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杜甫的众多形像中,有一种形像从未被人论及,那就是他同波德莱尔一样,有一种极乐的自我虐待倾向。在这一倾向中,他享受着自己的苦难,并具有一种弗洛伊德所说的死本能冲动。本所要谈论的正是杜甫这一新形像,但愿这一发现能对杜甫研究带来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2.
杜甫的诗在记录社会时代风云的同时,还时时反观自我、抒发自己的情怀,刻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从杜诗中可以看到青年杜甫的豪情壮志和老年杜甫的多病凄苦,读到他的理想、他的忧患以及他无可奈何的隐痛。可以说,杜诗不仅是反映唐代社会生活的“诗史”,也是一部表现诗人自我心路历程的“心史”。  相似文献   

3.
吕刚 《语文知识》2014,(5):55-56
《登高》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过四年,大唐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杜甫贫病交加。一日,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想到自己,想到大唐,想到百姓,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引起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百感交集间就写作了这首被后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相似文献   

4.
杜甫的自传诗是诗人生命历程的一个生动展示。杜甫在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时,始终与对亲人的深切关怀交结在一起;儒家“仁”的思想使杜甫把这种爱推向广大百姓,从而使他的自传诗具有一种“诗史”的性质;儒家的入世精神也激励着杜甫去建功立业,他的自我评价是以历代名臣自期,且对自己满怀信心。  相似文献   

5.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打动了千百年来亿万读者.杜甫诗歌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具有极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还在于诗中表达了强烈的真情.具有浓烈、炽热的真情之美.杜甫最善于体味、描写自己和人们的感情,他的很多诗作,达到了抒情诗的最高境界.近代大思想家梁启超评论他说:“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情圣杜甫》)他还说:“他有他自己独到的表情法,前头的人没有这种.  相似文献   

6.
我读杜甫     
从很小的时候便开始读杜甫,从他的《春望》到他的“三吏”、“三别”,然而对于杜甫的深刻理解却是在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日子里。一提到杜甫,人们总会想到他的爱国精神,想到他的作品风格是沉郁顿挫,但也许很少有人知道他少年时本也活泼好动,青年时本也裘马轻狂。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果一个人从年少轻狂走向极端的沉郁,那说明他经历的一定是大悲大痛。正如杜甫,当他从一个翩翩佳公子成为一位逃难的老人,其中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几多悲欢离合,几多人情冷暖,几多世间沧桑。但是最重要的是,他的悲,他的痛不是为他自己,不是为他的家人…  相似文献   

7.
“诗圣”杜甫写作时非常认真。每写一首诗,他总要反复推敲、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有一次,在他简陋的屋子里,杜甫反复地朗诵着自己的新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正当他沉醉于吟咏之际,朋友朱山人来看望他。只见他在屋里踱来踱去,忽而低吟,忽而长啸……朱山人不想打扰他,就在门外等着。良久,诗人开门出来,看到老朋友站在门外,就说:“老兄,几时来的,怎么不进屋里坐?”朱山人说:“方才见你吟诗,不便打扰。”接…  相似文献   

8.
杜甫与黄庭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诗派后学张“一祖三宗”之说 ,虽然远绍杜甫 ,但黄庭坚才是江西诗派的实际开创者 ,他正是通过学杜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貌的。他对杜甫的学习是全面的 ,也是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9.
陆游于诗,主张“工夫在诗外”,同时也强调学习优秀的诗歌传统,因而他的诗能博采众家之长。他的诗中,闪烁着屈原、杜甫的爱国主义精神,蕴藏着陶渊明朴质高洁的品格,显露出高适、岑参边塞诗那种雄伟壮阔,更洋溢着李白那种挥洒豪迈飘逸。不少论者对此做过不同角度的论述。本文仅就陆游最为崇拜并经常称道的前代诗人屈原、杜甫和李白对他的影响略抒自己管窥之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春望》这首诗,是杜甫在至德二载(七五七)三月唐朝国都长安沦陷时写的。他精于写律诗,他自己也说“老来更于诗律细”。这首律诗,就是他有名的诗篇,读来沉郁悲痛,令人回味。  相似文献   

