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1 毫秒
1.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政府只保留粤海关的对外贸易职能,直至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广州成为西方国家海路进入中国的唯一通道和贸易场所,史称与西方国家"一口通商"时期。在此期间,丝绸是海外贸易中仅次于茶叶的大宗商品,为广州十三行所垄断,对西方社会及中国社会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也衍生了中西丝绸文化交流的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2.
明代,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由开放走向封闭。在这大背景下,福建的海外贸易港口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初,福建市舶司所在地泉州掌管对琉球等国的朝贡贸易,在海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同时期的福州港却默默无闻。到了成化年间,福建市舶司由泉州迁往福州,“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开始走向衰落,福州港取而代之在中琉贸易中的地位,成为明代海外贸易的最重要港口。本文拟对两个港口地位的转化做一个比较研究。一、泉州港与福州港地位转化的社会历史背景明朝建国之初,由于朱元璋在统一全国过程中有不少敌对势力逃到沿海岛屿及海外诸国,同时期倭患四起,这两股势力不断骚扰东南沿海地区,为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太祖的统治,明太祖下令禁海。据史籍记载“洪武初,设(市舶司)于太仓黄渡,寻罢。复  相似文献   

3.
明朝洪武年间,政府的海外贸易政策经历了从开海到禁海的变化。在严格的朝贡贸易体制下,中国和外国私商突破了贸易禁令,使洪武时期的对外贸易得到了一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宁波地处全国海岸线的中段。远在七千年前,古宁波就集居了不少部落。东周时置“鄞”及“句章”,春秋战国时,句章已成为全国九个主要海港之一。港口腹地广阔,对外经济贸易也随之萌发。所以宁波港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不仅是浙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也是闻名中外的港口城市。本文试图就宁波对外经济贸易情况划分四个历史阶段,初展探讨。一、汉至五代是宁波对外贸易的开拓、发展时期我国通过港口开展对外经济贸易,自汉代始才有明确记载。古宁波的海外航行与贸易,据《后汉书》载,也始于秦汉时期。汉至五代,即西汉,东汉、吴、晋、宋、齐、梁、陈、隋、唐、五代十国。是宁波对外贸易的开拓、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的特点有: 1、民间私人贸易的兴起,为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渠道。由于航海事业的发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史  ●市舶使和市舶司【概念解析】市舶使设于唐代,市舶司设于两宋,其主要职能都是管理对外贸易。但市舶使和市舶司不尽相同。市舶使是官职名,是我国最早设置的专管海外贸易的官职;而市舶司是官衙名,是我国最早设置的专管海外贸易的机构。我国的海外贸易在秦汉时期就具有相当的规模,但在唐代以前,历朝政权都没有专设管理海外贸易的官职或机构。唐宋政府对海外贸易实行比较开放的鼓励政策,大大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政府在广州设立了市舶使。市舶使的主要职责是检查出入海港的外商船舶、征收关税、收购…  相似文献   

6.
清代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政府对外贸易上所实行的闭关政策被认为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但闭关政策的形成实际上是经过禁海-开放-闭关发展过程的,清代海外贸易政策的发展是清代政治、经济环境所造成的,同时它也反映出清代各个时期政治、经济上的变化,以及它对各个时期海外贸易所造成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7.
唐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海外贸易方面也开创了一个新,的时期,设置了市舶使,制定了有关海外贸易的管理规章和制度。泉州作为当时沿海四大贸易港口之一,未有文献明确记载其如同交州、广州一样设有市舶使,但据唐五代时期泉州港在海外贸易中的表现,及有关史料和考古资料相佐证:泉州在唐五代时期亦有了与市舶使职能相近的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只是在设置时间和名称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丝绸历来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大宗商品。广东作为中国对外交往的南大门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在丝绸的外销中一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唐代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丝绸贸易由陆路向海路的转折时期,广东的丝绸贸易从产品来源、贸易范围、贸易方式到贸易管理都较前代有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入世五年来,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中国的对外贸易实现了飞速发展。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从地理上讲,也就是一国贸易伙伴的分布。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既保持了相对较强的稳定性,也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悄然地出现着一些变化。本文试图通过对影响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变迁的这些因素加以分析,整体把握中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格局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五口通商时期是中国社会历史的一次大转型时期。这时期的中西贸易具有不平等性质,也有剧烈竞争的性质,而且中优西劣明显。不平等性质的中西贸易使得中国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逐步落到外国列强手中,中国社会经济逐渐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中后期,西方殖民势力东渐,倭患荼毒,市舶司贸易衰落,广州、明州、泉州、福州等对外贸易港口相继退出,而漳州月港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因素快速兴起,成为中国东南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也是唯一合法的民间贸易港口.月港的历史地位表现为:首开我国民间海外贸易的先河,首度参与国际贸易竞争,首创民间海外贸易管理机制.同时,进一步养成塑造了闽南人的人文性格.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链条中,无论是从时间或是空间上看,漳州月港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2.
元朝海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海外政策同唐宋相比,更具有开放性。但元朝也曾出现过“禁商下海”的海禁,中国海禁自元朝开始,后被明清所继承和强化。海禁虽然对元朝海外贸易没有产生重大影响,但它表明封建统治试图加强对海外贸易的控制。了解元朝海禁有助于全面理解元朝的海外贸易政策,并从中管窥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3.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海外政策同唐宋相比,更具有开放性。但元朝也曾出现过“禁商下海”的海禁,中国海禁自元朝开始,后被明清所继承和强化。海禁虽然对元朝海外贸易没有产生重大影响,但它表明封建统治者试图加强对海外贸易的控制。了解元朝海禁有助于全面理解元朝的海外贸易政策,并从中管窥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4.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海外政策同唐宋相比,更具有开放性。但元朝也曾出现过“禁商下海”的海禁,中国海禁自元朝开始,后被明清所继承和强化。海禁虽然对元朝海外贸易没有产生重大影响,但它表明封建统治者试图加强对海外贸易的控制。了解元朝海禁有助于全面理解元朝的海外贸易政策,并从中管窥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5.
丝绸是我国古代海外贸易的大宗货品。宋元时期,由于政府大力扶持丝织业,并以空前开明的态度鼓励海外贸易,广东丝绸贸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广东地区的蚕桑业虽然并不发达,但其丝绸贸易有坚实的货源后盾,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又使其易于与海外各国进行丝绸贸易,成为声名显赫的丝绸吞吐中心。  相似文献   

