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孔子的生身问题,最近有一本研究孔子的专著,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考证。该书引司马迁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又引东汉经学家郑玄注《礼记·檀弓上》的话:“孔子之父陬叔梁纥,与颜氏女征在野合而生孔子”。据此肯定“孔子是个私生子”,又说:“所谓野合,只能是指这位少女(按:指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在野外被老奴隶主叔梁纥强奸,迫使她怀孕而生下  相似文献   

2.
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③“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节时,一些同学查阅了与孔子相关的材料,发现孔子的父亲叫叔粱纥,母亲叫颜征在.于是提出了一个疑问,孔子是随父姓,还是随母姓,孔子姓孔吗?孔姓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3.
李奇 《内蒙古教育》2007,(4X):30-31
孔子被尊为“圣人”。用鲁迅的话来表达,还是后世的人们“捧起来”的。 如果有人提问孔子姓什么。那谁都会说这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是孔子当时,却是不知姓甚一因为他没有姓。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母亲颜征在。孔子所以姓孔。也是后世“追认”的,因为,孔子的好多代以前的祖先是贵族。孔姓,就从那里追溯起来的。  相似文献   

4.
孔子     
鲁国有个职位卑微的武官叫孔纥,他的正妻接连生了九个女儿,小妾倒是生了儿子,却是个跛腿。到了古稀之年孔纥还不死心,向17岁的少女颜征求婚。夫妻二人年龄悬殊,所以这桩婚姻不合周礼,也没有履行完备的手续,而被称为“野合”,遭人奚落。孔纥婚后很想要儿子,与妻子曾在曲阜东南的尼丘山上祈祷。后来天遂人愿,于是他们把儿子取名丘,字仲尼。孔子长相很怪异,天生脑袋畸形,头顶上中间低,四周高,像倒过来的屋顶,也许正是这种头顶可以很好地吸取阳光雨露。他身高“九尺有六寸”,相当于今天的2米22,是个真正的齐鲁大汉“,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他的…  相似文献   

5.
戴丽丽 《家庭教育》2009,(10):45-45
中华民族有着良好的家教传统。“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已成为家教典范,传为千古佳话。但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母亲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颜征在在孔子幼年教育及成长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她称得上孔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是一位圣母。  相似文献   

6.
今人读古籍,参考古今注释是必要的,但是,应该审慎,切忌盲从.这里质疑三则,请教方家学者.一、“野合”作何解?《史记·孔子世家》云:“(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野合”二字作何解?从汉代以后,孔子成了圣人,学者们对于圣人的父母野合认为是莫大的诋毁,因此对“野合”二字作出种种歪曲的解释.三国魏经学家王肃收集和伪造的《孔子家语》竟然否定“野合”之说而特别说明“乃求婚于颜氏征在,从父命为婚.”这是没有凭据的史料.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对“野合”的解释是“盖谓梁纥老而征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谓不合礼仪.”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认为“男子八八六十四阳道绝”,女子“七七四十九阴道绝”,“婚姻过此者,皆为野合.”这两种说法成为后世最常见的对“野合”二字的解释,其实乃腐儒之迂见.  相似文献   

7.
对何伟先生《对“孔子热”的冷思考》一文提出商榷意见,主要观点有:1、对孔子研究应一分为二,不能混肴真假孔子;2、对孔子思想史地位的分析.儒学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3、什么是“国学”.把儒学作为“国学”是复古倒退吗?4、孔子思想与科学、民主并行不悖。进而对当前“孔子热”提出了一些尚显稚嫩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何晏、程颢、朱熹、钱穆注释不够详细具体,今人陈广达、白彤东二先生认为此句于孔子平生行为有矛盾。作者通过研究分析总结认为此句意义有三:一是孔子阐述自己理想中的政治是各守其位,各司其职;二是警告破坏礼制的乱臣;三是不谋其政不是"不谋政",而是不谋某一具体职位上具体的政事,抽象的"大政"还是"谋"的,只是换一种方式,办教育、培养从政官员而已。  相似文献   

9.
自从去年八月间我在历史教学上发表了“关於孔子的历史评价问题”一文以後,几个月来,接到不少来信 ,提出各种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又显然分成两方面,恰好彼此相反。他们一方面是拥护孔子,说我冤枉了他,所以极力替他辩解,而另一方面是反对孔子,却又嫌我表扬了他,所以深致不满,提出抗议。现在就把这两方面的意见都摘要提出加以讨论罢。先谈拥护孔子的一方面。他们根本不承认孔子是封建贵族的思想代表。如一位先生来信,提出两点意见来给孔子辩护:  相似文献   

