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卡夫卡尴尬的文化出身和民族身份使他产生了极大的负罪感,负罪感又是形成其双重人格的深层原因.卡夫卡的“负罪感”不等于“原罪”,而是他的新发掘,是他特有的生存体验的文化符码.《诉讼》主要通过主人公约瑟夫·K的双重身份和双重人格展现了小说“负罪感”的主题,具体表现为主人公的人格分裂和人格异化,艺术上则浓缩为“法的门前”的悖谬寓言,而主人公的“异化”是人类普遍境遇的哲学升华和诗性观照.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的作品几乎都带有精神自传性质。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的折射,与他本人有着相似的人格属性与情感历程。而缠绕他一生的父亲情结,对父亲的恐惧感和负罪感,以及由此引发的反抗与惩罚,则在他的作品《判决》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3.
出于时代危机和个人身份认同等原因,卡夫卡在家庭、爱情婚姻、事业等方面出现了诸多危机,产生了深切的孤独感、陌生感、恐惧感和负罪感。当作者站在终极立场上关怀人类时,更是加深了这种种感受,而这一切都决定了卡夫卡在艺术领域的"荒诞"表现。在"重新审视人类"的过程中,卡夫卡形成了极具自家风格的荒诞艺术体系。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的生存是为了创作,他的创作就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与创作是一个整体,他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由于卡夫卡的心态代表了当代人的生存境遇,所以他受到人们的推崇。卡夫卡在当代中国具有广泛的读者和深远的影响,不少中国作家常常将卡夫卡认作"知音"。先锋作家由"先锋"写作向平实"叙事"的转向,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5.
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卡夫卡的作品鲜明地反映了20世纪西方文化"空间转向"的特点,具有极强的空间意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失踪的人》就彰显出卡夫卡式的空间意识:在结构上,作品打破了"成长小说"以时间为线的结构,而采用桔瓣式的空间形式,表现主人公命运的迷惘之感;小说在空间设置上,卡夫卡则分别从地域空间、生活空间以及虚幻空间三个部分通过似实非实的空间状态表现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以及面对这个世界时的孤独、迷惘和彷徨.  相似文献   

6.
《旧约》中的"约伯记",是将人的精神如何在尘世中通过挣扎而求得新生,作了一个最为令人难忘的描绘。诗篇中的那位主人公约伯,他对于神旨的领悟,他的至死不渝的追求,不可遏制的冲动,则与艺术家十分相似。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不仅身上流着希伯来人的血液,他的灵魂中也奔涌着《圣经.约伯记》中的思想感情。以《饥饿艺术家》为例,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明显地晃动着约伯的影子。饥饿艺术家所追求的永恒不灭的艺术,是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高峰"。在这里,主人公正像约伯遭受大灾大难仍忠于上帝一样,他始终不渝地忠实于自己的艺术。为达到那不可企及的艺术境地,竟让自己无期限地饿下去,显示出他对艺术永不舍弃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饥饿艺术家就是卡夫卡为艺术而受难的自画像。  相似文献   

7.
李超 《文教资料》2011,(36):91-93
对成长的思考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通过主人公卡夫卡独特而坎坷的成长历程,思考人类自由灵魂的成长之路。本论文以成长小说理论为切入点,对《海边的卡夫卡》的主题进行分析,论证其是一部成长小说.并分析了主人公卡夫卡不同寻常的灵魂成长之路.最终阐明村上春树对成长的独特理解和小说中成长所具有的多重意蕴。  相似文献   

8.
<判决>把卡夫卡郁积在心灵深处的"父亲情结"表现得淋漓尽致.虚拟的"朋友"的存在有独特的功能:结构性、参照性和工具性;客观上则揭示主人公"父亲情结"的基本特征--惧父.<判决>这部"儿子心理学"体现了卡夫卡一生"父亲情结"内在的复杂性,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的文化心理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犹太作家,卡夫卡在他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城堡>中表现出了复杂而微妙的犹太情结.这种情结集中表现为主人公K身上所包含的三重苦难:主人公 K 的遭遇既是作家个人苦难的投影,也是几千年来犹太民族境遇的高度概括.更是现代人生存因境的寓言.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的生存是为了创作,他的创作就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与创作是一个整体,他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他的孤独、漂泊、恐惧、焦虑在作品中得到了真实的反映。由于卡夫卡的心态代表了当代西方人的生存境遇,所以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作家中,把悖谬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作家首推卡夫卡,他的诸多作品大都充满了悖谬色彩。《变形记》中主人公的变形把悖谬艺术推向了极致,变形是悖谬的艺术写照,而异化的主题则是悖谬的哲学意蕴。小说通过主人公变形前后的所思所想以及和家人的先后关系,淋漓尽致地为我们揭露了资本主义温情脉脉面纱下的人情冷暖和金钱利益。  相似文献   

