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教材分析本章内容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的数与代数部分,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大小比较、整式加减、等式及其性质和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学习的.涉及的数量关系有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两种.方程与方程组是研究等量关系的工具,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则是讨论不等关系的工具.教材从实际出  相似文献   

2.
翟海燕  李健  云鹏 《山东教育》2012,(Z5):75-76
一、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相等"与"不等"是现实世界数量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就像等式表达的是相等关系一样,不等式是表达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不等式作为本章的第一单元,是在学习了等式性质、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学生已初步建立用等式和方程刻画相等关系的数学模型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王瑞 《考试周刊》2011,(43):85-86
一、分析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像解法》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5章《一次函数》第5.5节内容.前面已经分别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课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数)和一次函数图像(形)的关系,是这两章知识的综合运用.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强化了知识与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为今后研究方程、不等式和函数间的关系及高中解析几何的学习奠定基础.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4.
《数学教学通讯》2010,(7):54-62
初中学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重点考查用不等式表示常见的不等关系,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其解集的几何表示,涉及已知不等式的解,确定不等式(组)中的字母取值(范围),同时探求不等式与方程、函数的关系,熟练掌握解不等式的一般步骤是前提.  相似文献   

5.
1教学分析 本章内容是在学习了有关方程(组)内容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已经对方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会用方程表示问题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会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在本章中,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初步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通过观察、对比和归纳,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并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及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  相似文献   

6.
正一、教学背景(一)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会利用不等符号表示简单的不等关系,进入初中已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基本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本节课是从最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开始对不等式内容的进一步学习,它为后面继续学习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它又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不等式选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它不管是在本册教材还是在整个学段中都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亚平 《山东教育》2012,(Z2):77-79
一、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1)地位与作用不等关系与相等关系都是客观事物之间基本的数量关系。就现实世界来说,不等关系比相等关系更具有普遍性,因此,研究不等关系与研究相等关系具有同样的价值。本章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实数的有关知识之后安排的,它是进一步探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  相似文献   

8.
概述 一次方程(组)与不等式是数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和技能之一,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同时又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桥梁.在本学段,分式方程只限定在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范围内进行讨论,本专题的复习也只将标高定位在此,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分式方程无实根的讨论,旨在提升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分析现行初中一册,在一元一次方程之后,紧接着安排了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很恰当的。现实世界中仍数量关系,本来就存在着相等和不等两个方面,只研究相等关系,不研究不等关系,就不可能全面地认识事物。相等与不等,是矛盾对立的统一,没有相等,就无所谓不等,没有不等,也无所谓相等,它们共处于数量关系这一统一体中.学习不等  相似文献   

10.
不等关系是基本的数学关系,不等式在数学研究和数学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鉴于不等式在数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将“不等式选讲”作为选修系列4的第5专题,而贝努利不等式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不等式.《标准》对贝努利不等式的教学要求可归结为下面三点:  相似文献   

11.
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的不等关系的数学模型,反映了事物在量上的区别,是研究函数的工具,在历次教材改革中都作为中学数学中的重点内容一直被保留下来,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与原《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相比,对“不等式”这块内容进行了调整,课程内容有了较大的变化.本文就《标准》必修模块数学5第三部分“不等式”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要求、课程关注点、内容处理等方面的变化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些设想和教学建议,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是苏科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章《一次函数》第五节的内容.此前已经分别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知识,这节课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数)和一次函数(形)的关系,是这两章知识的综合运用.强化了部分与整体的内在联系,知识与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为今后解析几何的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不等式与方程、函数等都是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的数学模型,它也是教学和考试的热点问题.关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最重要的是建立不等意识,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应认真分析数量间内在的不等关系,构建不等式(组).现以青岛市中考题为例,分析一下列不等式组解应用题的策略,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初中阶段的方程主要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和分式方程,不等式(组)有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因其在数学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在中考中的地位.从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来看,直接考查方程与不等式的考题占全卷的15%~20%.涉及的题型除了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外,还有探索研究、方案优化等开放性问题.因新课标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的要求有所降低,所以中考中的归纳探究问题,常常以一元二次方程为背景延伸拓展.希望同学们在复习时能够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正>方程与不等式是由多个未知数构成等量关系或不等关系的数学表达,通常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工具.其在初中数学中的存在形式则分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与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与运用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与运用等,它在考查的内容与方向上涉及了初中各个知识点的交叉运用,包括代数运算、函数运算、图形运算等等,常作为压轴题出现在中学的各类数学考卷之中,需要重点学习和掌握.下面我们就其中的一些典型例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了代数式之间的不等关系,是同学们初中阶段初步认识的不等关系.有些学生由于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缺乏必要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错误.下面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中考中经常出现的题型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17.
数学教学中,看见结构,遵循逻辑,厘清关系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原则.文章梳理义务教育初中学段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结构,迁移到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学习中.呈现基于数式同构的逻辑关系,厘清数与式中的相等和不等关系.揭示数学学习中开展大单元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类比学习的本领,促进学科素养的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8.
1 教学分析本章内容是在学习了有关方程(组)内容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已经对方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会用方程表示问题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会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在本章中,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初步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通过观察、对比和归纳,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并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及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通过以体  相似文献   

19.
一、为什么要学习不等式在数量关系中,总存在着不等和相等两种关系.不等表示事物的运动,相等表示事物的平衡,量的不等是普遍的,绝对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是表示不等关系的最基本的形式,又是学习其他不等式的基础,不少数学问题以及一些物理、化学问题都要用到不等式的知识.二、本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本章内容包括不等式的意义和它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解和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它的解法.重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难点是不等式的解集以及不等式基本性质3的应用,本章的关键是要搞清不等式与方程的不同点,及正确运用不等…  相似文献   

20.
1基本情况1.1授课对象学生来自区内普通公办学校的初一班级,学生数学基础总体较好,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初步具备一定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1.2教材分析所用教材为教育部2012年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初中代数的内容主要是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五大板块,其中方程与不等式既可以看成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模型,也可以看成是数、式的运用.第11章“一元一次不等式”既是不等式的开篇之章,又是在第4章“一元一次方程”和第10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学习基础上的延续,本章内容的学习可以看成是方程板块内容的继承与创新,类比与对比是学习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