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认识“生态赤字”,审视“生态足迹” 用一句话来概括生态文明与绿色世界的内涵,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人类在生产领域中各类活动的总能量,小能够超越自然的承载能力,全球、国家、区域的发展原则是:不损害、不削弱、不干扰生态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并在人类中心主义的鼓动下,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严重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张载认为天人合于一气,人是气的聚合物,人性中体现了天性,人和万物都生于自然,是自然的儿女,从而提出了“乾父坤母”、“民胞物与”的道德伦理思想,为我们当代解决生态问题、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金秋科苑》2013,(21):38-3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与计量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史的最新阶段。生态文明继承文明史上各个阶段的有益贡献,生态文明也扬弃文明史上各阶段所存在的缺憾。例如要继承原始文明中的“淳朴”,农业文明中的“勤勉”,工业文明中的“进取”,同时也要克服原始文明中的“盲目性”、农业文明中的“依赖性”、工业文明中的“掠夺性”。生态文明的一般标志是“理性、绿色、平衡、和谐”的集合名词。文章共包括了6个部分:引言、时代呼唤生态文明、从原始文明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哲学内涵、生态文明的历史推动力、生态文明水平的数量模拟。并坚信,生态文明既是人类社会在现阶段的理性选择,也是发展现状的迫切要求 。  相似文献   

5.
高爽 《大众科技》2013,(9):165-166,141
马克思生态思想是分析人与自然关系和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科学思想,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于马克思生态思想与中国实际情况,文章从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重视资源紧缺与创新能源结构、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三方面展开,分析了马克思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华传统的自然生态伦理思想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对生态整体论、生态价值论和生态道德论的进一步认识,提升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实现生态文明的过程是对生产和消费关系进行再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夏俊章 《科协论坛》2007,(3):207-208
与传统工业文明的自然观不同,生态文明的自然观是有机论的,它强调"人-自然-社会"有机统一体的整体和谐发展,它为综合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重大领域和重大任务.在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生态文明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并从建设主体、建设地域、建设内容、建设手段四个方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分类体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进行设计,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依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条基本路径,其中资源保护与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环境保护与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生态保护与修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载体,国土开发与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规制.最后从全民参与、科学规划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针对基本路径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华 《科技风》2015,(6):244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经之路。在共建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要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就要创新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和机制。  相似文献   

10.
从道德维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分析。认为,生态伦理的确立是生态文明社会道德建设的前提,从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世界观出发,要注意人之"小"与人之"贵"的特殊性;从人与自然和谐论的生态价值观出发,要处理好人类价值取向和所取与所予适度的问题。生态文明的道德维度建设关键是区分人的类内关系和类外关系两大维度,提出了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类的自我关系等的基本态度和方式。  相似文献   

11.
曹春梅  高爽 《大众科技》2014,(11):256-258
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应遵循马克思的物质变换及其断裂思想,坚持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三个着力点:生态文明法制建设要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要符合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的要求、要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及执法必严。  相似文献   

12.
技术创新生态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以生态经济综合效益为目标,以"以人为本"为最高价值准则,与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相契合.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生态化,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建设的公民科学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及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公民科学素质包括具备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并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公民具备生态文明观念、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普及教育工作应成为公民科学 素质建设的重要 内容 。  相似文献   

14.
道家生命生态思想建构在“尊道贵德”整体平衡观基础之上,是以探究事物本质的、内在的、平等的和整体性的宇宙环境为内容,重视以培植合于“道”(规律)的德性生命生态观为目标。在宇宙秩序建构过程中,道家的整体平衡观有着个体有意识和社会群体潜意识,而维系着一定的生命生态秩序。且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道家追求人的德性完善、世界万物偕进而趋于完美之境为目标。在此,道家智慧曾与那种强调孤立的、自我封闭的发展路径大相径庭,会对当代共生性存在的、全球化的生态原则建构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施原生态自然环境保护工程。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保护好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态文明背景下开展、实现水土保持工作。生态文明是一种利用自然、依靠自然,同时又保护自然的文明形态,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持续繁荣昌盛、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的。本文从水土保持的含义以及水土保持工作的特点入手,引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的成效,通过对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水土保持工作的成效进行阐述,引出对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水土保持工作探索进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评价十八大报告,许多专家学者将这段论述称之为报告最大的亮点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但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18.
摘要:森林资源是我国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资源的有效经营直接关系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着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近自然林业”的理念应运而生,这一理念体现了生态文明,对森林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是结合我国县级地区森林资源管理的现状,探讨“近自然林业”理念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生态意识、生态文明开始深入人心。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关注自己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应当是一种共存关系,一种持续协调发展关系,从而开始以生态学思想来指导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即走生态园林道路。上海市提出建设“生态城市”,长春市提出建设“森林城市”,北京市提出“城乡绿化系统一体化”口号,哈尔滨市也自2002年7月明确提出创建生态型园林城市。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谐建设;是一种人与自然双向受益的和谐建设;是一种可持续的、和谐的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