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陆朦朦 《出版科学》2021,29(5):71-79
聚焦于图书推荐类短视频的叙事策略,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抖音短视频平台"都靓阅读"账号"好书分享"标签下的167个有效短视频样本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图书推荐类短视频的叙事主题和叙事策略,梳理出情境设置型叙事模式、问题引导型叙事模式、情感共鸣型叙事模式、热点追踪型叙事模式和内容还原型叙事模式五种较为典型的叙事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检验叙事主题(图书类别、图书国别等)以及叙事策略(叙事标题、叙事元素、叙事模式和叙事时长等)对图书推荐类短视频传播效果的影响,并提出兼顾叙事主题的吸引力与共情力、叙事形式的流程化和创新性、叙事技巧的情感化与内容性等针对性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新媒体环境下,依托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终端设备的不断普及,短视频发展势头迅猛,短视频平台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主要阵地。本文试图在国际传播视域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以中华文化短视频为研究对象,运用后经典叙事学流派中的数字叙事理论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华文化短视频数字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3.
田刚 《东南传播》2020,(4):23-25
近年来,短视频已成为移动互联时代最受用户欢迎的新闻内容样态。本文以央媒新闻短视频为研究对象,探究爆款新闻短视频的叙事特征,对移动短视频生产和传播进行经验总结,并尝试阐述这种叙事变化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赵志明  朱丽萍 《传媒》2021,(6):58-60
短视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呈现出的叙事特征与后现代文化有许多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叙事内容浅表化、叙事场景碎片化、叙事语言多元化与叙事主体去中心化.本文借助叙事学视角对后现代语境下短视频存在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在颠覆传统叙事特征及碎片化、狂欢式的传播模式下,短视频存在的合理性并对衍生出的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后,主流媒体纷纷布局短视频赛道推出了一系列精彩作品。截至2022年11月9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抖音号共计发布64篇相关报道,取得了显著的传播效果。本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探究提升二十大短视频传播效果的叙事因素。研究发现,叙事主题、叙事方式和标题文本均对传播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叙事声音和话题标签的相关性则并不明显。鉴于此,本文提出主流媒体应设计特色式标题吸引用户,运用多元创新的形式和亲民语态,全方位、分阶段地展开会议报道,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数字叙事理论,以两个典型的抖音“书单号”为研究对象,力图分析内容生产者在短视频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数字叙事策略。研究发现“书单号”的短视频内容生产呈现出典型的数字叙事特征,多模态、交互式、沉浸式叙事已成为短视频图书营销的主要叙事策略,情绪共享、知识焦虑、成就动机的叙事策略为图书营销提供了基于情感、认知和社会的沉浸式叙事体验。由此,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在数字叙事环境下短视频对图书媒介的再媒介化过程。研究也表明,“书单号”的内容生产和传播实践受到图书营销和平台商业文化的影响,其叙事空间进一步窄化,导致内容同质化、空泛化等传播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抖音作为一个以音乐元素为载体的短视频平台,两年时间内就风靡全国。而在短视频行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抖音短视频平台却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这与平台所输出的内容的传播特色、平台与品牌的传播策略相关。究其现象和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为今后短视频平台发展以及自媒体平台的内容创作给予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张扬 《传媒》2024,(6):51-54
基于抖音平台的数据分析,本文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主体主要是非政务新媒体账号、传播内容主要是截取的视频片段、传播效果对既有流量依赖较大、政务账号传播能力强于非政务账号、沉浸式共情内容更易成为爆款,但也存在传播内容顶层设计不足、短视频逻辑性思想性不够、以小见大的生活叙事较少、非政务账号发声积极性仍需提升、“信息茧房”影响短视频传播效果等问题。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短视频传播,要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内容为王、遵循传播规律、建立激励机制、规范算法技术。  相似文献   

9.
秦璇 《东南传播》2018,(4):115-117
随着互联网移动端大力发展,视频行业的角逐从PC端转移到了移动端,并由此出现了相对于以往在线视频而言的短视频.近几年来短视频领域竞争渐趋激烈,专业的内容生产团队就此出现,以二更视频为代表的短纪录片类视频生产平台就是其中之一.这类视频具有镜头语言两极化、叙事方式局部化、叙事结构碎片化的特点,并对受众有一定的"濡化"效果,从而产生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0.
于思洋  郝博文  侯鸿枝 《视听》2022,(4):151-153
主流媒体每逢重大战争纪念日发布的战争纪念类短视频,是树立民族英雄榜样、培养爱国主义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此类短视频形式多样,在多平台展演,内容上将客观呈现、诉诸情感和宏观叙事、微观叙事有机结合.其爱国主义价值观培养的内在机制是睹物思情,在拟剧论下重现昔日情境;情感连接,建立共在世界中的想象共同体;原型感召,集体无意识凝聚英...  相似文献   

