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等”     
据说有一种岛,嘴长,腿长,色灰白——属鹭鹭一类——常栖沼泽,捕食鱼蝦。这种岛捕食鱼蝦的方法颇为特别,他不是主动地四处飞来飞去地寻找鱼蝦,而是老呆在一个地方等机会,如果有鱼蝦从它面前游过,它就用长嘴去拑住他们。因为这种岛总是老呆在一个地方等待鱼蝦,老百姓就叫它“老等”,也算是赠给它的一个名符其实的浑号。  相似文献   

2.
我是个老记者,我确实很喜爱新闻工作。解放后,每次填表的时候,一般象我这种情况,填“本人成份”时都填“职员”,我觉得这个词儿太抽象,我向来都填“记者”。我想,倘若死后在阴曹地府要我填表申请下一辈子干什么的话,我还要填“记者”。新闻工作不但能使我们接触广阔的天地,它本身也是个广阔的天地。只要一个人有一点点擅长之处,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充分发挥。我有过一个同学,不用功,光好玩,是个球迷。他却把体育版编得十分活泼出色。报道一场足球赛,也得是个行家才成。旧社会管新闻记者叫“无冕皇帝”,那  相似文献   

3.
有一件事,过后多年想起来都让我感到内疚。那是1986年,我在阿克苏驻站,就住在记者站的小院里。有一天,记者站来7位老人。他叫什么名字,长的什么模样,事隔这么多年我已经完全记不得了。只知道他找我这个“新疆日报记者”,是希望借助党报的力量讨还公道的。从老人的叙述中,我知道他数天前为一桩纠纷,受到当地执法部门某些人十分粗暴的对待。当时我脑子里的念头是:“这种事管不了”,“写了报纸也未必能登”,结果几句话就将老人给打发走了。事实上,就算当时自己当记者的资历尚浅,调查一些复杂问题的功力也欠缺,但至少可以请老人…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愈来愈多的告记者现象,在新闻界引起震动、困惑、忧虑。总编和记者面对这种打官司的新情况,感到难以招架。有的报纸总编叹息:一个月里报社就收到4张法院传票,我现在得把三分之一的精力用在打官司上。有的记者也感到:写一篇批评稿,比写十篇其他稿件费事得多,给领导和自己都添了麻烦,还是少写或不写为好。这些思想反映了新闻界在告记者“热”这种现象面前的一种复杂心态,说穿了也是一种畏难情绪。这种情绪在新闻界正在无形地产生着一种消极作用,抑制了舆论监督作用的正常发挥。我认为,产生这种畏难情绪根本在于我们只从消极的一面去认识告记者“热”这一现象,而没有透过这一现象捕捉它的本质所在。首先,我们应正视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这样才能用清醒的头脑去观察,分析、认识告记者“热”现象,这时我们就会发现舆论  相似文献   

5.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勤奋的书,也是一本思考的书,智慧的书。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业务的书,也是一本学术的书,做人的书。新闻界的朋友们出版过许多书籍,而像《记者心语》这样的书,还不多见。它不是一般的作品集,不是记者采写的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也不是一般的新闻学著作,而是作者在实践中“理性化感悟”的集锦。作为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老记者,我阅读这本书,有一种亲切之感,好像是同行、朋友之间在谈心。作者的许多心得,引起了我的同感,给了我不少启迪。近几年来,我反复强调重视“观念”问题。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个原因,就…  相似文献   

6.
本书作者(《解放日报》编委、文艺部主任吴芝麟——编者)也算一位老记者了。我和他相熟已久。他希望我能为本书写篇序,但也未要求细评书稿,“随便说点自己想说的话头就成”。我感谢他给我这种自由。确实,序无定格,如果书的内容是系统而深致的,序言自然以评介、阐释为好,如果书稿是一种涉足宽散的自由文体,那么序言也不妨自我放松一下,找个话题参加闲谈,凑个热闹。本书的书名《记者眼中的世界》就是一个挺好的话题。它使我想起记者文学在现代文化结构中的特殊职能。我听说的“记者文学”并不是一种特别的体裁样式,而是指一  相似文献   

7.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8.
说起我与记者打交道的故事, 那真是很多很多的,十七年来,从中央新闻单位到地方新闻单位,从电视台、电台到报社,我结交了很多记者朋友。应该这么说,我一直是他们追踪报道的对象,有时甚至被“追”得很辛苦,但是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记者精神”,使我常常思考:作为一名党和国家给予荣誉的劳模,该更多地回报什么给社会。 十几年了,记者们见到我都习惯叫我“徐虎师傅”,感觉很亲切。记得当初接受记者采访时,我很紧张,是单位里的领导、师傅给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时间长了,我和一些经常来采访的记者交上了朋友,自然也就不…  相似文献   

9.
剩女传奇     
南北朝的剩女叫老女。北朝民歌里的牧羊女唱道:“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踏地呼天。”20岁还没嫁,跺着脚喊:“苍天啊,大地啊,给我一个男人吧!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当了新闻记者,谁不想成为名记者呢?大概多数是想的。名记者这顶帽子不标志职务,也不是一种职称,它没有授予单位,经常是谁说了都不算数。它是社会公众出于敬佩而给予的一种荣誉。1983年,我在西北几个县的机关里调查了一下,在广大读者眼里,“名记者”是一个褒义词,是既有很高知名度,又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记者。我所调查的对象认为,那些是非不分,胡说八道的记者,有时也会名噪一时,但等风头一过就烟消云散。他们说,这种记者不能算是大家称  相似文献   

