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国家形象是特定历史时空下国家现实的反映,是国家意识的直观表达.国家形象建构有多种方式,教材作为国家自我呈现的手段和社会"合法化知识"的代表,在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依据4D国家形象模型和社会表征理论,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所建构的国家形象.在粗颗粒分析中,揭示了国家形象在各册教材中的频次分布;在...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妇女解放和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已然成了一组紧密相关的时代命题。"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及其建构过程,实际上是对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下女性身份实现深刻转型的真实摹写。而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框架之下对性别平等所进行的广泛政治支持和社会动员,却也正是"新型主体"与"新的精神"形象建构的现实观照。其结果共同指向于立体的中国本土妇女运动和性别平等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3.
中国走向世界需要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国家认可,这是实践中拓展国家形象建构的新境界。传媒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工具,部分西方传媒制造的虚假舆论事件,本质是在国际社会建构针对中国的负面形象,以此压缩中国在世界舞台的活动空间。解构西方传媒针对中国的负面国家形象建构,并将其转化为增强中国正面国际形象的典型素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际层面,涉华虚假舆论事件转化为中国正面国家形象建构素材的策略包括:展现真实以揭批虚假舆论,消解负面形象建构影响;甄别涉华舆论话语套路,破除负面形象建构迷雾;贡献普遍认可的价值,在国际社会赢得正面的国家形象等。  相似文献   

4.
2014年12月,江苏师范大学徐放鸣教授等所著的《中国形象的艺术呈现研究》,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著是徐放鸣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当代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批准号:12AZW003)的中期研究成果。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程中,以艺术审美呈现的方式建构"中国形象",沟通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  相似文献   

5.
艺术报道不仅仅传递着关于艺术的信息,也建构甚至定义了艺术的现实;不仅仅记录了艺术的今天,也塑造了艺术的历史。大众传媒限定了人们应当看见什么样的艺术以及如何看待艺术。《南方周末》当代艺术报道建构了中国当代艺术主流化、职业化和具有积极社会介入性的整体形象。这既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状况的反映,也体现了媒体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方向的应然性期待,更暗含着在新闻事实的选择、建构中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塑造。  相似文献   

6.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由观念而成为现实。但对于新生的政权来说,它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塑造新的国家形象,以强化国民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而在国家形象建构中,文艺被赋予了重要使命。它对"新中国"故事的形象化书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政治宣传中简单化的痕迹。此外,国家仪式和历史话语也以一种特殊方式加入了想象、创造和记忆国家的过程。新政权在建国初完成对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并赢得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正是上述"合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国家形象传播的一种途径就是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翻译呈现到全世界范围内。《诗经》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元典,是对中国古代形象的一种浓缩呈现。为了使西方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中国译者深入到《诗经》翻译研究中,尽力呈现真实的中国古代形象。一方面通过对《诗经》弃妇和轻女社会现象的翻译,突出地呈现了中国古代女性身份卑微、地位轻贱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通过对男子强娶和一夫多妻社会现象的翻译,呈现出完全与女性形象对立的男性霸权和拥有社会绝对权的尊贵形象。中国译者的翻译在形象学视阈下更深入、更真实地诠释了中国古代形象。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创作了举世闻名的《红楼梦》,而《红楼梦》的伟大却不仅在于它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衰败,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而且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无与伦比的鲜明的艺术典型。贾宝玉形象便是这一系列典型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但是,这一形象也是《红楼梦》人物画廓中性格最复杂、最难理解的典型。对于这一形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显然有助于对《红楼梦》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认识。本文拟从贾宝玉形象社会性质与美学性质的分析中,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对贾宝玉形象的社会内涵和美学内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以1947年创刊的《电影杂志》为切入点,透视其编辑理念的特色,认为《电影杂志》编辑出版的良好表现得益于特定的都市时代前提;其成功之处在于编辑者卢莳白主导下杂志所确立的正确的编辑理念,如"内行办刊"、坚定办刊宗旨、讲求编辑职业素养等。在此前提下,从服务都市社会需要以求生存、发展的角度考虑,认为《电影杂志》在近代上海都市文化建构中发挥了积极意义,一方面,着力建构了近代上海都市文化的摩登形象;另一方面,积极宣扬了一种现代美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追求,有别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审美价值取向,是一种建构近代都市文化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10.
"工农兵"是《诗刊》(1957-1964)"工农兵诗歌"中极为重要的意象。创作主体以超越审美的方式对它进行重构与想象,并最终完成了合乎时代理性诉求的完美化"工农兵"形象的建构。符号化的"工农兵"形象,有效地参与到"十七年"民族文化和时代理性的重构过程之中。它既激发了人们对新的民族国家的现代想象,又锻造了一种新的民族国家精神;既确证了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又为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既简化了人们对时代精神的认知与接受,又让人们在虚拟的镜像中收获激情与快感。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国家形象建构在两极化的框架下,其一是本国新闻语境的积极自我建构,其二是他国媒体的消极他者呈现。基于Wodak历史性分析框架的批判性研究表明,在对中国60周年国庆大典报道中,中方建构的国家身份认同与美方报道呈现的国家形象存在两极化的差异性。中方语料来源于《中国日报》,致力于建构团结稳定和平独立的积极国家认同感;美方语料来源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着力于呈现具有威胁性、由政党强硬控制的负面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全面进入国家公关时代,国家形象宣传片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和手段。以框架分析理论为依据,着重分析了国家形象片《角度篇》叙事的3层次框架要素,认为《角度篇》是以"立足于真实,积极开展公共外交"作为叙事主题,在结构上着重突出文化软实力,淡化硬实力,在表达上采用西方世界容易形成优先式解读的符号和话语方式。真正做到中国故事,国际叙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  相似文献   

