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美高尔夫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中国高尔夫运动的发展变化与美国国家高尔夫基金会公布数据的比较发现: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美国高尔夫运动整体下滑,而中国高尔夫球场和高尔夫球员数量反而高速增长,高尔夫球场经营出现了两极分化趋势.高尔夫运动发展阶段、球场开发模式以及高尔夫产业政策的不同是中关高尔夫运动受金融危机影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拉萨有高尔夫“球场”?听说记者要采写拉萨的高尔夫“球场”,不少朋友非常吃惊地提出这个问题。有,拉萨确实有高尔夫球“球场”。由于高尔夫球运动受经济能力和场地的限制,目前还不是大众化运动,是一种“贵族运动”,在拉萨还没有正式的青山绿野高尔夫球场,不过有为高尔夫球爱好者提供的练习场。  相似文献   

3.
杨倩文 《体育风尚》2021,(5):124-125
高尔夫作为奥运竞技项目,青少年是运动发展的主要人群,在青少年中进行高尔夫运动分享,抓住契机进驻校园,正视未来高尔夫的发展方向,体现其运动的本质职能,以“分享运动”为核心指导思想,让高尔夫从“独享”转变为“共享”,从各种简易型高尔夫器材的研发和高尔夫教学方法;降低高尔夫消费成本;优化球场标准,规范球场建设;建设生态友好型高尔夫球场;完善青少年高尔夫的培养体系,做好人才选拔和梯队建设等各个方面,拓展高尔夫人群,从而为高尔夫后备人才夯实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4.
就像中国古人玩一种叫做“蹴鞠”的游戏,而被戴上足球始祖的帽子一样。我们还可以拿出一幅宋代“捶丸”图,来证明高尔夫的祖宗其实也在中国。但历史只能被挂在嘴边,现实总是有他自己的样子。高尔夫在中国的日子,公认是从1984年8月广东中山温泉高尔夫球会开张时算起。距今不过二十年。但二十年也足以沧海桑田。1985年5月24日经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中国高尔夫球协会在北京宣告成立。高尔夫球场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今已有近200家建成球场。中国高尔夫球协会一官员评价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发展状况时说,和国外相比,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处在一个初级的、多层面、立体化发展的时期,各方面雏形刚刚形成。1984-1994年是胚胎,1994-1999年发展很快。中国高尔夫20年来走过的路,已经超过了其他国家30年所走的路。  相似文献   

5.
高尔夫产业孕育的巨大商机引来了无数抱着资本努力寻找高利润项目的地产,球赛旅游等行业投资者的介入,来分食这块奶酪。自1984年登陆中国以来,高尔夫运动已经在中国走过21个年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中国企业家开始钟情于这项代表着“绅士”的高尚运动,北京美松高尔夫球场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中呱呱落地。美松的副总裁叶红女士说:“我们球场是1999年建成的。当时我们在日本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高尔夫球场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中国高尔夫消费群体的人数也在不断激增。自高尔夫运动诞生起,它就与“绿色”、“氧气”、“阳光”、“友谊”等象征健康、美好的词汇划上了等号——这也是无数球友为之着迷的真正原因。然而,虽为一项健康、高尚的运动,但不代表高尔夫运动具有绝对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据美国PGA统计,目前全球有32076个高尔夫球场,其中北美占了一半有多,为18570个。然而。美国人发现,他们本土的高尔夫运动发展已经落后于其他地区——现在北美有332个球场在建。另有318个球场在规划当中,加起来占球场总数的3%;而同期欧洲的6263个球场将增长10%;南美洲将在484个球场基础上增加9%;亚洲有3985个球场,将增加8%;加勒比海地区116个球场,将增加7%;非洲有670个球场,将增加5%。  相似文献   

8.
《体育博览》2014,(8):84-85
圣安德鲁斯老球场,一处可溯源至1325年的高尔夫球场,厚重的历史造就穷尽一生也不厌倦的高尔夫文明,更被冠以“高尔夫之乡”的美誉。英国皇家古老俱乐部,全球高尔夫运动的领导者,仲裁者,英国公开赛的拥有者,  相似文献   

9.
《时尚球类》2006,(1):58-58
中国高尔夫已走过了20个年头,如今全国拥有300多个标准球场、数百万的爱好者,但出类拔萃的运动员却屈指可数。“我们的高尔夫水平偏低,连韩国、日本、印度、泰国、菲律宾等国家都不如”!在昨日的2006年Volvo中国公开赛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小球管理中心主任、中国高尔夫球协会常务副主席张小宁如此感叹。他说,光有一个张连伟是远远不够的,中国高尔夫应该尽快屹寺干弧洲乡嵛.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尔夫运动走过二十载,本土球友的迅速发展同时亦促进球具供应商及球场建造的发展。不能否认,高尔夫原属外来的洋玩意儿,当然有外来的球友带动本土的球友、外来的球具品牌先进入中国市场再引发本土球具的生产制造、外来的球场设计师、  相似文献   