11.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两个年轻的新闻系实习生,兴味十足地去采访一位大红大紫的歌星,谁知一到场,傲气十足的歌星对他们两位“准记者”的来访,不以为然,嗤之以鼻。在这种十分尴尬的境遇下,其中一位却没有泄气,从容地站起来为那位歌星点唱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不要用这种眼光看我),于是事情发生了戏剧性地变化,歌星对他们笑了……故事中那位点歌的小伙子,现在已是我的采访课教员。他是在给我们讲“怎样和采访对象打交道”时,给我们讲这件他亲身经历的往事的。他说:“做记者,首先要做人,做人就要不卑不亢。”他叫傅义红。人如其…  相似文献   

12.
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听到延安时期的一位老广播谈新闻采访工作时,感叹地说过一句话:“江湖跑老了,胆子跑小了”.我当时听到这句话,并不解其深意.但这句话在我脑海里的印象很深,我经常“玩味”这句话.现在,自己也干了30多年的记者工作,也可谓“江湖跑老了”,对”胆子跑小了”,也慢慢“悟”出了一点味道.记者工作,不像其他行业,一个行业干一辈子,总会积累许多丰富的经验.例如,一位高明的外科医生可以从病人身上的脓疤腐肉的气味,嗅出病人的毛病所在;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汽车司机,可以从发动机的声音,听出汽车的毛病所在.…  相似文献   

13.
《“老报童”罗伊去世了》是一篇典型的西方人物讣闻报道。记者用简洁生动的文笔勾勒出一个生前生活艰辛、倔强认真的老报童形象。读完这篇文章,“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类”老报童罗伊的形象深深的刻在我们的脑海里。这种写法打破了我们对讣闻报道的传统认识.为我们写讣闻报道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写作方面。《“老报童”罗伊去世了》有以下四点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广东江门日报社,同事们称呼吴耸时喜欢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一个“老”字,这可能是因为他是老共产党员、老记者的原故,叫他一声“老吴耸”表达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最近,发生在吴耸身上的一系列事情,使人们对他的敬意又加深了一层。  相似文献   

15.
刘琪  连华 《出版参考》2004,(11):5-6
一谈到中苏边境武装冲突,很多人都知道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其实同时在黑龙江上还有个吴八老岛,也是中苏激烈冲突的一个热点,只是没有发展到大规模的军事冲突的程度罢了。我插队的察哈彦离吴八老岛只有百里多地,因此刚到那里,老知青和老乡们便给我们讲了一些围绕着这个岛中苏冲突的故事。当时有首叫“手握一杆钢枪”的歌曲最初就是从这里唱出的,后来被编进一本叫《革命歌曲》的书时,则把“我守卫在吴八老岛上”改成“我守卫在祖国的边防线上”。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我在光明日报头版上接连发表了几篇短评,如《名片上的变化》、《手机、传呼机:不要扰乱会场》、《莫往会议里“注水”》,受到报社领导和一些读者的好评。其实,我已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近百篇这类文章了。有人戏称我为“全能记者”。我说,“全能记者”我还不敢当,但我一直把当一名“全能记者”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我想,体育比赛中有“个人全能”,当记者也要争取当个“全能记者”。从跨入记者行列那天起,我就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当记者,固然要以采写消息和通讯为主,但仅仅会写消息和通讯还不能算一个优秀的记者。新闻…  相似文献   

17.
我是1984年4月正式被任命为解放军报记者的。从事军事新闻工作年来,我从一个部队通讯员成长为一名职业军事记者,自感走过的是一条欢乐与痛苦结伴、艰险与机遇同行的难忘之路。回顾我13年走过的军事新闻道路,有4个阶段的经历,我倍加珍视。在西北的戈壁里找饭吃1983年3月至1986年8月,我在解放军报驻兰州军区记者组独立工作3年5个月。我永远记得公布记者任命那天,军报记者处领导找我谈的话:“一个军事记者称职不称职,3年就能跑出来。给你3年时间,在西北戈壁里跑,不行的话,就干别的吧。”我深却,给3年时间来判断一个记者是否称职,…  相似文献   

18.
看到中国记协的一个文件,说其前身是1937年成立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其实当肘的“青记”不叫“协会’,而叫“学会”,这里有一段故事,可以一谈。旧上海的职业记者,原有一个记者公会。大概在抗日战争前夕,周恩来同志示意新闻记者应当团结起来,为抗日战争作好准备。当时在上海的挥逸群。夏衍、徐迈进等同志,就以开座谈会之名,用一个“齐为乐”的假名,在上海南京路山西路上的南京饭店,开了一个房间,以结交新闻界朋友,当时一个房间每天不过几角的租费,由大家轮流出钱,这就开始形成了上海记者座谈会,范长江同志从西北回来,也…  相似文献   

19.
乾隆下旨     
乾隆下旨乾隆皇帝游江南时,有一次来到一座大墓前,那里石碑如林,而且有石人、石马。乾隆指着石人问身旁一个翰林说:“它,叫什么名字?”原来,在古代神话里,这种石头人叫翁仲,而翰林却颠倒了,说成“仲翁”。回京后,乾隆下了一道降职令,把这个翰林降为通判。降职...  相似文献   

20.
这两年记者越发忙了。不过,有些记者忙得是否对头,可就难说了。前不久有位老记者告诉我,他认识一个年轻记者,一天采访四五个单位,忙得晕头转向。我当即产生疑问:如此“高速度”,能做到深入采访吗?老记者诡秘地一笑:“是去开会,而且一般只开半截儿。”我明白了。现在,记者招待会“遍地开花”。连一个小饭馆开张,也可以开个记者招待会。有的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