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杨卓如 《大理文化》2010,(9):102-112
一云龙是盐马古道的一个重要起点,这是由于在云龙江沿线以诺邓井、石门井、宝丰井、天井、大井、顺荡井、师井、山井等古代云龙各产盐区盐业的开发和繁荣而形成的。盐马古道的存在,使云龙人民在高山大川之间架设起了一座座各种各样的桥梁,使云龙成为了有名的"古桥梁博物馆";盐马古道的存在,使云龙沿途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古代集镇,如石门、宝丰、旧州、漕涧、诺邓等;使云龙的经济和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人才辈出,民族融合,使远在边地的云龙  相似文献   

2.
山野有灵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山太高了就会让人琢磨不透.或许真的山野有灵. 我是在山乡里长大的人,但每当想起儿时山野里的岁月,至今还对大山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深深的敬畏之情.记忆中身处黑森林时,那似乎是一种从母体子宫里就带来的甜甜的恐惧感觉;独自走在旷野或山峡,心底又会生出莫可名状的失意与忧伤.有时,那山中的一切只能用全身心的每一根神经去感触,但你根本无法把它说清道明.  相似文献   

3.
鞋近与时光     
正稻谷已经扬花了,田坝里还是绿的。早上飘过一场雨,雨一停空气就清新了,阳光明明灿灿。张鞋匠坐在村口的大青树下,在来人修鞋之前,他听着轻轻柔柔的风,看着清清亮亮的水。其实风也只是偶尔才吹一下,却有树叶飘落了,就在张鞋匠跟前。也有落到水里的,在水面上浮着,极安静。除了几片落叶,那水里还映着蓝蓝的天,一缕  相似文献   

4.
顺荡的魂灵     
那一瞬,世界安静下来.阳光清澈,如橙色的薄绸覆盖着延绵的群山.长天凝碧,风不动,比江不语. 我看见,千姿百态的魂灵在头顶的天空中游荡. 奔跑的魂灵、徜徉的魂灵、悬浮的魂灵、歌唱的魂灵、哭泣的魂灵,欢乐、痛苦、悲伤、漠然,缠绕着顺荡井的过往. 昨夜,应当有一场透雨,江水粘稠,黄、红,如大地裸露的肌肤,是高原汩汩奔涌的血液.  相似文献   

5.
神水     
正每一条河流淌过的地方,都是人类生活的家园。最纯洁的水,滋润了草根生长的土地,滋润了树叶摇动的山坡,滋润了鲜花绽放的圃园,滋润了粮食在田野里成熟的色泽。澜沧江流过的地方,同样也具备了这样的品质,成为生活在一片非常广阔土地上的人们慈祥的母亲河,在漫长的历史里,滋养了一张又一张穿梭的面孔的同时,也接受了他们从来没有中断过的感恩之情。  相似文献   

6.
头戴一顶灰蓝白条纹的长遮阳凉帽,身穿白色衬衣,脚穿一双白色的旅游鞋,双眼戴着一副墨镜,悠悠然坐在一把折叠椅上,鱼竿在前面高高扬起,双眼傻呆呆地望着那片微波荡漾的水面,这个人就是我.……  相似文献   

7.
一村子脚的磨房,始终在记忆中时隐时现。村子通电之前,磨面靠的就是水磨。故乡山高箐深,水资源异常丰富,差不多每个寨子都有一到二座磨房,甚至有些冒尖儿的人家自己就拥有一座磨房。这些磨房在河谷里零散地藏着。十冬腊月粮食晒干了,磨房就忙了起来。整个河谷滚着闷雷似的声音,那是村里的人在轮流着磨刚晒干的玉麦、小麦、  相似文献   

8.
李超 《大理文化》2013,(7):90-95
我生长在洱海边的农村,曾在生产队参加过生产劳动,还曾担任过生产队的"会计",对那个时期的生活总怀有一种特别的情感。那是计划经济时代,那个时候生产队还是热热闹闹的,农民以生产队为单位劳作,每天记工分,工人靠工资收人购粮生活。除去在外面工作和有些手艺在外面跑江湖的,多数的人都一心一意守在村里贫瘠的土地上,守着他们心中那片高天  相似文献   

9.
漾濞三记     
麦田 《大理文化》2014,(1):68-70
正核桃园记去漾濞,必须去三个地方,一是云龙桥,一是石门关,一是光明核桃园。我去漾濞,先是去了光明,所以这里先写写核桃园。光明村,位于苍山西坡,行政区域划分属漾濞县苍山西镇。从山脚往上看,村子仿佛坐落在高高的山巅之上,云雾应该从她身边轻轻擦过。有位作家在他的文章里这样写到:"在这里,人们看苍山上的云,一如看自家屋顶上的炊烟。"恰好去光明村那天,天上也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整个山头似乎被笼罩在云雾里头。人在村里,连这样飘渺的东西,似乎也可以捉摸一样。那次去,往细里说是去赶趟饭局。而且时间又是下午了,这样匆匆从下关赶过去。在平坡下了大保高速,往盘山公路上绕行了一阵,车子进了一片  相似文献   

10.
烟事     
我最初认识的烟,是村里老人们抽的老草烟.   那时候,村里年纪大的叔伯、爷爷们都抽老草烟.烟是在自家小园子里精耕细作种出来的,秋天成熟采摘,一片一片晾在墙头或是用细绳扎成串挂在杆子上,在大太阳下晒干.……  相似文献   

