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国的碑文化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碑即已出现。在广表的华夏大地上,绚丽精美的石碑数以万计,犹如莽莽的碑林,浩瀚的碑海。绵延数千年而今益见其盛的神文化,经史子共存,佛儒道齐全,融文章、诗词、史实、书法、绘画、雕刻、造型、工艺、礼仪、风俗等于一炉,内涵博大精深,影响贯及古今,是了解几千年华夏文明史必不可少的实物依据,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碑林随着各种类型的碑的日益兴旺,自宋代以来,对碑的收集、保护、研究工作日益受到重视,驰名于世的碑林应…  相似文献   

2.
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的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不仅光耀神州大地,想力经久不衰,而且声名远播五洲,具有相当广泛的世界性影响。绵延两千多年的碑,刻载了大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始末和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是一座内容极其丰富、十分珍贵的中国文化经典宝库和史料档案库。因此,世界各国的中国学学者,历来都相当重视对中国碑的研究。德国的汉学研究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该国汉学家中,就有不少人对中国的碑作过颇为精深的研究。在德国汉学界素有“元老”之誉的福兰阁(Ott…  相似文献   

3.
碑刻作为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独特形式,历史悠久,数量巨大,内涵丰富。寒山寺是一座历时一千五百余年的著名的寺院,碑刻十分丰富,其中最著名者为三块《枫桥夜泊》诗碑,分别为宋朝王珪、明朝文征明、清朝俞樾所书,近现代仍不断有人题写《枫桥夜泊》诗碑,寒山寺碑廊中的《枫桥夜泊》诗碑数量不断增多。今天寒山寺建造的"中华第一诗碑"更是将寒山寺诗碑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在被史学家誉为"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的大理三月街古街场内,悄然耸立着一座巨大而神秘的古碑,这就是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世祖平云南碑".  相似文献   

5.
二胡是我国历史悠久、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拉弦乐器,它经过千年历史和多元文化的演变,内涵丰富多彩,是中国音乐史上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现象。沿着民族文化传承的发展轨迹,研究二胡琴文化的流变、艺术魅力及创新与发展,对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简称《景教碑》)研究中,最早有关景教记载的是李之藻所撰《读景教碑书后》,由于后人对文中"岐阳同志张赓虞"的误读,造成《景教碑》研究的混乱。作者通过跨学科、多方面大量爬梳资料后,依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大胆得出"岐阳张赓虞"就是"温陵张赓"之误的推断,试为《景教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李之藻《读景教碑书后》中有"庐居灵竺间,岐阳同志张赓虞惠寄唐碑一幅曰:迩者长安  相似文献   

7.
正崆峒一词在古代无山字偏旁,它本是一个氏族部落民族语言的音译,表达的是一个方位或一个区域所有部落的总概念。崆峒山最早载于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中,形入《山海西经》,《庄子》《穆天子传》《史记》《汉书》《水经注》《淮南子》《魏书》《通典》《五经正义》《括地志》等古籍中有过"空同"、"鈃山"、"空桐"、"鸡头山"、"笄头山"、"薄落山"、"牵屯山"等异名,定名"崆峒山",始于唐代。在数千年文化衍进、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崆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  相似文献   

8.
"七世父母"始见于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这部经属中土最早传译的大乘佛经。在西晋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中,"七世父母"和"所生父母"对举,两者共同成为救助和济拔的对象。唐代高僧宗密发覆了"七世父母"的佛教内涵,并把盂兰盆会仪式作为"悲智六度法门"予以强调。"天子七庙"的"七"代表庙制的最高等级,"七世父母"的"七"亦代表"终极解脱",然前者为帝王专用而后者成为庶民祭祖方案,其中彰显的平等观乃佛教对中土文化的独特贡献。在南朝,盂兰盆斋会成为佛门主导的孝亲祭祀仪式;在北朝,造像碑题记和敦煌写经题记显示,"七世父母"渐渐加入到庶民祈愿祝福的主要"奉为"中。梳理"七世父母"在观念世界的生成和在中古生活世界的流布,旨在呈现大乘佛教慈悲观念如何进入中国思想、如何参与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塑造。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与朝鲜半岛有着长达几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中国文化对朝鲜也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使其成为"东亚文化圈"的一员。日本学者西嶋定生认为,"东亚世界"的"四个要素"包含"汉字文化、儒教、律令制、佛教"([日]西嶋定生《东亚世界的形成》,载刘俊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中华书局1993年88-92页),而"汉字文化"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汉字承载着中国文化,在"异域"大放光彩,对朝鲜的史学、文学等影响极大,由汉字写成的文  相似文献   

10.
東漢《嚴巨昭殘碑》,舊題《東漢熹平元年殘碑》。筆者在原釋文的基礎上,重新加以斷句、釋文,并參考諸家意見,認爲碑主當是"嚴巨昭",對此碑進行更名。值得注意的是,《嚴巨昭殘碑》的行文、用典均顯示碑主身份是一名商人,這在已知漢碑中是頗爲罕見的。而殘碑中隱晦商人身份,轉而宣揚碑主樂善好施、敦重儒學的行爲,將其形象塑造爲所謂"儒商",在撰述中實際包含了從"商"到"士"的身份轉化,體現出商人階層對自身身份的一種調整。同時,此碑"士人懷附"句所體現的漢代士商關係,亦值得進一步討論。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人名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更重行辈之序和长幼之别,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中国人排资论辈由来已久,“辈”就是“辈分”的意思,这是中国宗法社会形成的一个传统。  相似文献   

