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杨 《网络传播》2014,(1):82-83
2013年,互联网金融似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短短半年内,互联网金融产品及模式的推陈出新如雨后春笋一般。6月阿里巴巴发布“余额宝”;7月新浪通过“微银行”拓展理财市场,百度以19亿美元收购91无线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8月引入了微信支付、表情商店等功能的微信5.0正式面世,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生态系统强调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这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营造了全新的生态环境,特别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两微一端”构建了全新的传统文化传播格局.  相似文献   

3.
数字科技的发展持续改变媒介形态演变的方向.作为传统媒体的“老大哥”,广播走过近百年的光辉历程.进入互联网时代,广播等传统媒体积极顺应媒体变革趋势,全方位开拓发展新路,“广播+”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选择.2014年,广东电台首次提出“广播+”概念,传统广播开始被广播+互联网、广播+电商、广播+教育等业态模式重新定义.“广播+”成为既强化广播特色优势又有效植入互联网元素的全新媒体建构.  相似文献   

4.
当前实体书业不景气的大环境引发了笔者对互联生态下传统书业发行业态"向死而生"话题的探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图书发行与时俱进,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契机,应该从分析产业链的"金融"基因、解决好"现金流"中的"现金牛"问题这些关键点着手,寻找局部突破点,借助移动互联网营销媒介,在坚持书业企业的文化属性和社会责任担当的前提下,敢于跨界,跳出传统书业经营的窠臼。  相似文献   

5.
赵君香 《青年记者》2017,(14):74-75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生态变化 “互联网+”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业态,是借助互联网带来的技术和信息方面的革新,改造传统产业和行业的生产及流通方式,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所有的相关信息,从而为各行各业创造一种新的业态.“互联网+”政府服务则是要建立新型的服务型政府管理模式,以适应未来城市发展全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形态变化的趋势.在一定意义上讲,传播是互联网最核心的特征.互联网真正把连接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尽管互联网源起于军事领域,但是在后来的使用中,互联网的沟通和传播特性逐渐凸显,尤其是互联网技术进入移动阶段,用户呈现出平民化特点后,沟通与传播成为互联网使用的主题.所以,从传播学视角对“互联网+”时代的政府服务转型升级进行梳理,并且以此为基础对引起的社会生态改变、城市精神展现进行研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工具和载体,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它与传统社会各种形态的结合所形成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业态,同样为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有效工具。文章分析了目前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存在的管理技术与制度相对落后、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鉴定资料不够健全的问题,论证了将“互联网+”引入毕业生档案管理的合理性,提出了改进档案管理具体工作、完善档案管理机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王丽芳 《青年记者》2016,(11):112-113
“互联网+”时代传媒环境的变化,引发传媒产业的新一轮革命,同时也给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挑战和机遇.本文以高职院校为例,分析如何培养能够与行业无缝对接的全媒体新闻人才. “互联网+”时代媒体业态发展新趋势 “互联网+”时代引发了传统产业的革命.“互联网+传统的红娘”有了世纪佳缘,“互联网+传统百货卖场”有了京东,“互联网+传统集市”有了淘宝,“互联网+传统交通”有了快的、滴滴,“互联网+传统银行”有了支付宝.  相似文献   

8.
新华书店是我国图书发行业的主体之一,在政府倡导“全民阅读”和全民教育文化素质提升方面,起着支撑作用.然而,进入21世纪,尤其是10年代后,随着网络化、数字化迅猛发展,以传统书业业态为主体的新华书店正经历着以互联网为主体的平台电商的强烈冲击,互联网+颠覆着传统书业业态,当下传统书业、电商书业相互博弈,展望下一个10年,传统书业必将迎来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线上线下相互融合并以“社群营销” “精准营销”为主导的时代.  相似文献   

