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产业集群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培育和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是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河北省委六届八次全会提出“加快产业的发展和聚集,带动农村人口战略转移,同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相似文献   

2.
优化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集群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培育和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是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河北省委六届八次全会提出“加快产业的发展和聚集,带动农村人口战略转移,同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一)城镇化水平是衡量我国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区域格局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北省城镇化和城镇建设有了长足进步,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2.65%提高到2003年的33.51%,城镇人口从1995年的1637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2049万人,城镇数量进一步增加,独…  相似文献   

3.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也是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农村小康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深刻领会十六大报告中阐述的这一重要论断,尽快把壮大县域经济的任务落实好,使更多县域的经济尽快发展起来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点。县域经济实际上是以行政区来划分的经济区类型,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县域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经济强县,但从总体上来看,其现代化过程相对缓慢,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来研究县域小康建设中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县域经济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原因,分别从农村劳动力隐性失业问题、农业劳动力非农化与农村城镇化进程之间滞后的问题入手,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外部因素和自身因素,分析了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期为制定合理性转移的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很多天然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我国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扎实推进城镇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需尊重客观规律,把握机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县域经济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切实体现重要地位,因此,提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显得意义尤为重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推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中国整体上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段和城镇化基本实现的阶段,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实施、新一轮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演变,以及城乡统筹改革的深化,总体上进入城镇化发展后期和工业化后期的中国,正面临又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期.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中国县域地区必将成为未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战场,而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产业新城则将成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7.
转型背景下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作为我国县域经济单位最多的省份,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百强县数目跃居全国首位。但在县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县域经济规模相对较小,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县域间空间结构统筹不足,百强县多分布于沿海,内陆的县域经济发展稍显滞后,经济发展的均衡性有待进一步调节。基于对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分析,结合新时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及城乡统筹所提出的新约束力,给与一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仲平 《软科学》2006,20(4):78-81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县域经济发展应当走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发展之路。通过集中力量培育增长核,不断增强其经济实力,培育和完善城镇功能,形成聚集效应,成为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平台,以推动县域经济通过不平衡的发展,实现县域经济的整体进步。培育经济增长点既体现了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也是逐步改变我国城乡多元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电商下乡对县域经济增长的政策效应,应用DID方法研究自2017年山东省实施电商下乡政策以来,对各县域经济带来的影响,通过实证得出结论:电商下乡政策对县域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具有地区异质性,对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鲁南地区的县域经济增长表现出更显著的促进作用。结合电商下乡政策的具体实施方向,从建设乡镇商贸中心、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提升农产品电商化能力与丰富农村消费市场等方面探讨了县域商业体系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0.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面临诸多挑战。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既要借助于国家区域发展的宏观决策,又要充分利用区域内部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内源性经济、民营经济,工业强县与城镇化相结合,培育县域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1.
董春  梁银鹤 《科研管理》2016,37(6):28-36
本文运用双固定效应SDM模型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分解方法,在构建关于集聚效应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础上,着重对市场潜能、城镇化与集聚效应的关系和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市场潜能对地区集聚经济的影响显著为正,并且邻近区域存在竞争的特点。通过城镇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分解可以看出,三种城镇化因素对集聚效应的发展有正向影响,但是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其中,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只通过直接效应对本地区集聚效应产生正向作用,而土地城镇化通过三种效应对本地区和周围地区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最后,在实证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杨学丽  弓萍 《科教文汇》2014,(32):220-221
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结合生态文明相关理论,阐述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关联和动力机制,结合大庆生态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现状,探索两者协调发展路径,以期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国内外农村建设实践的考察,结合现实的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发展存在问题的实证分析,在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内深入探讨了城市化、农地产权制度与"三农"问题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农地市场化改革,是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序、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长久以来,学术界对于产业生产率的增长是源于区域化经济还是城市化经济存在分歧。以产业集聚现象较为显著的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为研究对象,首先计算了航空航天制造业的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区域化经济指数和城市化经济指数,然后利用面板数据回归的方法分别研究了两种集聚经济对航空航天制造业生产率整体以及分区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区域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在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中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其中区域化经济对航空航天制造业生产率的增长起促进作用,而城市化经济对其起负作用,并且各区域不同的集聚经济呈现相异的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聚集经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昕 《软科学》2006,20(4):33-36
以我国34个中心城市为样本,实证分析了聚集经济对29类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影响,并认为城市聚集经济的差异确实是导致城市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差异的重要因素,而且聚集经济中地方化经济远大于城市化经济的影响,聚集经济存在行业间差异。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集聚经济类型的资源配置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永平  王培安 《资源科学》2012,34(3):510-519
集聚经济现象作为经济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始终以来备受关注,但是从资源配置角度的研究却非常有限。研究结合集聚经济的时空属性,采用Clusterseer、Geoda和Sam计量分析软件,对浙江省2001年至2010年70个市(县)的集聚经济水平进行了多尺度的扫描统计量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并从城市化集聚经济和地方化集聚经济类型入手,分别比较了区域资源要素流的聚集规模和聚集范围。进而得出如下结论:①集聚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显著的效用;②不同的资源要素集聚的强度和范围各不相同;③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城市化经济的资源配置效应显著高于地方化经济;④城市化和地方化集聚经济交互作用形成的集聚经济类型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调控集聚经济的重大意义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陈成  李标 《软科学》2012,26(11):113-115,129
基于城乡统筹相关理论,探讨城乡统筹与两化互动的关系及其在四川的实践路径。结果发现,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城乡统筹是两化互动的目标,两化互动是统筹城乡的根本路径;新型工业化是城乡统筹的核心,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的依托,协调联动是城乡统筹的关键。最后,针对四川城乡统筹在两化互动的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探寻四川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6条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建设用地评价指数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通过对城市化内涵的分析和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利用问题的研究,发现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并不会对耕地带来威胁,而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保护耕地的有效途径.因为世界经验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越高.我国当前土地资源利用的问题在于,农村人口非农化的过程中,城镇规模扩大,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并没有减少,部分地区反而呈现出快速增加趋势,而且"两栖"占地、空心村现象严重.同时,我国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总量规模很大,是城镇用地的建设用地规模的6倍以上,如果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积极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减少两栖占地现象,农村居民点整理必然为城镇扩展提供动力.当然,有农村居民点作为城镇扩展后备土地来源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盲目地扩展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了,由于农村居民点整理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是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目前最为关键的解决途径是提高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建筑容积率.而发展农地规模化经营,有利于此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文章尝试定义了土地利用城市化指数:LUUI=(城镇用地 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并验证其可行性,旨在倡导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减弱城镇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以产业集群促进农村城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对农村城镇化建设作用巨大.因此,要提高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必须要清楚产业集群对农村城镇化的作用机制.文章以产业集群理论和城镇化理论为切入点,先从理论上揭示了二者的联系,并运用实证进一步分析了产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的相互关系,最后根据分析结论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城乡分离和社会分化,已成为影响未来全局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的核心问题。城市与乡村作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其地理空间、经济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协同发展与否,是整合行政区划、产业布局和社会结构要素禀赋以及制定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框架路线图的关键。本文以探索城市间、城乡间多维尺度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宏观演化机制及微观要素特征为着眼点,全面考虑和谐城市"发展度、协调度和持续度"的整体协同与"社会、经济、科技、资源和环境"的时空耦合。该研究对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进行战略审视,系统剖析城乡一体化的区域格局、理论模式和战略体系,并以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和谐城市为战略支点,结合区位优势的代表性、发展前景的带动性和示范价值的全局性,初步建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和谐城市"的规范标识,为中国特色城乡一体化的和谐城市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