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争矛盾日益尖锐。据新华社报道:从2003年到2005年,上海日均报纸读者规模下降9.4%,约合89万人。这89万读者大部分是被网络媒体夺去的!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如何共处.已成为传媒人无法回避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集中精力增强特色石俊升文汇报作为一张1938年创刊的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大型综合性日报,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中,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如何适应读者新的需要,并在竞争中进一步得到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须回答的问题。在讨论中,有人说大报要发挥“大”...  相似文献   

3.
雪汀 《新闻爱好者》2002,(11):26-27
一今年5月14日,上海《文汇报》刊登了一篇消息《跨国巨头虎视中国电脑市场》。消息读来津津有味,写作手法可圈可点,表现形式文采斐然,不仅在文汇报社引起强烈反响,而且在上海新闻圈里激起涟漪。《新闻爱好者》主编对我说,你和文汇报过从甚密,不该写篇文章推荐推荐这篇新闻吗?我担任《文汇报》特约记者已近20个年头了,自嘲是“一仆二主”,对文汇报上出现引起好评的新闻当然为之高兴。我高兴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张懿是个年轻记者,使人陡生“后生可畏”之感;我还为之高兴的是,作为其所在报社要闻部主任的陈启伟同志不仅慧眼…  相似文献   

4.
赞上海三报一刊有奖竞查陈祖甲上海的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与《咬文嚼字》丛刊将三报6月26日版面及丛刊第六辑推到读者面前接受检查,凡发现错别字、漏字、多字、颠倒字或明显用词不当等差错者,按规定给予适当奖励。过去偶然听到过新闻媒介对电影、商业、企业行...  相似文献   

5.
充分积累资料确定报道重点对文汇报来说,历年的“两会”报道要肩负双重的任务;既要报道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和上海的全国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的活动、发言,又要发挥文汇报“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的特色,向文汇报的大量的外地读者及时地介绍整个“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的动态和大会的热点。这双重任务,在今年显得更是沉重。就“两会”本身来说,换届和修宪将使本届“两会”的内容大大增加,而上海市政府也一改以往多干少说的作风,计划在“两会”期间发起一系列的公关活动,利用“两会”这个  相似文献   

6.
改造“大编辑部”周喜中“大编辑部小发行部”的问题,在出版界已议论不少时日了。这一矛盾日益尖锐地摆在人们面前,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是如何重构出版社内部机制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塌辑部是一种到闭的模式,难以适四币场经济。改造人编辑部,是编辑体制的改革,真目的在...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语:本期《前沿关注》专栏讨论“地方特色与全局性报道的正确把握”。在去年11月下旬召开的华东九报总编辑会议上,上海文汇报总编辑吴振标结台实际,在发言中谈到了这一问题,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共鸣,出席会议的本刊总编辑遂决定就此开展一次讨论。 我们的约稿信发出之后,得到了黑龙江日报、自贡日报、平顶山日报、诸暨日报等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他们在百忙中撰文,有的数易其稿。本期选发的6篇文章,虽然所谈问题各有侧重,但有一点认识是共同的,即地方报纸必须有地方特色,这是立足之本;地方报纸又必须高度重视全局性报道,以体现开放风格。完全可以相信,在办报实践中妥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将大大有助于增强各级党报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甘肃日报在4月24日刊登了一篇文章,内容与上海文汇报4月21日刊登的《甘肃武威新发现的汉简表明我国西汉就有养老尊老法》的文章,完全相同。只是作者由一人变成了另外两人。于是读者怀疑给甘肃日报投稿的这两位作者,是抄自文汇报的,并愤然指出:“这两个  相似文献   

9.
今天我只讲一个问题,即新闻作品的风格问题。名记者必然有自己的风格,没有风格成不了名记者,这是一条规律。仅仅是写稿多,没有风格,几天不见报,读者就记不住你了;或者虽然记住了你的名字,却记不起你的作品。有时读者会说某某记者“见报不少”;但问起“他都写了些什么稿?”回答是“记不起来了”。记者要成名,没有见报的数量显然是不行的,但如果没有自己的代表作,没有让读者过目难忘并剪贴下来反复欣赏的作品也是不行的。没有代表作,对记者特别是资深记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什么是风格什么是风格?风格就是作者的个…  相似文献   

10.
解放前,我曾两次在《文汇报》工作。第一次在1945年12月至1946年5月;第二次在1948年7月至1949年6月。1945年11月,我同郑永欣、钱伯城离开重庆回江南,12月到上海。那时,《文汇报》刚恢复,想扩大篇幅,打开局面。经徐铸成先生介绍,入《文汇报》工作,以编辑主任名义主编要闻版。旧人如柯灵,新人如孟秋江等,均为《文汇报》贡献力量。1946年元旦,报纸扩为一大张,新年献词是徐先生写的,新闻版面与副刊均以新的姿态出现于读者面前。我当时的心情  相似文献   