11.
李鲤  石琪隆 《传媒观察》2023,(6):97-103
情感融入短视频跨文化传播已成常态,但其内在机制一直缺乏探讨。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这一过程性分析提供了理论视角。本文通过构建以“影像触达-行动触发-文化触动”为核心环节的短视频跨文化传播互动仪式链模型,阐明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短视频的情感互动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短视频案例分析,归结出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以共通、沉浸、交互的情感为核心要素的短视频情感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2.
第28届中国新闻奖开始设立短视频新闻奖项,究其原因主要是短视频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本文从短视频新闻的选题、节目制作、叙事风格、传播效果等四个方面分析第29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获奖作品的特点,以期为短视频新闻的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逐渐兴起,其在内容传播、广告营销及社交联动等方面都有着强大的发展潜力。然而,短视频领域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侵权现象。本文针对当下短视频传播现状,结合新近的短视频侵权案例,分析当前网络平台短视频内容创作及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侵权问题,探究侵权现象的类型,从平台、用户、体系三个不同的角度提出规避策略,助力短视频行业长久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语言叙事与图像叙事是既传统又现代的叙事方式.文章从广告传播的语图叙事沿革、图像转向、评判等角度展开论述,认为在广告传播中,采用哪种叙事方式既是广告效果的考量,更是社会认知和社会文化使然,认为只有二者真正有机结合、相互映衬的共生状态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王道.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微电影广告的基本特征入手,通过分析微电影广告的叙事策略和传播途径,探讨微电影广告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当前积极转型的报纸等传统媒体开发新型广告业务、开拓全新创收领域提供参考。本文认为,目前的微电影广告普遍以情感诉求作为叙事的主要策略,同时采用网络化叙事语言,利用网络传播的特点达到大规模扩散的目的,但是这种策略与产品结合不够紧密,传播过程也难以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微电影广告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微电影广告的基本特征入手,通过分析微电影广告的叙事策略和传播途径,探讨微电影广告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当前积极转型的报纸等传统媒体开发新型广告业务、开拓全新创收领域提供参考。本文认为,目前的微电影广告普遍以情感诉求作为叙事的主要策略,同时采用网络化叙事语言,利用网络传播的特点达到大规模扩散的目的,但是这种策略与产品结合不够紧密,传播过程也难以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微电影广告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论文基于数字叙事理论,以抖音“好书大晒”话题视频为研究对象,力图分析阅读推广短视频制作过程中所体现的数字叙事策略。研究发现阅读推广短视频内容生产呈现出典型的数字叙事特征,包括多叙事主体、多叙事媒介、强叙事互动等,情感共鸣、信息焦虑、自我实现需要的叙事策略则为阅读推广短视频提供了沉浸式的叙事氛围,进而尝试提出图书馆在开展短视频阅读推广过程中的创新思路,譬如以实用主义为核心的内容生产策略、把握短视频模因转播路径的底层逻辑、打造阅读推广专属账号的品牌性、加强多方主体的互融互联等,这将是融媒体时代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8.
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短视频讲好河北故事,对于树立真实而良好的河北形象、提升河北的文化软实力,乃至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短视频具有独特的叙事特点,因此需要从题材、符号运用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提升叙事效果;同时,重视传播技巧,充分发挥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能力和组织能力,既要"破圈"又要有所坚守。  相似文献   

19.
短视频依托移动互联平台便捷的生产方式和高效的内容分发模式,持续占据着当下信息传播和社交载体的高位。而短视频新闻一反传统的新闻生产和叙事模式,是主流媒体重塑网络话语权的重要形式。本文在探讨短视频在媒体中应用特征的基础上,将重点分析其在重大新闻事件的创新形式,为短视频新闻如何进一步增强其传播效果和行业的革新方向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20.
符号在相异文化间流动,他们通过跨越文化元语言集合的符号活动进行彼此间的交换和理解。在移动社交中,短视频更能实现直观、通俗的传播需求,进而能高效地聚合多重符号意义。本文以"英国小哥看中国:解码新时代"系列短视频为例,通过符号叙事研究探讨短视频文本中运用了哪些跨文化符号?短视频跨文化符号叙事的过程是怎样完成的?本文基于对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的叙事分析,揭示了共同解释项的跨文化锚定、跨文化符号的视觉传达、文化间同质性符号建构等过程,我们认为:第一,短视频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文化符号已生成多样化的新符号,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动态聚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意义的全文本,进而得以实现民族凝聚、精神激励、价值整合的跨文化符号传播功能。第二,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应当特别关注非语言符号的叙事功能,符号互动的核心在于"意义的互动",短视频的跨文化叙事使多层次、多元的文化能够被转化为灵活动态的符号文本,进而通过发出者和接收者的文化间互构生成可沟通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