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进 《新闻前哨》2006,(6):19-20
2005年,我在《荆门日报》主办“县乡新闻”,这个专版每周出两期,实际上是个“农村版”。我常在下乡采访时,向基层干部和爱看报的农民朋友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我们办的这张报纸,究竟有多少农民朋友在阅读?大家最喜欢看的是什么,最不喜欢看的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寻找农民     
当我读着新华社老记者、新闻界老前辈穆青、冯健同志洋洋万言的《中原“金三角”纪行》,很是激动,很是兴奋,也很是不安。老记者老前辈有他们地地道道的脚板底下出新闻的好作风,好精神,是表率也是楷模,所以激动和兴奋;不安的是,象他们这样的记者现在似乎不是很多,真正从脚板底下来的新闻似乎也不是很多了;特别是从广阔的农村,朴实的农民哪儿来的。看一张报纸,往往要去寻找农村,寻找农民;有的报上虽有农村、农民,一般也是“大路货”居多,缺少农民的声音,更缺乏农村中能打动人的新闻。 中央级农民报纸,有家大报有农村经济专版,地方报纸同样有农民之友、农村新事、村边地头之类的专  相似文献   

3.
刊中报     
写稿三得一得:母亲笑母亲是个地道的农家妇女。虽只上过三天学,却特能侃。妈小时闹日本鬼子,家穷,就整天挎着烧饼篮子沿街叫卖。因常与读报人交往,于是总认为报纸上的东西是神圣的。如今,我当新闻干事,经常把发表的一些与家乡有关的文章寄回家。这时妈就更有了侃资,动不动“我的三儿子如何如何”。可我每次探家,妈却说我的文章“一般化”,并说“若我上学,准能写出好文章。”一次,她悄悄问我:‘咱B不能写妈一篇?”我点点头。后来,我写的《开朗的母亲》发表了,读给她听。没想到妈却板着脸道:“一激化,不深不细,不像我儿子…  相似文献   

4.
报纸新闻导读的受众需求与类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什么是报纸新闻导读现在的报纸新闻报道中,出现了这样一类既不同于新闻导语,又区别于背景材料的结构部分,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概念对应,我暂且把它称为新闻导读。这种结构部分是什么样式?如一篇题为《“非法结构”到处执法》的新闻(参见2001年7月26日A18版《南方都市报》),在题目和正文之间加上了两个部分,一为“内容提要”,一为“事件焦点”,分别用点框框起来。从内容方面来看,它们绝对从属于报道。“事件焦点”的文字为:渔政监督站被认定为“非法机构”,它本身不敢做太多辩解,因为如果它证明自己是合法的,那么…  相似文献   

5.
在大多数综合类报纸上,农业新闻在大多数时间里,总是处于边缘状态,很少能位居头版头条的显赫位置。在这些报社,农业线是冷线,搞农业报道的记不仅少,而且频繁更换。因此,记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农村、农业情况,当然不可能写出有深度有份量的新闻稿件。但是在《南方农村报》这样一份“专业为农民服务”的报纸里,农民、农业、农村的新闻就是绝对的主角,比起时政新闻、娱乐生活新闻这类有相对固定受众群体的新闻类别,更容易被农村读理解和接近的农业经济新闻也有了一个广阔的受众平台,让从事农业新闻报道的记们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6.
少留疑团     
初秋某日,我的一位从外地来武汉出差的朋友,拿着一份武汉当地的报纸问我:这报上说武汉将举行“两会一节”,请问“两会”是什么会,“一节”是什么节呀?我笑着反问:报上没有说明吗?他道:说明了我还问你干嘛?我拿过报纸细看,包括几篇报道迎接“两会一节”的消息和一篇相关评论在内,果然均未注明“两会一节”到底是什么会,什么节,而篇篇都只有“两会一节”的简称。 时下诸如此类留下疑团的种种简称、英文缩写以及其他交代不清的问题,在一些报刊的不少报道和文章中均屡屡山现。例如,有篇讲e时代报纸新闻实现形式的文章,无一处…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特别是军校这样全封闭式的教学环境中,能发现新闻、发表稿件吗?能逮住“活鱼”“大鱼”吗?这个问题曾经令我很困惑。刚入学时,我常常抱怨不能有更多的时间外出采访,因而不愿动笔。一位教员这样鼓励我:“小河里也能达大鱼,就看你怎么个逮法。”果然,我通过近两年的实践,亦从成败之中摸索出一点“逮鱼”的道道: 首先,密切关注电视、报纸、广播等各种传媒。通过收看、阅读、收听,不仅获取了信息,而且往往能从已知信息中有感而发,做一做文章。我曾经根据报纸上的一幅漫画,写了一篇名为《“声”入采访不可取》的小言论,提…  相似文献   

