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长期以来,<幽明录>的思想价值被人们忽视,作为古代志怪小说的优秀代表作之一,<幽明录>以神怪的内容,犀利的笔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变迁中思想文化流派的冲突与融合,以独特的角度展示出文学的真实性与典型性.  相似文献   

2.
《幽明录》是南朝刘义庆所撰的一部重要志怪小说集。其中的婚恋题材小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描写亦较为出色。根据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身份的不同,可以将《幽明录》婚恋小说分为人神恋、人人恋、人妖恋三类。分析此类题材小说,对于全面理解《幽明录》以及我国古代爱情小说、杂剧戏曲等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郑晚晴先生的辑注本《幽明录》是研究《幽明录》的首选整理本,但其中的筒瓦、私、积、承白、掘头舟、意、孝悌之至、居、约厉、举等词语仍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4.
郑晚晴先生的辑注本《幽明录》是研究《幽明录》的首选整理本,但其中的筒瓦、私、积、承白、掘头舟、意、孝悌之至、居、约厉、举等词语仍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5.
章通过考证,对郑晚晴先生《(幽明录)辑注》中部分的训释进行了重新释义。  相似文献   

6.
《幽明录》一书中使用了大量的称谓语,其中指称对象和用法既丰富又复杂,文章使用定量、定性的统计法,探究了其中的社会称谓的情感表达方式,从音节上、词性上、词义上分析了《幽明录》中尊称、谦称的表达特点,发现《幽明录》在尊称、谦称使用方面比较显著,既有沿用上古的,同时出现了不少新词,在指称和语法功能方面都有新突破,旧有的称谓词也增加了新义。除此之外,表达尊称、谦称的称谓语在构成形式上也有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据《搜神后记》、《幽明录》、《宣验记》、《冥祥记》,析理了佛教文化与南朝志怪小说之交涉,及其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鲁迅《古小说钩沉》所辑唐代佛教论著《辩正论》注,涉及唐前小说《幽明录》、《宣验记》与《冥详记》的有关故事二十四条,向无专门校注。现以齐鲁书社出版的鲁迅校录《古小说钩沉》为底本,参校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与《中华大藏经》相关条目,成此校笺。凡有异文,均出校记,参以鄙意,以按语标出。  相似文献   

9.
南朝小说《幽明录》的复音词有多种构词方式。其语法构词和语音构词具有不平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据考证“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一俗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幽明录·新鬼》,他杜撰了这样一段故事:  相似文献   

11.
运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解构主义批评手法分析马尔克斯小说《巨翅老人,》分析出文本中“天使”的人间之旅不仅是展示人间的虚伪、残酷、自私以及人间与上帝,即人间与美德之间隔膜的过程,更是对传统形而上学中宗教信仰、理性文明以及终极意义里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消解过程,是揭示不确定因素,使读者摆脱时空界限,从不同角度切入文本,审视文本,根据现实,重构文本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花”的意象在晚唐五代词中触处皆是。但是,从后蜀之花间派到南唐君臣,花之意象的内在蕴涵是不同的。由男欢女爱到家国之忧,不仅显示出时代的变化及由此引起的词作者心态的变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转换了词的题材,拓宽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作的手眼,为词的最终走上“向上一种”,获得正统的承认,奠定了基础。五代词的演进,既是文字自身的演变,更是由于现实时势的推动。五代词题材的拓展,趣味的提升,风格的逐渐多样,无不与时势的变化有关,而且呈现出惊人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表面上讲述了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实则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及其冲突导致美国梦幻灭的必然性。作者运用了象征等诸多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本文拟从色彩运用角度分析,探讨在刻画主人公形象时颜色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一篇在当代影响较大的短篇小说,但很长时间以来存在着对它的误读,即认为这是一篇揭露生活阴暗面、反官僚主义的小说,而事实上这篇小说写的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生活所呈现的复杂状态.作者的创作意图是通过对其中人物的塑造,提出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上有着新的突破:别具一格的切入点,与青春偶像剧成功对接,贴近社会现实;在艺术上,《恰》剧的成功主要表现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叙事风格,在差异中塑造人物形象,神似与形似相统一的表演创作等。  相似文献   

16.
王尔德的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以其奇特的构思、机智的语言和巧妙的象征及隐喻表达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追求.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有明显的象征意义.亨利勋爵是当时维多利亚时期伪道德的解读者.主人公道连·格雷依据其诱导躬身实践他的教条,是现实生活的代表也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丑的揭露.画像是艺术家贝泽尔关于美的理想即艺术,它曾被现实不断篡改,生活与艺术一度交换了位置,最终的"逆转"表达的是作者的美战胜丑、艺术战胜生活的理想.  相似文献   

17.
在19世纪的美国文学史上,霍桑以其精湛的心理描写铸就出了一部浪漫主义之作《红字》。通过探究小说《红字》精湛的心理描写艺术,探讨其家庭、历史根源、自身性格等的影响,认为霍桑将人物的内心矛盾思想、潜意识活动等进行了深入刻画,让人物的现实、想象、回忆交织起来,最终赋予了人物个性化的心理,在故事的情节发展中使人性得以探究,从小说风格上让浪漫主义色彩在人物的心理描写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8.
叶弥的《成长如蜕》通过父子、爱情、友谊三大矛盾冲突,展现了“弟弟”精神人格从幼稚、纯真、幻想到成熟、入世、实际的动态蜕变过程,揭示了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
<简·爱>中多次出现了月亮与火的宗教色彩的描写,以多侧面、多角度的方式预示着主人公爱情的命运,从而为作品增添了神秘朦胧的色调.月亮与火这两个现实的物化体也在月亮的清冷与火的炽热中尽情地舒展着爱情的激荡与超越,诠释着现实与理想,地狱与天堂的希冀与升华,揭示着男女主人公受难-追寻-获致幸福的主题.从而在浓厚的宗教色彩的重幕下构成小说的主题意象,令作品意义更为厚重,拥有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