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在指出萨特和加缪基本观点的“同”与“异”的同时,与《围城》进行了比较,提出《围城》的哲理题旨在存在主义相通,表达了“存在”的荒诞性,但在人的生存观念上,与加缪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有所不同,似与萨特的乐观主义“介入”观念类似,带有人本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萨特(1905—1980)和加缪(1913—1960)都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两人于1943年结识,1946年便发生意见分歧,此后论战,大约有一年互不来往。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笔记《反抗者》,此后萨特与加缪的关系更加恶化,以致最后绝交。加缪在《反抗者》一文中污蔑社会主义革命是“沾满鲜血”的革命,革命后的政府照例是野蛮政府。为此,萨特极为气愤,随后批驳道:加缪的《反抗者》“实际上只是针对革命”,  相似文献   

3.
萨特与加缪     
萨特和加缪是现代派文学中“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两人互存异同。他们都认为“小说从来都是形象的哲学”;都承认世界的不合理与荒诞性,都对人类命运持悲观看法。但萨特的思想较之加缪要进步得多。虽然都认为世界荒谬,人生虚妄,但萨特不提倡与世隔绝,有一种抗争精神。加缪则认为人类无法与之抗争,因而只能以超然的态度处之。本文试图就萨特和加缪的思想和创作勾划出一个轮廓来。  相似文献   

4.
作家加缪在与好友萨特决裂和遭到了文学界的批判后陷入了苦痛之中,小说集《流放与王国》就创作于此时期,第一篇小说《不忠的女人》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忧虑,同时借助分析主人公的行动,我们也可以看出加缪最终在"流放"途中寻找到了"王国",即内心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加缪与萨特一样,作为一个哲学家兼文学家,他力图将哲学和文学联系起来,通过小说与戏剧,将存在主义哲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表述出他对当代西方世界的特有认识与感受,正如加缪自己所说:“文学作品通常是一种难以表达的哲学的结果,是这种哲学的具体图解和美化修饰。”由此我们不难断言,存在主义戏剧其实就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具体图解和美化修饰”的一种文学形式。在这方面,加缪的《误会》被公认为是一个难得的标本,因而值得认真剖析。  相似文献   

6.
萨特和加缪都是存在主义大师。世界是荒诞的 ,是他们共同的哲学观。但由于他们对荒诞的具体看法不尽相同。因而面对荒诞他们的拯救之途也不同。加缪对之以“反抗” ,萨特却对之以“自由选择”。本文着重从哲学和文学创作上分析他们的分歧之处。  相似文献   

7.
《局外人》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阿尔贝·加缪1942年发表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集中反映了存在主义文学关于"世界是荒谬的"这一哲学观点,内容新颖特别,使作者一举成为法国文坛上不可等闲视之的名人,与萨特齐名。本文正是基于阿尔贝·加缪《局外人》的这些艺术特色来进行探讨的。  相似文献   

8.
《围城》被称为是创造了现代讽刺文学新篇章的作品.由于钱先生在艺术上的独辟蹊径,的确在许多方面都发展了新文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笔者认为,《围城》发展和深化了现代文学中“立人”与“救国”的母题,扩大了描写范围,展示了一个新的描写领域和视角.笔者在本文中将主要采用阐释《围城》思想内核的方式来论述这个问题.《围城》是一个隐喻世界,它的思想蕴含是什么?学术界对此至今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围城》是写“男女间爱情之神的围困与跳脱”.有的认为《围城》象征世间  相似文献   

9.
加缪的小说《局外人》和钱钟书的小说《围城》,同是存在主义的作品,共同反映了世界的荒诞和人与世界的孤独无助。然而,由于受不同文化影响和作者视角、表达手法的各异。两部小说在叙事结构和精神向度上却是各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钱基博于1926年至解放前夕围绕学术问题多次讲“围城”,对半个多世纪以来评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提出了新观点和新看法。认为不宜把一般的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都看做是形成“围城”的因素,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被某种文化扭曲了精神状况的人及其婚姻家庭才如此。从而也表明了围城的观念并非舶来品,而是在中国历史上早就有了的观念,故古今中外的人们在某些文化心理上都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1.
<正>"荒诞"作为一种文学思潮,被用来表现世界与人生本质上的"荒诞性"。荒诞派文学是西方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采用荒诞的手法,表现了世界与人类生存的荒诞性。具有荒诞特色的文学在小说方面的代表作家有阿尔贝·加缪(《局外人》《鼠疫》),萨特(《恶心》),马尔罗(《西  相似文献   