11.
杜甫一生习儒至深,他感慨地称自己为"乾坤一腐儒"。可以说,"腐"儒是他对自己尴尬身份的认定,是他遭遇复杂而腐败的社会政治现实的重创后无奈的自嘲,也是他沧桑一生的感叹,是他悲剧人生的深刻暗喻,有着显而易见的悲剧性。论其原因,一是因为杜甫的性格无法链路现实政治文化,二是因为当时社会政治体制极端腐败不能眷顾个人命运。  相似文献   

12.
杜甫墓考证     
杜甫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晚年漂泊湖湘,卒于湖南平江。他死葬的事实被历史湮没,全国境内出现了八座杜甫墓。根据岳阳地区文物普查资料找到了杜甫的墓葬在湖南平江小田山,是典型的唐代砖室墓,杜甫后裔一直在此守墓,并留下了不少杜甫后裔的墓葬。杜甫迁葬之事纯属流言,其他地方的杜甫墓都是为纪念杜甫而建造的空棺冢。  相似文献   

13.
杜甫诗歌成就的典范应是七言绝句。杜甫写七绝,不拘一格,最能体现他的独特精神和 潜词之功底。他善于把眼前风景与万物各遂其生的欣欣意态,塑成形象,注入自己的生 活和情感,表现出深长的意境。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幼年时爱读王维、李白诗而不甚喜欢杜诗。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生活面的扩大,他对忧思深广、风格凝厚的杜诗之喜爱日益加深,对杜甫的评价也非常之高。杜诗对他的新、旧体诗之创作都有影响。在其著作《李白与杜甫》里,他对杜甫贬抑过甚,那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造成的思想逆折。“文革”结束后,他又回到了肯定杜甫及其诗歌的正确立场。  相似文献   

15.
<正>杜甫,字子美,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小时候就很聪明。杜甫母亲去世得早,他是跟着姑父姑母长大的。姑父姑母待他如同亲生的孩子一般疼爱。有一天,姑母生病了,小杜甫知道后非常难过,于是就拿着仅有的两个铜板,悄悄溜出了门,去为姑母买药。  相似文献   

16.
杜甫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杜甫的爱国思想表现在他生命的各个时期,也表现在多个方面。不论是早期的远大抱负.还是后来的热爱祖国河山、热爱人民、关心时局、关注国运,杜甫都用自己勤奋不辍的笔尖.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真实生活画面,表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  相似文献   

17.
李白和杜甫都具有强烈的英雄崇拜倾向,由此反映了各自的人格取向。比较而言,李白的英雄崇拜是通过对历史英雄的艺术再造,展现自己的独立人格、自由意志和批判精神。杜甫的英雄崇拜以“奉儒守官”的家族传统为起点,将儒家所倡导的社会责任感、原则性以及忠诚执的品质作为他不懈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8.
本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这一年杜甫二十四岁,据他自己说,由于文章的不合时宜,他忤了主考官,因而落第。此时的杜甫一方面有着儒者积极入世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因落第而入世不能,两方面激烈的碰撞无疑是本诗情绪的背景。  相似文献   

19.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了解杜甫的人无不知晓他著名的“三吏”“三别”这组诗是公元758年安史之乱时,作者从洛阳回华州任所,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的。在杜甫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石壕吏》又是其中传诵最广的一篇。  相似文献   

20.
尽管在杜甫的少数作品中,或者在精神上或者在表现手法上曾经出现过浪漫主义的因素,但是,杜甫的绝大部分作品,像屈原的《离骚》,或者像李白的那些浪漫主义的名作,在精神上和表现手法上都完全是浪漫主义的作品,是断然没有的。他如许多伟大的作家一样,在自己的作品中,往往包含着人类艺术两个主要流派——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因素。然而,我们如果从杜甫一生对于现实的态度来看,从他在艺术道路上的主导倾向来看,从他大多数作品的创作方法来看,他却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艺术源于生活。杜甫的诗中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