10.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收尾时抒写了作者的感想:“我应该庆幸,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这是赞颂叶圣陶先生。句中的“楷模”是模范的意思。为什么呢?因为“楷”有法式的意思,“模”也有法式、规范、标准的意思,合起来自然可以解释为模范、榜样了。这个词语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楷”原是树木名称,它生于孔子坟上,据说是孔子的学生子贡手植,干枝笔直,质地坚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为人十分方正,被尊为“万世师表”,这楷树真有点象征意义呢。 “模”也是一种…  相似文献   

11.
"三世出妻"之三世为叔梁纥、伯鱼、子思,与孔子本人无关;"出妻"之"出",不但有男方主动休妻之义,更有女方主动离开之义。孔子之父叔梁纥因正妻无子而休妻,符合当时的道德规范;孔子之子伯鱼因为死得早,其妻无依无靠,便带着子思返回娘家讨生活;子思之妻因子思家贫而自愿离开。有些学者认为"出母"为"生母"之义,结合语境看也不准确。  相似文献   

12.
“过犹不及”语出《论语·先进》。有一次,能言善辩的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一个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有点不及。子贡又问:那么子贡是否更好一些?孔子说:“过犹不及啊。”过犹不及是对中庸思想的一种形象的诠释。尽管“文革”时把中庸狠批判了一通,其实毛泽东对此评价甚高:“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它是我们老祖宗在哲学认识论上的一大发现,充分显示着中国人的性格和智慧。试想:什么事儿不是“过犹不及”呢?喝老酒好,可是贪杯者喝多了大都又倒了出来,岂不跟没喝一样?贪财者,“聚到多时眼闭了”,两手…  相似文献   

13.
各位文友皆知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而可能没有听说过孔子的“治学三境界”。因为,这是笔者个人的观点。还要从十几年前说起。外地一些老师来我校考察“大语文教育”,听我上《〈论语〉六则》。先师张孝纯先生也陪着听。课后讨论时,别的老师说的都是赞扬的意见,只有孝纯先生说:“你这是典型的照本宣科!”这样不客气的批评,让听课的老师为之一愣。“我问你,什么叫‘人不知而不愠’?”我回答了一遍。“对不对?”我说,参考书就是这样解释的。“我说你是照本宣科么!———还有,第一则三句话是什么关系?”我回答不出来。张老师以很重的语气说:“…  相似文献   

14.
第三讲 宽恕     
孔子的一位学生,有一次问他的另一位学生,老师学问之道的精粹在哪里?那位学生想了一想,说:“夫子(先生)之道,忠恕而已。”意思是说,先生的学问,可以用“忠”和“恕”二字来概括。这是完全正确的。孔子在个人对国家关系上,强调了一个忠字,要求人们对国家忠心耿耿,而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力主宽恕,在不涉及重大问题的前提下,尽量能谅解别人,以求得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协调相处,孔子的那一套,被称为“恕道”。其实,不只孔子,也不只孔子所代表的那一个儒家学派,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也是奉行宽恕之道的。中华  相似文献   

15.
《论语》“子在齐闻韶”这段话今人皆作孔子赞美《韶》乐之论,此说盖源于朱熹的《四书集注》。其实,这全违背了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语境,对此自齐梁至宋代已有不少学者持有异议。根据孔子的礼乐观,本文作者认为“子在齐闻韶”不是孔子美《韶》乐而“不知肉味”。恰恰相反是闻《韶》而感伤齐政,食不甘味也。  相似文献   

16.
说“何有”     
《论语》里记载了孔子说过的两句结构极为相似的话: (A)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B)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 哉?”(《子罕》)这两句话中都有“何有于我哉?”。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译为“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译文之后还有注解,大意是:如果把“何有”看作“不难之词”,那么,“何有于我哉”便应该译成“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全文由自谦之词变为自述之词了。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而能“快乐”,这既让人羡慕,又令人生疑。这只要看看今人的“学习”,就能知道。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有着良好的家教传统,“曾参杀猪”“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已成为家教典范,千古佳话。其实,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母亲教子故事也十分感人。孔母颜征在在孔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季氏将伐颛臾》一文的开头,冉有、季路将季孙氏要攻打颛臾的消息告诉其老师——孔子时,孔子马上说道:“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两位爱徒身为季氏家臣却没有尽到责任的不满与批评。这里,既不谈孔子用语之简练精辟,也不论其见解之深刻独到,  相似文献   

20.
以传统观点视之,作为知识分子的鲁迅的立人思想,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君子人格独立追求的现代显形;而以今人视角来看,孔子的成仁思想,则有着浓厚的人道主义光辉.鲁迅与孔子关于人以及人伦的思考着眼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