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生成的内心体验,它是产生道德信念的基础,能够决定人对事物或行为的态度。如果缺乏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就很难转变为道德行为。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道德情感是一股无形的动力。小学生富有情感,且情感往往胜  相似文献   

2.
<正>知、情、意、行是德育的四个要素,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教学却存在着重认知和行为,轻情感的现象。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教育就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这种语句只能培养出伪君子。"鉴于此,笔者想谈谈在品德教学中渗透道德情感的方法。1.做一名情感丰沛的教师。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安全感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有关基础教育方面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就是其中一项,可见国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的重视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以及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道德意识深深扎根在学生的观念中。  相似文献   

4.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一种动力,能推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完成。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感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产生合乎道德的行为。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关键。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一、悟道明理以理育情道德情感是以道德认识为基础的。小学生的道德认识一般是通过教材中一些浅近的正面事例,由教师讲述获得的。这样的教法往…  相似文献   

5.
"生态的课堂"是人本主义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人的个性发展为第一任务的教学情境,是从生态学的视角看课堂,课堂构成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关系。那么,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生态课堂呢?一、让情感充满课堂营造氛围,激发情感,是构建生态思品课堂的基本因素。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促发学生个人行为的内驱力。在教学中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道德情感因素。设计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6.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成为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因此纵观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改革已在情理之中,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对教育发展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势在必行。一、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要激发情感  相似文献   

7.
情感对于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如果只从理性上讲给学生一些道德知识、道德规范,而没有伴之以必要的情感体验,那么这样的思想品德教育只能存之于脑,停之于口,而不能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只有启动学生的感情,才能增强他们内在的动力,并进而运用这种动力,最有效地去开发自身潜能。  相似文献   

8.
家庭在培养儿童道德情感上具有学校和社会所没有的优势,然而现在家庭的德育的教育方式却忽视了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在孔子"礼"、"乐"、"诗"的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在家庭德育中对这一思想进行借鉴,将大大的有助于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道德情感是一股无形的动力。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它是建立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是产生道德信念的基础,它能够支配人对事物或行为是采取支持还是反对,是追求还是舍弃,是热情帮助还是置之不理。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如果缺乏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幼儿园品行教育主要以情感教育为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可见情感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列宁也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的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驱动力。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音乐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实施情感教育,更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兴趣,增强音乐意识,从小培养和  相似文献   

12.
陈红英 《教师》2013,(28):41-42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列宁也曾说过:"如果没有人类的情感,那么过去、现在、将来都永远不能寻到人类的真理,人类的情感是寻求人类真理的强大动力。很难设想,一个感情冷漠者能为社会利益、为真理无私地奉献。"目前教育的缺陷、社会的需求,非常清晰地指明了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情感教育的势在必行。作为课堂教育的核心课程——语文  相似文献   

13.
需要是人的行为的直接动力,如果没有学生对道德的内在需要,就不会产生自觉、主动、持久的德育行为。而情感需要又在需要中占据重要地位,道德情感一经形成,就成为一种比较稳定的力量,左右着人们的道德行为,从而影响人们道德人格的形成。文章主要从情感需要出发,浅谈构建中学德育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周志军 《云南教育》2003,(13):19-19
知、情、行是思想品德心理结构的重要方面。当前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比较重视“知”的理解,“行”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情”的体验。殊不知,道德情感作为主体在道德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中间环节,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如果没有道德情感的参与,道德概念的认知,道德行为的指导就只能停留在浅表的层面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是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的统一”。研究证明,教学注重情…  相似文献   

15.
情感是开在心灵的花朵,正因为情感的存在,才使得一个人变得有血有肉、实实在在,而不是空有一副皮囊。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完善的人",它要促进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从事语文教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德育是教育的本体议题,是教育实现其所负载价值观的重要核心。道德学习是确认德育活动发生并开始发挥其育德功能的标志。道德情感是主体由内而发的意志特殊情感体验,是德育主体认可并内化道德规范的前提,也是促进和激发道德行为的基础。以"非指导性"作为道德情感的学习原则,为道德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非指导性"道德情感学习具有情境性、生成性、体验性、创造性和整合性的特征,不仅对德育主体道德价值的建构,而且对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更强调情感.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论乐本于情性,关照个体生命的情感体验,强调情感之安顿。在先秦儒家的音乐世界中,音乐情感实包括艺术情感、道德情感和自由情感等三重境域,所谓的"乐无隐情",既体现为道德情感的"实有诸己",又呈现为一成己、成物生生转化的"自由的自我"的实现历程,即由艺术情感、道德情感向自由情感的逐层升进。  相似文献   

19.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它是建立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是产生道德信念的基础.它能够支配入对事物或行为是采取支持还是反对.是追求还是舍弃.是热情帮助.还是漠然处之。如果缺乏道德情感.那么道德认识就很难转变为道德行为。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人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道德情感是一股无形动力。  相似文献   

20.
思想品德课是通过传授道德认识 ,激发道德情感 ,训练道德行为 ,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其中道德认识的理解、巩固和行为的训练 ,都依赖情感的激发。如果没有道德情感 ,认识只停留于口头 ,行为训练无法实现 ,那就不能做到言行一致。可见 ,激发道德情感是培养道德观念的途径 ,而情感的激发又凭借外界因素的刺激 ,这外界因素即趣味性。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 ,应寓德于情 ,寓理于趣。没有情感就说不出激动人心的话 ,写不成观点鲜明的好文章。同样的道理 ,没有道德情感 ,正确的道德观念就难以树立 ,规范的道德行为就难以形成。小学生缺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