11.
当今时代,大众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其“干预生活”的功能日益增强。但是大众媒体在功能扩张的同时,却遇到新的问题,这就是受众对一些媒体行为的质疑:记在采访中是单纯的记录吗?记能否干预事件发展的进程?记的某些采访行为经得住道德的拷问吗?等等。于是,“旁观”和“参与”问题就越来越尖锐地摆在媒体和记的面前,成为一个现实操作中无法绕开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文汇报》是一张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报纸。它从1938年1月创刊,迄今已有45年的历史。从1949年上海解放时复刊算起,也已经34年了。 34年来,《文汇报》同党和国家命运与共,同知识分子血肉相连,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除了“文化大革命”十  相似文献   

13.
报业竞争的加剧,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副刊处于日益尴尬的境地.一片"减副"声中,副刊拿什么坚守阵地,又拿什么奉献给读者,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如何才能赢得有效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是摆在广大副刊编辑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刊登在1987年2月18日《文汇报》上的“上海特写”——《沙市小吃街》,宛如一幅写生画,把读者带进了一个似曾相识而又陌生的境地,领略到了这个窄小空间的世俗风情,意趣横生,精妙传神。在这篇特写中,记者用眼观察,用心体味,写得详略得当、疏密有致,既有开门见山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呼唤着作为新闻媒介的报纸积极探索,拓宽为商品经济服务的路子,建立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以更好地了解经济,宣传经济,服务经济。有一件事对我们启发颇大。前年十月,市委、市政府组织经济代表团赴沪洽谈横向联合,我们事前去上海同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报刊联系,商谈宣传事宜,研究苏州经济发展的特点,提供宣传线索,配合组写稿件。从代表团到达上海起连续几天,解放日报、文汇报都在醒目的地位刊登介绍苏州经济发展、工农业总产值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的消息,还发了专版。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也作了报道。代表团到达上海时,我们邀请了上海80多家新闻单位的领导、记者同市委书记、市长、企业家见面。同时又组织苏州、上海两地的一些单位,在上海主要报刊上做欢迎苏州代表团前去洽谈的广告。  相似文献   

16.
民族类出版社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如何求生存、求发展?如何走出困境?这是摆在民族出版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民族大学出版社为解决这一难题,除积极稳定地改革现有的出版体制外,还着重抓好民族类图书的选题策划。 明确出版方向,坚持办社宗旨,把握市场定位。民族类出版物在众多的出版物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政策性强,敏感问题相对集中。同时又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而购买民族类出版物的读者,大多是为了知识需求,或进行专门研究。这决定了民族类图书的市场定  相似文献   

17.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个编辑走上工作岗位前的系统学习,工作中的在职学习,平日的不断积累、思考,各方面的功夫主要就是用在编辑工作之中。文汇报的一位老编辑说过这样一句话:编辑的工作要千万小心,在文汇报上错一个字,等于《红楼梦》的字数(80年代中期,文汇报的发行量达到150多万份)。所以编辑做的工作,可以有益于读者,也可以有害于读者。以编辑为生的人,职业道德的第一条应该是对你自己编辑的报纸、文章、版面的每一句话负责,即给读者以营养品、调味品、保健品,千万不能给读者麻醉品,更不能是毒品。我的体会和工…  相似文献   

18.
目前,许多报纸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注意力放在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上,竞相开辟新颖独特的栏目,以求增强本身的活力和吸引力。在北京、上海两地的报纸上,这种趋向表现得十分明显。例如,首都的《经济日报》从年初起已在头版开辟了两个专栏(即《醒来,不只是铜陵》和《破“三铁”,看徐州》),讨论深化改革等问题,收到良好效果。而在上海,这期间则有《文汇报》一版上  相似文献   

19.
聂天兰 《新闻窗》2007,(3):79-80
近年来,平民化的办报风格日益受到广大办报人和读者的欢迎。不仅都市报、晚报类的报纸把平民化作为自己办报的目标,城市党报也对平民化的办报风格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来临,我国新一轮的新闻改革热潮掀起,一些新闻媒体继续采用“全新扩版” 的老办法。而上海《文汇报》自 2000年 11月 20日起改版,在不扩版、维持原有的 12个版面的情况下,调整版面结构,加强重点报道、热点新闻、独家新闻和深度报道,进一步体现了文汇特色与精、活、深的特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笔者以为,上海文汇报社实行的是“精品战略”,讲究的是“有效传播”。从这几个月的实践看,上海《文汇报》改版是成功的。   “精品战略”一词,笔者最早是听丁关根同志的讲话传达得来。丁关根同志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后的一次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