16.
明朝前期在海外贸易方面推行的“朝贡贸易”是宋元以来海外贸易大发展的一个逆转,也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贸易形式的出现,与当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冶的加强、皇权的提高,是有直接的关系。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不仅调整国家机构、扩大皇帝权力,更有力地镇压农民;在经济方面也是进行严密的控制,如对海外贸易的独占与垄断,毫无疑问就是这种权力的强化在经济上最明显的一种表现。“朝贡贸易”的实行,对宋元以来繁荣的海外贸易是一次严重的破坏和摧残,对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是起到了扼杀的作用,影响十分深远。现在具体研  相似文献   

17.
中日间的海路交往最初是经由朝鲜半岛间接进行的。自两汉至南北朝,中日邦交实际上是一种宗主与“藩属”的关系。约自公元5世纪起,直接交往日渐频繁,致使隋唐时期的中日邦交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蜜月”状态。日本通过大量派遣使团和留学生来华,使中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典章制度和思想文化进一步传人日本,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宋元时期,中日海路交往和邦交关系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对外贸易,尤其是民间贸易上。中古后期的明清两朝,一方面,中日邦交关系因倭寇为患、丰臣秀吉侵朝、西方殖民者东来及中国的“禁海”和日本的“锁国”等因素而渐趋疏远,另方面,中日双方的民间外贸活动却更加发达。近代以来,由于日本不断对外扩张侵略,中日之间长期的、以友好为主线条的邦交关系遭到严重破坏,一度几无邦交可言。1972年复交后,中日关系虽有新的发展,却不无隐患。  相似文献   

18.
对外贸易的变革是早期工业化国家资本主义确立和发展,以及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工业革命的故乡——英国说来,海外贸易的重要性更是不容置疑的。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深入,英国从重商主义政策向自由贸易政策转变,海外贸易的构成和模式向更高层次发展,并且起了“质”的变化。英国海外贸易暴露的弱点制约着英国发展的后劲,值得后起现代化国家吸取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汉代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兴盛,带来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局面,中国散文在历经先秦时期的昌盛后,在汉代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了较为明显的突破与发展,这个时期出现了成熟的碑文和游记,骈文也确立了自己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散文在汉代时期的发展对中国文学的演变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宋代发展海上贸易的政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确立海上贸易主导地位及海外贸易区域在八世纪以前,中国的对外贸易还主要是陆上贸易,这种陆上贸易一般是以内陆地区作为贸易的区域目标,经由骆驼商队沿着古丝绸之路,在茫茫戈壁和沙漠中穿梭于中国与中亚、西亚以及远至欧洲之间来完成。其间与东南亚,印度、中东以及红海沿岸等地虽有一定的海上贸易,但是,较之当时陆上贸易来说,就显得相当微薄。直到宋代,宋代政府不断发展海上贸易往来,开拓太平洋、印度洋沿岸的海外贸易区域,从而使海上贸易在中国古代经济中担当相当重要的角色,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并逐渐取代古老的丝绸之路成为对外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