9.
金融电子化是利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自动化水平的过程.过去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金融电子化的研究成果甚丰.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金融电子化新的风险与安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发展金融业务,这迫使传统金融机构加速发展金融电子化、信息化、互联网化.在这个过程中,面对金融与互联网的深入结合,传统金融机构在快速开发创新金融产品,推出新型金融服务的同时也要规避金融互联网化产生的新的金融风险.因此,以我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状况为基础,从微观角度分析传统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与安全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不是一般的传播媒介.更不是什么“第四媒介”。它的性质和功能,决不能和古往今来的各种传播媒介相提并论.因为它是信息交流的无边无际的平台、精神交往的无限广阔的天地。它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即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的第二世界。  相似文献   

11.
张昶 《信息系统工程》2014,(12):124-125
近年来基于互联网信息平台产生的新型金融产品迅速发展,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形成了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型金融模式.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特征、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及带来的风险,提出存款保险制度覆盖互联网金融模式将有助于防范其风险,促进金融市场公平竞争,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互联网+”时代出版业态可能发生的变革,探讨“互联网+”的本质,认为传统图书出版应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发图书的衍生价值,实现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要实现这种转变,需要培养一批具有职业素养的“文化经纪人”。  相似文献   

13.
在“互联网+”的理念带动之下,把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联合,首先要实现理念的转变、能力的提升以及行动的创新方面,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进行选题策划理念、思想、内容与业态等多个方面的创新融合,能够形成新的出版生态圈。本文重点分析“互联网+”时代中,出版业态变化的趋势,通过出版角色转换能够从新业态内策划编辑理念、思维与工作模式的改变,能够提高总体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信息系统工程》2014,(5):10-11
2014中国IT领袖峰会于2014年3月29日~30日在深圳举行,主题为"IT新价值与产业互联网"。IT与互联网的各界人士就IT创业环境、通讯技术发展、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智能家居、车联网、产业互联网等时下热点问题发表演讲。在各重磅专题中,互联网金融无疑是重中之重。谈及不久前引发热议的四大行"封杀"支付宝快捷支付事件,与会来宾各抒己见,瞄准的落点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5.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了出版业一个极具冲击力的发展支点.产业规模及用户群体的不断突破,体现了数字出版强大的市场潜力.因此,把握“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的新趋势,调整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是促进数字出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新趋势:全面重构新业态 数字出版不是传统出版内容的数字化,而是涉及出版理念、内容生产、运营模式等全面重构的新产业形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数字出版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行业     
《网络传播》2008,(5):7-8
新华社推出综合金融信息系统手机版;欧洲今夏将测试超高速互联网;新浪博客5.0全新上线.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传统产业的变革,支付宝推出全新互联网理财产品余额宝,将互联网金融理财变为各方关注的热点。本文从高收益、低门槛、高透明度三个方面阐述余额宝的特点。从金融风险、法律风险、监管困境等方面指出余额宝的问题与风险,提出其监管与法律规制策略:完善信息披露、保险、备灾系统等相关制度,提高用户投资风险意识,预防金融风险;构建与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监管体制,加强行业自律。  相似文献   

18.
丁辉宇  金耀 《传媒》2016,(5):12-14
“互联网+”在当下已成传统行业内朗朗上口的标语.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文化、互联网+出版……但探究到行业发展层面,不少传统行业只是在进行简单的互联网嫁接,如开网站、创建手机APP、增加微信公众号,个别前沿的行业还会增加电商概念,这些与真正的互联网融合还有本质的差别.真正的互联网融合不是简单的嫁接,而是在人才、组织、机构、运作等各方面进行充分的调整,实现不同媒介之间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思维正在推动出版业不断发生变革,出版新业态和传统业态将长期处于相互交融、共存发展的状态.本文基于对高职教学规律及教材发展现状的认识,指出了目前高职教材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出版新业态对高职教材发展的影响规律,提出了新业态下高职教材策划出版的几点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o2o,即online to offline,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o2o模式,使信息和实物、线上和线下紧密结合,这是互联网经济向纵深发展的全新业态。当下,无论是雄心壮志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者,还是家大业大的老牌互联网公司、如火如荼的电子商务企业,或者传统商业巨头,以及电信、银行、餐饮、娱乐等为代表的各个行业,都在进军o2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