11.
周云 《大理文化》2012,(8):42-45
随着年纪的增长,似乎记性也越发不好,刚刚还在想的事情一转身就忘了,而小时候家乡的一些景象却越来越清晰地在脑海里萦绕。偶尔,我会完全放纵自己的记忆,闭上眼睛寻找那阵阵混合着太阳香味的清风,寻找那承载我童年的山、水、磨坊……  相似文献   

12.
卷山     
李木 《大理文化》2022,(3):35-43
1 我们出现在了月亮坪."月亮坪",在一个垭口的木牌上,用木炭写就,字迹歪歪扭扭.我们还要往下,去往山谷里.富生家在那里.福东曾经来过富生家,他努力推开十多年前的记忆之门,记忆中有山,有牧羊的富生的母亲,有厚到膝盖的雪,还有因饥寒而颤抖的双腿.有时,记忆呈现出了容易消淡的一面.我们也意识到一些记忆不会轻易消淡,就像富生...  相似文献   

13.
当下     
有一种人,其实,也就是许多人中的一种人罢了. 这种人呢,出外闯荡了几年,或许已经发了财,或许什么财也没发,再就是找了乌七八糟的昧心钱,一旦回到家乡,会有一种衣锦还乡的得意,到处散钱,想让人刮目相看,说自己是如何如何有能耐,如何如何有钱,这虚荣心也就得到了满足.也许,首先是杳无音信,像池塘里冒出来的一个水泡,刚出水面就消失了.或者更像是一条鱼,突然跃出水面,然后,又噗哧一声掉回水里,潜到水底去了.说不定,后来,有了些许消息,不断传到村里.虽然零零星星的,可也算终于有了消息.再后来,突然,有一天,回到了久别的村里.  相似文献   

14.
记忆漫步     
水静静地向东流淌,上面浮动的雾气缓缓地向四处打散着,整个河岸像一只大船,朝着反方向游移。河边的垂柳,还有那一片老槐,荡在空气中的是甜甜的兰花香。是她教我辨出这种气味,伴随着,伴随着,我无法不想起她。  相似文献   

15.
江尾之忆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离那一次真正的江尾之行已经数年,时令也已经过了立夏.好在记忆中反复铺排展现的江尾,也恰是立夏前后时节.我因此痴痴然认定,江尾是属于夏天的,除此,她不会有别的季节.  相似文献   

16.
云水谣     
一 水是云龙的灵魂. 一踏进这座藏于群山深处的小城,水,便以不同的存在方式,如影随形.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澜沧江,从表村乡上松坪村入云龙境内,一路向南,流经表村和旧州的十九个村寨.伴着从高山之巅奔流向北的一江流水,一代代乡民逐水而居,生息繁衍,耕种劳作,生活安然.江边那座叫旧州的小镇,是我对云龙最初的记忆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尘埃的命     
一 老根不知道儿子顺红为什么杀人.顺红是个乖顺的孩子,胆子又小.一只小老鼠都能把他吓得哇哇大叫.当兵三年回来,顺红仍然羞怯,一副胆小怕事的样子,只是身子长高了一截,长大了一圈.怎么顺红说变就变了呢?怎么顺红就敢杀人了呢?顺红为什么要杀人?顺红究竟杀了什么人?老根想不清.他的脑海里只是奔跑着顺红模糊的身影.眼里总有大团大...  相似文献   

18.
在密林深处的一间小屋子里,躺着一个年轻人,他的脸上流露出绝望的神情。为了把英格兰占领者从苏格兰的国土上驱赶出去,这个年轻人已尽了最大的努力。他率领人马与英军进行过六次战斗,可是六次都失败了。现在,他几乎已万念俱灰。就在这一时刻,他瞧见头顶上有一只蜘蛛,正在试图随着蛛丝从一根椽子荡到另一根椽子上去。只见它连续荡了六次都没有成功。六次,这正是他战斗失败的次数!“倘若这只蜘蛛能够再试一次,”年轻人思忖着,“那么我也一定要再试一次。”就在他暗自发誓的时候,那只蜘蛛又荡了一  相似文献   

19.
走进新华村     
真正能够走进鹤庆新华村的,又有几人? 要到鹤庆新华白族村的人,总是按捺不住内心的迫切,早早幻想着去邂逅那一片水意漫漶的世界.新华的水,丰富而清澈,她从每家每户门前屋后流过.新华的房屋、墙基是石头的,长满葱郁的青苔,屋顶上盖着青瓦,细雨飘洒,泛起淡淡的青光.做饭的时候,走出厨房弯下腰就可在明亮的流水里洗菜.当春节来临的时候,妇人的眼睛就早早布满了忧虑的影子,那影子总是远涉他乡做手工艺的丈夫.  相似文献   

20.
<正>旁遮普是印度西北部著名的五河之地,是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这片土地曾养育了能征善战的锡克人,也曾目睹不同信仰的人们在此安居乐业。近代以来,旁遮普遭遇了巨大的创伤,印巴分治把旁遮普切分,一半在印度,一半在巴基斯坦。在那个令人震惊的历史时刻,人民的鲜血浸染了大地,这成为旁遮普甚至印度人永久的痛苦记忆。在诸多以印巴分治为题材的作品中,有一首女诗人的诗歌在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受到普遍欢迎,那就是阿姆瑞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