13.
教科书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载体,对学生形成国家认同具有重要作用。鉴于美国在国家形象建构方面的典型性,关注其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建构尤为必要。为此选取美国霍顿·米夫林·哈考特版中学历史教科书《1877年以来的美国历史》,从国家形象的概念解析中确立分析框架,从物质、制度、文化和国民四个维度考察其中的美国国家形象现实样态。研究发现,该版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呈现出整合集体记忆、善用“他者”对比、融入美国价值观、巧用微观史学的建构特征。其中暗含的多维国家形象的内在作用机理是:以国家精英的一致行动为基础,以制度性标准约束与规范其行动路向,以美国价值观作为逻辑主线,以多种叙事模式权威化教科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形象的衍变历程反映了国际社会中权力与话语格局的整体变动趋势.当前,国家形象的文化建构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同步进行的战略平衡行为,应从"传统中国"、"现代中国"与"未来中国"三种形象的主动建构入手,聚合社会各层次的力量,加强文化建构与传播体系建设,以中国文化的世界化为目标,谋求可持续的结构性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众多家庭伦理电视剧的热播,塑造了大量经典的女性形象。近期播出的《辣妈正传》深刻地探讨了当代女性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成功塑造了两个为人妻、为人母的辣妈形象,极具研究意义。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女性在大众媒介作品中的形象建构、女性意识表达、男权文化对女性的束缚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深层次审视《辣妈正传》对女性形象的建构和所传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五四"及20年代的现代文学作品,皆以象征或隐喻的方式言说和描写国家与地方乡土形象。作为启蒙主义的代表作,鲁迅的小说以故乡为中心能指符号,具象而隐喻地通过一系列空间物象展示中国形象的否定意义。浪漫主义的创造社诗人郭沫若则通过动物性形象与女性形象隐喻中国形象,这种隐喻的背后和深层是对设计和再造"新中国"的自信。闻一多则亦以社会性与自然性物象、积极和消极的两级对立情感对中国形象予以描绘,内里自有诗人思想的积淀。而受社会进化论与救亡思潮影响的郁达夫与老舍等小说家,也在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交织中,对真实与想象的中国形象予以价值表征。这些国家形象言说和描写的多元性,既反映了"五四"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多元性,也反映了对救国救亡、再造中国的不同的思想路径和方向选择,具有文学与思想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7.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国形象的建构上颇具特色,在跨文化传播中十分成功。它从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出发,让"国家形象"从一个普泛的想象体转而成为影像中一个个以人物为主体的表现体;它独具地域性的民俗展示不仅引人入胜,而且阐释出了中华文化中统一而丰富的精神价值;它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勾连在一起,以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为诉求,体现出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积极参与全球文化价值体系的建构、力图与全球观众产生共鸣,凸显出日益强大的民族自信心。  相似文献   

18.
试析《南方周末》的品位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周末》是目前国内少有的以注重品位追求,而有着独特风格、良好的传媒形象及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的大型时政周报。它回归、坚守新闻本位,以独立观察社会的视角,广泛关注社情、国运、民生,形成了反映社会、激浊扬清的独特风格;它以“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宗旨,凸现出其人文关怀的倾向;它注重媒体操守和良好传媒形象的培养,在读者中有较强的公信力及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而这些构成了其品位追求的几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木兰辞》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从结构主义叙事学来分析《木兰辞》中的女性形象,木兰不仅是被父权制社会所建构的理想形象,由于作品的"民间"性质,木兰更闪烁着女性意识的光彩。  相似文献   

20.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表述方式,在民族或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它往往却可能打扰、打乱、打破、甚至颠覆本族、本土文化的"安宁",因而翻译也可以说得上是一种"异族侵犯"行为。如何认识和把握翻译的这个基本属性,采取适当、有效策略,协调、处理好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翻译者的根本任务所在。这一描述,适用于对各种不同行走方向的翻译活动的解释,包括对异族形象/文化的内译,也包括对中国形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外译"和"回译"。本文本着这一理念,围绕"民族/国家形象和身份认同"和"翻译过程中民族/国家形象重构"的基本问题,对将外文书写的中国叙事翻译成中文的"文化回译"现象展开研究。文章通过分析来自日常语际交流,以及基辛格《论中国》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中译本的具体译例,就"文化回译"中是采取"还原式",还是"建构式"/"重构式"策略和其他相关问题,提出作者的基本观点,并由此阐发在"翻译/回译"与"形象建构/重构"问题上的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