12.
记者:中国传统文化经过5000年的深厚积淀,终于凝聚成为独一无二的"中国精神"。作为著名的山水画家,您如何理解"中国精神"并于艺术创作中努力体现这种"中国精神"的?常朝晖:我理解的"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以"中国精神"作为核心形成的中国文化脉络在5000年的文明传承中相对稳定,从夏、商、周的古代文明开始,至唐、宋、元、明、清,"中国精神"的本质几乎始终如一,但其内容却在历史  相似文献   

13.
"西口文化"是中国地方学宝库中的亮点之一,主要是指在明清时期,中原内地战乱和饥荒时有发生,由于地缘环境相连之便,晋、陕、冀的饥民和商贩为了求生存、找活路结伴"走西口",向今包括鄂尔多斯地区在内的内蒙古中西部流亡,在二三百年的人流延续涌动中,由"走西口"引发的草原文化与晋、陕农耕文化的广泛交流,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西口文化"。"西口文化"作为生发移民文化的一个类型,在鄂尔多斯地区究其渊源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秦汉时期,据历史文献记载,当时曾数次由中原内地向鄂尔多斯边塞大移民,尤其是秦直道的修建,为开发塞北,发展经济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鄂尔多斯而言,"西口文化"是中原移民文化的历史延续,在推动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进一步密切相融,为造就独具魅力的鄂尔多斯地域文化功不可没而载入了史册。显然,注重对"西口文化"的研究,对于探究鄂尔多斯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丰富的内涵,是不可缺失的一项重要课题。近些年来,包头市西口文化研究会对"西口文化"的研究成果颇丰,本刊特设西口文化栏目,借他山之玉,将陆续编发相关研究文章,并欢迎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赐稿。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人写信的历史至少有几千年,到20世纪中叶达到了大众书写的一个高峰,而在计算机与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现今几乎没有人热衷提笔写信,更不用说用毛笔书写了。近读《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那一幅幅手书图录及作品的丰富文化内涵,诚如编者所云:论及的事情"大到家国命运,小到儿女情长,  相似文献   

15.
王博 《华夏文化》2013,(1):34-36
麒麟为人心营构之意象,经过千百年的审美积淀,麒麟意象已具有丰厚的审美文化内涵。从某一角度讲,麒麟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化的一个缩影。在麒麟意象的审美取向迁移过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始终,从而形成有意味的麟文化,因而麟文化反映着一个象征隐喻系统,也反映着与这个象征隐喻系统息息相关的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  相似文献   

16.
创建于元初的武昌长春观是中国道教十大丛林之一,其中《三洞璇华序》碑是该观镇观之宝之一,因历史原因,碑现已不存。其碑文作者一说是清代学者钱大昕所撰,本文钩沉相关史籍,考辨其作者为清雍、乾年间的"骈文奇士"胡天游。  相似文献   

17.
服饰是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与媒介,天然的符号性让服饰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华夏民族有"衣冠古国"的美誉,华服数千年的发展更体现出浩瀚文明的博大精深。然而,建国至今六十多年的中国现代服饰发展过程,是国人远离传统的一个时期,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服饰的渗入,"西服"、"职业女装"充斥着各个重大场合。本文通过对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服饰——"新中装"的分析,探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文化自信的彰显,对民族文化的弘扬,旨在呼吁大家重视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弘扬。  相似文献   

18.
版画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老画种,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它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散发着长久不衰的魅力。在漫长、悠久的历史演变中,中国版画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质和社会功能,技术与社会的发展、变迁推动着版画艺术的内涵与功能不断演变,版画充当传播媒介等实用性的功能逐渐褪去,其审美、文化等功能逐渐突出。  相似文献   

19.
汉代公文在碑石上表现为三种体式,一是在铭赞体碑文中载录公文的复体式公文碑,二是以格式公文为主的单体式公文碑,三是在纪事碑、铭功碑中记载公文颁发之事或公文主旨的法律纪事碑,前两者是汉代公文碑的主导体式。与唐宋公文碑相比,汉代公文刻石外观辨识度不高,在碑石上刻写公文的制度尚不规范,故汉代"公文碑"尚处于初兴状态,未成为独立的碑刻类别。  相似文献   

20.
与文字书写相关联的书法艺术 ,在中国绵亘数百代 ,历经数千年 ,具有悠久的历史荣光。在漫长的历史时期 ,书法不仅充当了传情达意的交流工具 ,而且也是文人士大夫们雅玩遣情表现自我修养的手段或是寻求精神寄托心灵安慰的理想港湾。它植根于中国汉字文化的土壤中 ,深受传统文化浸蕴 ,在文化层面被赋予深刻内涵 ,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这个意义上 ,有人说它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一部中国书法史 ,不仅是一部单纯的书法艺术史 ,更是一部内容宏大精深的书法文化史。然而 ,近代以来 ,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 ,却在现代文明和西方艺术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