8.
谢顾问:我投稿不少,而命中的不多。有人批评我不懂得“吃透报纸”,我迷惑了:究竟应该怎样“吃透报纸”呢?(河南)朱帆朱阶同志:当报道员,不看报纸不行,吃不透报纸也不抒。试想,你要向报纸投稿,又不知报纸的特点、宣传宗旨和宣传重点,盲目投稿,这不是“闭着眼睛提麻雀”吗?这样的投稿自然难以个中了。因此,“吃透报纸”很重要。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读报纸,也有个会看不会看的问题。作为报道员,看报纸得有自己独特的角度。比如,一般读者看报,或看看国内外大事、奇事,或看看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琐事、新事…  相似文献   

9.
沐童 《视听界》2007,(6):4-4
昨天看到一条很搞笑的新闻,大概内容是说,今年安徽省高考上线人数女生占到85%,男生只有15%。我当时就在想:这样一则一看就是假的新闻,究竟有谁会相信呢?可是没想到,我一向很尊重的《中国青年报》竟然以这个荒诞到离谱的新闻源为由头做了一篇“深度报道”,还喊出了“男生教育病了”、“拯救男孩”的口号。让人搞不清楚记者们是否眼中只剩噱头,连常识都不顾了。  相似文献   

10.
朱尖 《新闻三昧》2005,(9):40-41
企业报是属于企业党政管理下的行业报,在一般读的心目中,这种报纸是“宣传报”,是“件转发报”。《江汉石油报》虽然是江汉油田湖北管理局的机关报,但如果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份地地道道的报纸。近年来,它多次荣获优秀企业报的称号,并得到读的认可。为何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想关键在于报社在办报的过程中具有新闻的理论意识、新闻的人才意识、新闻的创新意识和新闻的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11.
如何把报纸版面设计得更漂亮?基层报社如何设计出更多让读者喜爱又能夺得大奖的精品版面?作为基层报纸的一名新闻工作者,我设计的1995年1月29日《临汾日报&;#183;农村版》头版(四开小报),不仅荣获山西新闻奖一等奖、全国农民报好版面奖,而且有幸成为第六届中国新闻奖全国_三块获奖报纸版面之一,一个基层报纸的小版面登上了中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的大雅之堂。这块版面设计成功给我带来的启示主要有三点:  相似文献   

12.
牛国锋 《今传媒》2006,(2X):46-47
我们每天都在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经常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要”节目,不少人也经常翻阅我国各地出版的众多经济类报纸、杂志。但是,有几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像“宏观调控”,像“消费指数”等,又有多少人能准确说出它的含义呢?如果经济类节目和经济类的报纸、期刊中的内容让读看不懂,比较重要的词理解不了,就有些让人费解了:你到底是想孤芳自赏呢,还是要服从大众呢?  相似文献   

13.
张兴杰 《军事记者》2001,(10):33-33
清代袁枚在《读诗品》中写道:“作情生,读生情。”一篇耐读的作品,往往是作首先受到感动,然后才写出感动读的章。因此.一篇新闻的采写过程也是一个酿“情”的过程。俗话说:“情到深处自成”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情是如何酿出的呢?  相似文献   

14.
在大多数综合类报纸上,农业新闻在大多数时间里,总是处于边缘状态,很少能位居头版头条的显赫位置。在这些报社,农业线成了“冷线”,搞农业报道的记者不仅少,而且频繁更换。因此,记者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农村和农业情况,当然不可能写出有深度有份量的新闻稿件。但是,在《南方农村报》这样一份“专业为农民服务”的报纸里,农民、农业、农村的新闻就是绝对的主角。  相似文献   