12.
《他人的书信》的主人公与俄罗斯传统文学上的小人物、卡夫卡小说的主人公存在较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体现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作家与作品中人物关系的变化。《他人的书信》中主人公是一个在后现代写作背景下的作家笔下的形象,作者对他有着疏离感,而疏离感正是后现代小说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的神话小说《普罗米修斯》深受古希腊神话"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影响,其笔下的伟大天神成了被遗忘、被怀疑、被厌倦、被排斥的对象。而卡夫卡另外一部小说《变形记》与小说《普罗米修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人公格里高尔实质是卡夫卡笔下普罗米修斯神话故事人物的变体。虽然格里高尔长着甲壳虫的丑陋肉体,却有天神普罗米修斯的高贵灵魂。化身甲虫的普罗米修斯苦苦挣扎以期得到周围人的同情与理解的惨剧揭示了卡夫卡生活时期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对普通下层小人物人性的戕害与扼杀。  相似文献   

14.
论卡夫卡创作中的后现代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夫卡生活在一个现代主义风行的时代,但他对现代主义颇有隔膜,他的创作的独特性、难解性迎合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基本特征。卡夫卡虽然没有将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当做自己的创作原则,但他作品所表现的不确定特征却是非常明显的;正像"延异"是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一样,"延缓"则是卡夫卡创作的基本特征;卡夫卡也像后现代主义者那样,在强调语言存在论意义的同时,意识到了语言的危机,并为此而深感焦虑。  相似文献   

15.
卡夫卡的《变形记》一向被评论为"控诉资本主义制度对现代人"异化"的扛鼎之作。但只要读过文本的人都不难看出,卡夫卡在写作《变形记》的时候所经受的精神磨难是异乎寻常的。他以生命的代价来进行创作,而创作又是他唯一的方式,是他全部的生命。他以一只"虫"的特殊视角冷眼审视"人"孤独的根源,从而揭露人类的生存状况和生存困境,使自己担  相似文献   

16.
作为心理描写大师享誉世界文坛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小说《罪与罚》中深刻剖析了主人公在犯罪前后的心理挣扎过程,其精巧度和深刻度让读者震撼。本文试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论对《罪与罚》中男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行分析,指出他在不同心理阶段所体现的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揭示他在这人格三结构之间的挣扎矛盾,表现出他的双重人格。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卡夫卡无论是人格还是文本,差异都是很大的:鲁迅是执著的、顽强的战士,卡夫卡是厌世的、懦弱的小职员;鲁迅的创作立足于现实,是对本民族生存现实、民族文化的揭露和批判,卡夫卡的作品则“表现孤独、恐惧和绝望等现代人的普遍生存状态”,以其荒诞不经对人类的困境进行了形而上的拷问和追寻。他们之间最大的差异则是在文本所表现的哲学思想上,文章将从四个方面来讨论这一问题:对现代主义先驱的不同取向;对民族生存与个体存在的不同关注;对负罪感与原罪观的不同表现;对反抗与逃避的不同选择。  相似文献   

18.
片面地强调<变形记>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似乎淡化了卡夫卡所处的时代及文化背景,显得过于强调其现代性而忽略传统文化的影响.卡夫卡是从传统中来的,其作品在表现"异化"方面与后来的以及当时的一些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国家的作家、作品尚有一段距离.从20世纪初奥匈帝国的文化环境和卡夫卡的精神特质出发,探讨专制文化在造成<变形记>人物"异化"方面的突出意义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在卡夫卡的文学世界里,"真实"被虚构消解,而"虚构"又向真实越界,完全超出经验所能把握的范围。必须像本雅明那样,揭示出卡夫卡寓言模式的基本形态,方能准确解读卡夫卡的神秘性。卡夫卡的寓言式小说在人物、故事、叙述、描写以及题材选择上,既保持与寓言故事的血脉联系,又作出大胆而独到的创新。他以动物题材为主要的艺术旨趣,精心谋划,谨慎推进,专力叙写,形成独特的寓言叙事模式。在表现人类生存姿态和人的生存体验这样的深刻命题的时候,卡夫卡寓言式的小说美学展现出巨大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20.
本通过分析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的家庭关系、主人公的自我价值和父亲的形象,揭示小说所包含的内蕴:亲情沦丧。自我价值丧失,父权的强大。它是卡夫卡虚幻的现代神话,表达了他对现代西方社会生活真实处境的真切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