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报刊上的“随笔”逐渐多起来了。人民日报开辟了《市场随笔》专栏后,登了不少好文章,这些文章写得生动、泼辣,引人爱看。如题为《字号老也要店风好》这篇(见2月26日第三版。以下简称“字号”篇),就写得较好。也有个别篇章,如题为《请看看左邻右舍》这篇(见2月13日第三版。以下简称“请看”篇),写得就不够好。“字号”篇说的是北京天源酱园的事情。作者有一天走进这家店门,看见有两位售货员  相似文献   

2.
谈层次     
写文章、报道,都离不开层次、段落的安排。安排得好,文章、报道就顺当,脉络就清晰;安排得不好,就会东一鎯头、西一棒子,言而无序,杂乱无章。有一篇写巨轮下水的文章,初送编辑部时有点前言不搭后语,它的几个层次是这样安排的:一、写  相似文献   

3.
报纸有个尽人皆知的传统,那就是评论文章不署名.被称为报纸的灵魂--评论,其作者都是什么人呢?读者往往称赞某篇评论写得好,但却不知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因此习惯上都称这些作者是无名英雄.  相似文献   

4.
研究新闻采访的书籍较多,而讨论评论采访的文章却很少。写评论需要采访吗?怎样进行评论采访?本文作者根据多年从事评论工作的实践,讲了“三得”,很有新意。感谢作者向本刊提供这篇有真切感受和独到见解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5.
新闻要写好导语,把最新最重要的内容放在前面,这已是众所周知的规律。但对于写好新闻的结尾,往往被我们一些年轻记者、编辑忽视。岂不知,一篇新闻光有好导语,而没有一个精彩的结尾,犹如倒嚼甘蔗,越嚼越乏味,难免令人遗憾。我国历代文章大家既重视文章的开头,也重视文章的结尾,这方面宋代散文名家范仲淹算得上是一个典范。他写的《岳阳楼记》用我们新闻界的眼光看,把它当作一篇“岳阳楼落成”的新闻报道未尝不可。文章在交待时间、地点、事由和背景材料时,写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末尾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是掷地有声,是一绝好结尾,好就好在作者把全篇的思想意境用精练、富含哲理的语言加以高度概括,深化了文章主题,成了朗朗上口的千古名句。我们学习借鉴历代的名篇佳作,注意多观察、多思  相似文献   

6.
一个好题目,着实给文章增色不少。可是,笔者近日翻某报时,一些文章的标题往往套用一种模式,使人总感缺少韵味。如:某报一版曾登出了题为“当列车起火的时候”的一篇特写,文章从题目到内容写得入情入理,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不料一些作者随后频频仿效,紧接着就出现了“当洪水袭来的时候”、“当山洪暴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写好了一个导语相当于写好了一篇消息。”这话很有道理。一篇消息能否紧紧抓住读者,导语至关重要。同样一条消息,导语写得新颖别致,精彩动人,就能紧扣住读者的心弦,牢牢地吸引住读者的目光。反之,导语写得刻板老套、平淡乏味,读者看一眼便兴致全无。  相似文献   

8.
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写短稿难;写短而好的稿子更难;写得又快又短又好,那就难上加难了。笔者常常为此而苦恼,总想写短而精的文章,但总是写得又长又平淡。特别是刚当企业报记者那阵子,一篇消息动辄洋洋千言,经编辑改来改去,才勉强见诸报端。一度时期,我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要想写好文章,就得读书,唐代大诗人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书读得越多,文章也就写得越好。试想,如果一个人知识贫乏,又不愿意读书求知识,他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我在这方面有所体会。十年前,看到一位朋友写文章不费吹灰之力,而我一篇篇稿子投出去,几乎都“泥牛入海”,是何原因?知识贫乏也。我决心读书。十多年来,我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书,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哲学的,历史的,还有散文集、杂文集、写作知识等。愈是读  相似文献   

10.
报纸没有批评报道就难以抑恶扬善,就会失去战斗力。但是,要写好一篇好的批评报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人认为,要写好一篇好的批评报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批评报道一定要完全真实,不能满足“基本准确”。否则,受批评单位就不服气,甚至惹事生非。所以,批评报道在发表前,报社和作者要把稿件送被批评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和批评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决不能马虎了事。二、作者要有明确的批评目的。批评一定要出于公心,决不能为泄私愤而写稿。指导思想不明确,肯定写不出好的批评稿件。  相似文献   

11.
每一个通讯员都希望自己投出去的稿件能见报。当自己的稿件被报刊或电台采用时,回过头来把自己的原稿与采用稿仔细对照比较一番,这对今后写稿是大有益处的。以往,我阅读别人的文章总觉得人家写得好。后来才明白,那些好文章大多是经过编辑精心加工的成果。以后,当我的稿件见报后,就注意对照琢磨编辑是怎样修改的。有一次,我写了一篇题为《我这样学习写稿》的文章,全文700多字,寄给《新疆新闻界》。编辑删繁就简,仅用150多字就把意思表达明白了,使文章思路清晰,主旨鲜明突出。去年12月,我写了一篇题为《上  相似文献   