15.
小的不做,大的又做不来,这是一些人的一种通病。我想起了我自己写稿的一些经历。记得我工作后,也是我有生以来发表的第一篇稿子是在山东省教委《中学生报》“青春短笛”栏目里发表的一首自由诗,一共16行,150多字。那时我的学生都争相传阅那期报纸,读那篇稿子。一位老哥说:“这样的稿子也能发表,好,咱也写!”我还半带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其实有些稿子很容易发表,就看你写不写。你只要写,就能发表。”而我,  相似文献   

16.
谢顾问谢顾问:我是个打字员,喜欢新闻写作。有一个问题我一直不明白:新闻作品不同于文艺作品,因为它是写真人真事的,那么,新闻作品的语言也讲究美吗?北京军区后勤部龚宝瑞龚宝瑞同志:就人而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不爱美?就文而言,讲究美也是各种文体都需要的,所不同的是,不同的文体对美有不同的要求罢了。那么,新闻作品的语言需要什么样的美呢?——简洁美。即叙述简练、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意思明白、肯定,不含糊其辞、犹犹豫像;篇幅短、句式短,读起来顺畅自然,朗朗上口。——朴实美。即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相似文献   

17.
陈敏 《新闻前哨》2006,(12):45-45
政协宣传工作是党的宣传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我们需要潜心研究探讨的课题。根据新闻工作“三贴近”的原则,要求新闻工作必须拿出切切实实读关心贴心的报道,同时新闻行业的激烈竞争状况也促使每一个媒体都必须获得尽可能多的读份额。报纸的定位、结构是为了满足读长期的、稳定的、深层次的阅读需求,而不是满足读暂时快感的阅读需求,政协类报刊在报道政协的规定动作之外,要增加满足:委员们独特的阅读信息需求的一些自选动作,靠报纸的特色、思想深度、化魅力和人感受去发展和创新。那么政协工作的宣传报道该如何真正吸引读呢?如何按照李瑞环同志所指出的:把与人共有的工作做的更好,把与人不同的工作做出特色?  相似文献   

18.
端午节吃粽子之后,觉得今年的粽子和去年实在也没有什么两样,于是颇感你我凡夫俗子生活平平。而从农历五月初六的一家报纸上,却看到了令我好奇的新闻:《巩俐巧吃粽子》。吃粽子谁不会吃?但做到“巧”吃就非人人可为了。原来巩俐的“巧吃”,是“谨守少量的原则,同时偏爱紫米或各色杂粮包的杂粮粽”,这样作的好处是“吃杂粮粽一来可以应景解馋,再则也不违健康原则”。感谢该文作者,如此敏锐的‘新闻嗅觉”,为我0:]?IS%tlt了这么“重要”而‘有趣”的新闻,还要感谢作者如此快捷的新闻速度,巩小姐初五刚和丈夫在新力出皮巧吃…  相似文献   

19.
报纸、电视和广播经常有这样一些新闻:你想知道的,一带而过;你不想知道的,没完没了。比如,报道会议,出席人员名单一大串,空话会话一大篇,会议解决了什么问题?与广大群众有什么利害关系,不甚了了;报道事件,不讲来龙去脉,结果如何不得而知。看这类新闻,叫人干着急。自然这个“想知道和不想知道”是因人而异的,不能以个别人为依据,而应以广大读者为尺度。这种不看读者需要,不懂读者心理,不对读者胃D的毛病,在我们函授学员的新闻写作中也有表现。现举三例:起码要让外行人看懂学员黄跃忠写了一条无标题短新闻。全文如下:市…  相似文献   

20.
农业、企业“不找市长找市场”,对我启发很大,于是,我采写新闻逐步转向农贸市场,走街串巷逛商场,看看听听顾客需要什么,市场上缺什么。在当地农村,市场上传统的土鸡、土鸡蛋紧缺,饲料鸡,饲料蛋充斥市场,群众的胃口还是喜欢“土”,于是,我连续写成《饲料鸡蛋充斥市场──难卖,家鸡蛋销路看好──紧缺》《市场缺什么,农民种什么?》《效益农业看市场》等稿件,很快被县市省三级电台、报纸采用,其中两篇还加了编后话、配了对比新闻,促进了农村的种植业、饲养业,带动了市场的繁荣。到市场上找新闻@苏正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