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解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现状及与融城意愿、社会排斥感知的关系,使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和城市生活感知问卷,以贵州省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调查发现,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不高:一半以上的流动儿童不愿意融入城市,三分之一的流动儿童感觉受到过城里人的歧视;对城里人排斥的感知越高、感知到的学校不公平现象越多,主观幸福感越低。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是老年人生活质量好坏的关键。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292名回族老年人进行了调查,对城市回族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整体状况进行了初步了解。研究发现:1)城市回族老年人总体上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感到很满意;2)城市回族老年人在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上无显著差异,而在性别、职业和身体健康状况上则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回族老年女性比城市回族老年男性的主观幸福感程度高;职业是阿訇的城市回族老年人之间的主观幸福感高于职业是工人和干部的城市回族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以城市公办初中校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系统探讨其心理融入水平,归纳城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身份认同、归属感、学校主观生活质量、学习适应性、学校人际关系适应、主观幸福感等方面的特点。提升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心理融入水平可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是对人们生活的全面评价,它综合反映了社会成员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各方面情况特征,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生活质量包含多方面内容,既包括生活的客观方面,也包括生活的主观方面。选择一套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13个城市的居民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可以找出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间的差距及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本文在分析高校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应对方式特点的基础上,探讨高校学生应对方式对其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为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幸福教育,提升大学生生活质量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168名城市教师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城市教师人格特质、主观幸福感与幸福行为表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偏低;(2)不同性别、不同健康状况的教师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差异;(3)教师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幸福行为表现存在显著相关,人格特质因子能部分预测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受和幸福行为表现;(4)教师幸福行为表现能部分预测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根据研究结果,城市教师主观幸福感的提高应注重教师积极人格特征的培养、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及关注教师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生活质量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完善职业教育研究理论体系,对4个城市6所学校的420名教师进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生活质量客观总分、主观满意度分,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各维度得分普遍高于普通人群;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各维度的主观评分低于客观评分;性别、区域、年龄、职级、学历、岗位等因素对教师生活质量具有一定影响,但其影响是有限的.在今后的教育行政管理中应针对教师进行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强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心理调适能力;加强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调动激励因素,促进教师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8.
主观生活质量指的是个人对重要的需求、目标、愿望在多大程度上获得实现的主观评估.主观生活质量可以是对整个生活领域的全面质量评估,也可以是对某一特定生活领域的质量评估.研究证实,青少年主观生活质量与个体自身人格特质和认知因素有关,同时一些外在的环境因素也会对主观生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主观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给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多启示,不断促进青少年主观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成为学校心理和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影响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出发,结合实际探讨如何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城市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人格特征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45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探讨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和特点及其与生活事件、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生源和年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施加学习压力这项生活事件的进入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特征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即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社会变迁是指社会有机体及其各系统的重大变化。狭义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社会风气、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心理、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局部性变化。社会变迁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冲击着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方式。如何行之有效的进行家庭教育,是现代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拟从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因素、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途径来探讨家庭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不同来源、性别、专业的地方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地方院校本科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采用《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对我省5所地方院校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地方院校本科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来源(城市和农村)、性别这两个维度上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差异,而在专业(文理)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是反映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立足于积极情感,是不同于过去心理学研究的全新视角。开展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丰富正处于发展中的积极心理学,以及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大学生的自我保健,从而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结合生活质量指数、民生指数和海南疍民的生活现状,从居住、经济、生活、社会四个维度,选取17个客观评价指标,11个主观评价指标,从客观条件与主观感受两方面构建疍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海南全岛的11个疍民村落进行了入户调查,以测度他们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海南疍民的总体生活质量水平不高,居住水平和经济水平较低;海南疍民的主观与客观生活质量评价结果出现一定背离,居住越靠近城区或开发区,客观生活质量水平越高,但是主观生活满意度却越低。  相似文献   

15.
余慧华 《教师》2020,(10):16-17
中学学生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是当前国内教育研究领域容易忽视的一隅,文章以三所民办中学的学生主观生活质量调查为基础,就当前民办中学学生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意义、目的,以及民办中学学生主观生活质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结合当前教育工作的实践提出几点改善的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到中学学生主观生活质量这一领域。  相似文献   

16.
周红霞  左苗苗 《文教资料》2010,(26):206-208
主观幸福感指个体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自身生活质量做出的整体评价。随着高校扩招,寒门学子成为关注的群体。尤其是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也成为重要的关注点。目前很多研究主要集中探讨通过净化社会大环境,优化资助体系,以及培养健康人格等外在因素的努力来提升学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但对学生作为个体的内在需求探讨得还不够。本文借助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培育和提升寒门学子主观幸福感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心理学界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心理学家关注的课题。研究主观幸福感有助于改善与增进人们的生活质量。本文旨在探讨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原因,提出增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指数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科学来源于生活,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将蕴藏其中的种种知识经验不断积累、反思、实践,进而抽象为科学知识。随着社会变迁、地域分割,以及学生主观认识上的原因,科学课堂上所教学的内容难以符合各地的生活实际,这就给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能在教学中善于挖掘生活中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资源,给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化的素材,学生就可以从中得到与自己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交互体验。  相似文献   

19.
采用人格特质、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问卷对55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探讨了大学生人格特质、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外倾性与心理弹性、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为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绪成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与心理弹性、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为显著负相关,与消极情绪成显著正相关;精神质与各维度相关均不显著。心理弹性对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有中介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当代诗歌创作越来越关注个人意识,关注形而上的追求,但相对于中国当下复杂多元的现实,在个人的主观世界遨游显然还很不够。把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纳入诗歌表现的范围,用诗歌来展示当代生活的种种方面,尤其是底层人们的生活状态,是一个入世的诗人的使命。当知识分子诗人在书斋中与当代生活愈行愈远之时,工人出身的诗人王学忠却拿起了他的诗笔。尽管其创作在艺术上还显得直白、粗粝,但其诗歌创作与当代生活的血脉联系却使其诗具有一种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当代诗歌的希望和火种。文章从"诗史"传统和历史意识两方面探讨诗歌创作的出发点,借此探讨王学忠诗歌创作对当代诗歌创作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