即要求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那么,怎样才叫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呢?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给足时间,让学生整体地读,达到对内容的整  相似文献   

19.
韩非 《教学与管理》2010,(11):52-5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15课。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高段阅读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到语言内容,还要推敲语言的形式。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再凭借对言语内容的理解,品味、推敲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领悟言语形式的妙处,力求做到既能批文入情,又能因文悟道。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提出了“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要求 ,根据修订版教学大纲修订的人教版语文课本也增加了一则读写例话———《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于是 ,有些地区便开始了关于教哪些表达方法的知识 ,怎样教表达方法的研究 ,有的甚至逐课列出了表达方法的知识点 ,当作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做法 ,恐怕背离了《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提出这一要求的初衷。学一篇课文 ,当然要理解课文内容 ,但从学习语文的角度讲 ,着眼点应当放在语言形式上。因此 ,要引导学生借助语文理解内容 ,同时 ,还要让学生领悟思想内容是怎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