12.
法国作家加缪的小说并不多,其中最重要的只有四部,即《局外人》、《鼠疫》、《堕落》与《第一个人》。能否从总体上揭示加缪这四部小说的内在线索与深层关系?在笔者看来,这四部小说紧紧地围绕一根主线,即“恋母仇父”而展开,并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由此形成了一个循环的圆圈,折射出加缪一生的精神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堪称是一座神秘莫测、气象万千的“城堡”,是一座魔镜式的艺术宫殿。自初版问世以来,有许多艺术探险家都企图进入其中领略其无穷奥秘,但多因不得要领而难登堂入室,令人遗憾地阻隔在《围城》之外。《围城》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笔者以为:《围城》的魅力皆在“围城”二字上。“围城”是作品的通贯大喻,是寓言,又是预言。钱钟书在《围城》中创造了独特的“围城意象”,构筑起艺术的“围城世界”,塑造了现代“围城人”,从哲学意义上,对整个人类情境和心态进行了形象概括和艺术把握,对人生价值命运作了深层探索,揭示了现代人类文明和现代人生困境这一深刻的哲学命题。正因为如此,《围城》才以其诱人魅力超越时空地吸引着读者,又以其深厚隽永的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人道主义者倾向于通过对人的深入挖掘来表达人性的美好,进而彰显其人道主义关怀而加缪在《局外人》中选择了一条新的途径——“以乱为真”、“以丑代美”的表现方式.笔者通过浅析作者在《局外人》中运用的与传统不同的描写方式,了解到加缪深沉人道主义精神的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15.
萨特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存在主义主要有三大核心,本文只择取其核心之一,即“自由选择论”加以评析,列举萨特的几部重要的戏剧作品,如《苍蝇》、《问隔》、《恭顺的妓女》、《死无葬身之地》等,说明萨特怎样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他的“自由选择”观.在这些作品中,萨特既肯定了人对于“善”的“自由选择”,也否定了人对于“恶”的“自由选择”;既表现了“真实的人”的“自由选择”,也展现了人在“极限境遇”中的“自由选择”.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围城》和《天边外》普遍存在的围城现象,两部作品在围城结构模式及人与“城”的关系之间的差别,尝试对人生困境进行挖掘。  相似文献   

17.
在《存在与虚无》中,“欠缺”作为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关键用语,集结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思考。通过对“欠缺”的阐释,萨特对他的虚无观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萨特认为“欠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虚无”的同义语。他用“欲望”、“超越”、“否定”和“自由”等表现形式对“欠缺”的含义作进一步哲学概念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自由理论是萨特一生思想的核心 ,但在其早期思想中 ,自由被理解为一种“孤独的人”的自由 ,《厌恶》就是对这种自由观念的形象表达。通过《厌恶》 ,萨特既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也暴露出了自己的思想困惑 ;既表达了对人生的一种悲观情绪 ,也体现了极力摆脱荒诞现实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9.
西方文学文化的源头可追溯至“两希”文明,《圣经》作为希伯来文明的宗教圣典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至深,西方现代派巨匠加缪的作品也不例外,他的短篇小说《不忠的女人》与《约翰福音》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设定上存在密切关联,表达了加缪对荒诞社会不遗余力的批判和对人性自由的热烈呼唤。  相似文献   

20.
作为“苦难与阳光之子”的加缪,在自身的创作中体现出独特的反抗精神,爱与信仰是其反抗精神的实质。在他的哲学随笔《西西带神话》和《反抗者》中,希腊神话人物“西西弗”与“普罗米修斯”是独具特色的反抗者形象,他们分剐为“个人反抗的代表”和“群体反抗的代表”,二者能够以独特的角度折射和再现出加缪的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