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1 毫秒
1.
曾艳 《华章》2011,(32)
人文思想和认识是中国传统译论的主要特点.现代翻译研究要继承传统译论的优势,也就是它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和资源.通过现代诠释将传统译论中有价值的思想和认识融入现代理论的构建中,创造出具有人文性和科学性相协调的现代译论.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传统译论的探讨由来已久,但多拘泥于方法论而很少对其进行总体上的把握和分析。因而科学界定中国传统译论、分析其形态缺憾并探索其现代转换的路径对建立中国翻译理论的学科体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为我国传统译论的产生、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使我国传统译论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美学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我国现代翻译学,体现民族文化特色,才能在全球性跨文化交流中同其他文化多元互补.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界定,从哲学—美学的视角概括出传统译论的基本特征。基于其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作者从两方面提出了传统译论的批评标准体系:一、根据文本类型和功能进行调整;二、多维度、综合性、描写与阐释相结合。最后提出无论对传统译论还是现代译论的批评,其主要功能不是提供"唯一正确"的方案,而是对译文做出科学的客观分析,使翻译理论的研究具有更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的化境说建立在中国传统译论基础之上,同时深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滋养。他对中国传统译论及其美学思想进行扬弃,创造性地提出了化境理论.将传统翻译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钱钟书对传统译论及其美学思想的承继与发展.对现代中国译论的走向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佛经译论期(184—1111)是我国传统译论的发生阶段,也是我国译论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基于前人认识之上的重识,有助于我们摸清我国译论起始阶段的状况,加深对我国译论渊源的认识,以便我们能更好地继承译论遗产。本文回顾了佛经译论史上两次大的论争,并认为正是这两次直译意译间的论争,推动了佛经译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92):10-11
传统译论将翻译活动置于文本层面,即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受此影响,译者的主体性丧失,创造性受到抑制。现代译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本文在交际理论指导下,从词汇层面对郑振铎《飞鸟集》进行分析,通过比对英汉词汇的意义差异,探究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介入。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解读和阐释钱氏的"化境"说旨在说明我国传统译学理论与中国文论特别是中国美学的渊源关系,同时指出这种以传统文论生发出的译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要构建现代系统译学理论,笔者认为,需要改造我国译学文论传统,走借用当代西方先进译学理念和方法论辅之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从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到建国以后的现代翻译,我国翻译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西方翻译理论涌入中国。本文回顾了我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历史,指出对我国传统译论应当继承和更新;对于西方译论,要借鉴吸收,但不能完全照抄照搬,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曾俊敏 《考试周刊》2010,(32):36-38
"化境说"是钱钟书先生提出的著名翻译思想,但一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译界常将其归入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忽略了该理论中具有的非传统性特质。实际上钱氏的化境说内涵十分丰富,其异于中国传统译论而与西方现代乃至后现代翻译思潮会通之处所在多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不仅可厘清钱氏译论的真实内涵,重现其显著的非传统性特质,且能为未来中西译论的会通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1.
多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不断涌入我国,广泛地为我国译学界译介、移植和引用。广大国内翻译研究者借鉴国外翻译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提出或创建自己的翻译主张,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展关系到中国翻译学建设的根本问题。其核心就是中国的传统译论如何与西学翻译理论在融合中不断创新以贡献于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旨在翻译过程中强调女性地位,呈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政治意识和文化意识,不仅突破了传统翻译实践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且也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观。本文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内涵与功能价值进行研究,以期能为我国翻译研究带来一定的理论补充,同时也希望借此促进我国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In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 the author and the translator,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translated text are in the binary oppositions. Both author-centeredness and text-centeredness are in authoritative positions. Moreover, there are some incorrect viewpoints about the translator’s position in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his case,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translator’s position in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 comprehensively.  相似文献   

14.
发端于符号学、又被文艺批评领域广为关注的“互文性”理论这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它提醒从事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学者去探究翻译与“互文性”的关系。这无疑会给翻译研究增加一个新的维度。“互文性”理论将翻译视为文本间的互换,从而彻底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原作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并赋予译者三重身份,即:读者—阐释者—作者。文章详细论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从不同层次把握住自己的身份来实现文本的互换。  相似文献   

15.
一些有关翻译标准的基本问题,经过长期研究发展似乎已在理论上取得了相当共识。然而每当我们把目光转向着重于实践的口译就会发现,一些看似解决了的理论问题在实际的口译过程中却并非如此。传统翻译理论本质上着重笔译研究,虽说对口译同样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终归不能一言代之,时而总会露出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文章根据口译规律特点,从口译实践认知出发,提出了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6.
邹维佳 《海外英语》2012,(2):179-180
文质论起源于中国的古典文论,作为中国最早的翻译理论贯穿于整个佛经翻译的过程。文质论涉及到了语言、风格、形式、内容等的翻译法。重识文质论的整个演变过程,对于解决当今直译意译之争,发扬中国传统译论和建设中国自己的翻译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红楼梦》及其两英译本及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中搜集了相关语料并进行分析。该研究从顺应论的角度对比了《红楼梦》杨译和霍译两个英文版本的中医原理翻译方法,并对中医原理的翻译做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只有在源语和译入语之间找到一个动态平衡点,才能实现中医文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8.
林纾译本《黑奴吁天录》人物改写痕迹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奴吁天录》是林纾翻译的第二本小说。因为林纾不晓外语,也从未到过国外,所以他非常依赖于其口译合作者。作为《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第一个中文译本,译作中充满了改写的痕迹。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被认为是。不忠实”的译作却在当时中国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这是传统翻译理论无法解释的。本文将以翻译研究派的理论为基础,从文化的视角对林译小说《黑奴吁天录》进行个案分析,说明了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因素对翻译活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文化批评视角,阐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渊源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作者认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颠覆了传统翻译研究中译作与原作的二元对立关系,并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过程,更是一项政治行为,目的是反抗原文的男性中心和女性歧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