11.
低碳环保是高尔夫运动和谐发展的关键路径。采用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市高尔夫球场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聚类总结和重要性评价。通过问卷形式向高尔夫运动主要参与人群和球场建设经营关切者进行了意见咨询,回收反馈评价信息。通过因子分析,构建了上海市高尔夫球场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五大评价指标。从地区居民、球场经营管理者、政府部门多主体和球场建设、球场保养维护、球场办赛营销多维度出发,为球场的环保绩效评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高尔夫是贵族运动还是大众运动,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1985年5月中国高尔夫球协会在北京成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尔夫运动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今天,整个中国从南至北、从东至西,数十家球场每天都在开放使用,而每年均有不少球会相继开业。今天,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已形成了一股浪潮,席卷华南、华东、华北等地。  相似文献   

13.
1995年,沙河高尔夫球会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灯光球场的球会,当时选用的球场灯光设备供应商就是飞利浦。十多年过去了,在沙河球场打造“高尔夫不夜城”的计划中,飞利浦再次成为他们的选择,为其提供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球场照明设备和设计。  相似文献   

14.
高尔夫运动最大的魅力在于你站在高尔夫场,享受周遭环境浑然天成的优美风光。信步在绿草地中,在享受阳光的同时,与朋友和同事共同切磋球技,那感觉足以让你感到可以为高尔夫疯狂。1000年前,中国已经有了捶丸,那一度被认为是高尔夫的前身,当年的宋徽宗、明宣宗都是捶丸爱好者。100年前,中国有了现代高尔夫球场,当时的上流社会已经开始追逐这项运动,张学良将军就是一个爱好者,他打高尔夫的照片常常出现在报纸上。20年前,中国有了第一家高尔夫球俱乐部,现代意义上的高尔夫运动在中国开始正式发展。10年前,中国只有不到10个球场,大多数媒体对高尔…  相似文献   

15.
“夏威夷草”这个名称对草坪总监及高尔夫业内人士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如果说海滨雀稗,可能许多人就不知道了。其实夏威夷草就是海滨雀稗的一个品种——Salam或其他品种。关于夏威夷草名称的来源,笔者听过一个故事,我国一高球爱好者在夏威夷某球场打球,看到球场的草特别好,就用鞋子装了一些草茎带回中国,故将此草命名为“夏威夷草”。海滨雀稗草作为一种环保型的草种,以其极强的耐盐性(可以使用海水浇灌),以及较强的耐早性、耐寒性和耐荫性(和狗牙根草相比较)受到草坪管理者的青睐。目前在中国南方以及过渡性地带的高尔夫球场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高尔夫是一项源于15世纪苏格兰的古老运动,最早的起源是牧羊人用牧羊铲去打石块,以击打头羊使之改变方向,后来慢慢发展成为高尔夫运动,并且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为风行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尔夫运动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和喜爱。相应地,越来越多的读者希望了解高尔夫文化,为此我们采访了专业人士——高尔夫球场设计师卢军。因为我们相信,设计师要设计出好的球场,必然对高尔夫文化有深刻了解。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高尔夫其实也只是一种运动。体育专家认为,高尔夫球将会成为“世界三大运动”之一——仅次于足球与网球。作为一个国民总产值稳定增长中的国家,高尔夫运动势必将会在中国全面的发展和壮大。如何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和参与这项运动,关键就在于这项运动能够让大众所接受,然而,大众的接受度与这项运动的花费又是直接挂钩的。  相似文献   

18.
在古老的永定河畔,一座现代化的高尔夫球场正在掘地而起,它就是北京窑上乡村高尔夫俱乐部的“金门球场”。金门球场是一座18洞的国际标准球场,标准杆72杆,球道总长7400码。澳洲的高尔夫大师鲍勃·西亚(BOB·SHEAR)集几十年高尔夫设计理念精心打造了一座国际水准的,能够举办PGA锦标赛的极富诱惑力和挑战性的高尔夫球场。澳洲高尔夫造型专家雄·劳森  相似文献   

19.
绍兴鉴湖高尔夫虽为新球会,但出众的球场品质早已令其享誉中国。在业内人士津津乐道的鉴湖球场建造趣闻背后,传达着鉴湖球会对球场内一切硬件设施的建设严格要求的精神。鉴湖球会的高董是一个对品质要求十分严苛的老板,在其带动下,每一位“鉴湖人”都恪守着“细节决定品质,品质决定成败”的工作准则。[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球场管理-最佳实践”研讨会,这场堪称高尔夫行业的教育盛事将于2005年11月25日至29日在昆明春城湖畔度假村举行。这是《中国高尔夫管理》杂志与昆明春城湖畔度假村、爱姆伍德学院联袂打造的中国高尔夫行业精英交流大会,并得到美国托罗公司(TORO)的冠名赞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