12.
文章千古事。但凡写文章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这篇文章写好了,再写另一篇文章却未必就写得好;即使是一篇好文章,也不能完美无缺。而对一篇文章的看法,也往往因读者各异而显得千差万别,或褒或贬,众说纷纭。然而,人们通过实践知道,倘要为文,终究有章可循,而对一篇文章的评价,也自有其客观依  相似文献   

13.
经常有朋友问我,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提问看似简单,其实不好回答.因为一篇好文章须具备多方面特点,本文仅就文章的精练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业余作者即使功底好,技巧高,但不亲自下去调查研究,深入采访,是写不出好的文章来的。要想写出好文章,反映真实情况,关键是要坚持调查研究,做细致工作。联想去年五月,我听有的干部反映文件多,会议多这一问题,就急于写了一篇稿子发出去。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登报,我心里就琢磨着,并且拿出底稿仔细推敲,再与报上的好文章对照,才发觉自己写的文章,就象秋天的老丝瓜条——干巴巴的。原因是缺乏调查研究,没有抓住实质。于是我与部分领导座谈,又到有关部门调查了解确切数据,由于调查研究仔细,六月初我改写了一篇《不要让干部》泡《在文件堆里》的文章,六月十七日就被《经济日报》二版采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要想写好文章,就得读书。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书读得越多,文章也写得越好。试想,如果一个人知识贫乏,又不愿读书求知识,他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我在这方面深有体会。入伍后,看到新闻干事写文章不费吹灰之力,而我一篇篇稿子投出去,几乎都“泥牛入海”,是何原因?知识贫乏世。我决心读书。几年来,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书,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历史的,还有散文集、杂文集、写作知识书籍等。愈是读书,愈感到自己的不足,愈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我边读书边积累资料,案头的资料越…  相似文献   

16.
1980年,编辑部收到一篇来稿,题目是《英雄幕后》。文章写的是一位农学院园艺系的女大学生,在农村扎根苦斗了二十多年,曾经得到党和人民给予的信任和荣誉,可是如今她却陷入了困境。文章题目很醒目,但“幕后”究竟有些什么,作者吞吞吐吐,什么也没有说明白。从文章本身来看,可以说“言之无物”,作者似乎还有点故弄玄虚;但文中写的这个人我熟悉,她是一个实干家。1962年《人民日报》曾有过报道,1976年《文汇报》、《河南日报》相继报道她《坚持农村二十年》。来稿虽然写得空洞、飘忽,但这个人物却牵动了我的心。于是我们给作者(一个区干部)写了一封信,提出了要求,希望他能将文章写得扎实些,如有  相似文献   

17.
把文章编写得短些,再短些,这是大家都同意的。可是要做起来,却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什么原因妨碍着我们煞住长风呢?除了对文章短小的政治意义认识不足、群众观点不强以外,在我们编辑的思想上,确实存在着一些“框子”。例如,我们选择稿件时,爱用长文章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一篇短文章。不可否认,长文章往往说理深刻,写得周到些;但短文章也未必不能写得深刻,写得更好些。一篇小文章,思想比较新颖,文理清楚,能讲透一个问题,就是好文  相似文献   

18.
胡适在论及文学翻译时曾经说过:“译者要向原作者负责。作者写的是一篇好散文,译出来也必须是一篇好散文;作者写的是一首好诗,译出来也一定(要)是首好诗。所谓好,就是读者读完以后要愉快。”(转引自刘重德《浑金璞玉集》许渊冲序)胡适在这里为文学翻译提出了一个标准:译得好才是对原作者负责。但怎么叫译得好呢?读者读完之后愉快才叫好。乍一看,胡适这段话也跟他的为人一样随和,宽容。一个“好”字作为对原  相似文献   

19.
这篇短小的书评,写得生动、简炼,别具一格。为了启发思路,本刊特予转载。写书评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评书的思想内容,也可以评书的艺术技巧,可以评其构思运笔,也可以评其文字的驾驭能力,可以全面评述,也可以评论其中的一章一节。我们出了一些好书,作者编者付出了不少心血,但是很少有好的评介文章。我们的编辑同志要编好书,也要注意组织不同形式的评论文章及时向大家推荐,帮助读者欣赏。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篇写得较好的体会文章,既有实践经验的介绍,又有理论方面的概括。作者认为,写好农经报道,关键是寻找并挖掘“兴奋点”———能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进而兴奋的新闻事实、与读者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农经报道写作的“通病”往往是把新闻淹没在对工作的叙述中。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作者提出了“拽出来”、“拎起来”、“抽出来”、“分开来”四种方法。这些经验之谈,对改进其它行业的报道,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