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12月,中国青年报接连发表了青年记者张建伟采写的连续报道《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共八篇,每篇两千来字。这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出乎意料的反响:在校大学生感到“打了预防针”,中年知识分子说“为什么不来‘追踪’一下我们?”同时,也程度不同地吸引了各级领导干部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连续报道的新闻形式在当今各报司空见惯,然而我以为这组报道在主题与内容方面,至少有这样三个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5月7日,新华日报在一版推出了“乡下人说下乡人”系列报道,她和去年“县委书记联系点追踪”的系列报道珠联璧合却又别开生面。视点好。宣传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讴歌党的干部深入基层,心入群众的动人风采,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报道。然而,新华日报的“办报人”独具慧眼,“通过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眼睛来审视领导机关下来的干  相似文献   

3.
时统宇 《视听界》2010,(5):115-115
本人批评收视率,但像本文标题这么直白,这个还真没有。 说这话的,是《人民日报》2010年7月5日的一篇消息《我是如何“配合”电视台的》,系《收视率违假追踪》系列报道的开篇。这篇报道开宗明义:退休工人老孙,曾是国内调查专业机构央视一索福瑞在某城市选定的一户“样本”家庭,因被一些电视台收买,提供了一些被“污染”的收视率数据,已被撤销样本户资格。  相似文献   

4.
王磊 《新闻实践》2001,(7):46-47
目前,报刊上“新闻追踪”栏目炙手可热。许多重大题材的报道,均借助追踪新闻这一载体,增加其深度和厚度,增加其历史沧桑感和团体效应感,增加其亲和力、感染力。 所谓“追踪新闻”,笔者以为,即是记者对已报道过的、受众感兴趣的新闻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追踪,把它经过一定时间、空间后的新变化、新发展—一加以报道。因此,追踪新闻较之日常报道,时间大大延伸,空间大大扩展,  相似文献   

5.
传媒视点     
媒体该怎样报道年终“烂尾新闻”
  临近岁末,有舆论开始追问媒体,应该问责的责任事故问责了吗?应该受到处理的人都处理了吗?有些影响很大的事情会不会因为没有下文而成为“烂尾新闻”?由此,一家媒体对2014年安全事故问责进行了“再追踪”,他们很快得出结论说,有的当事部门“拒绝公开”,也有的表示“尚在处理”。  相似文献   

6.
崔建华 《新闻实践》2001,(12):47-48
今年5月以来,《衢州日报》的一个专栏引起了衢州市领导和市民的广泛关注,这就是“两会议案提案办理追踪”。读者都说这个专栏开得好。 办理人民代表大会议案和政协会议提案,是每年各级“两会”后政府等有关部门的重要工作。但是,从以往的办理情况看,一些部门存在“重答复、轻落实”,“图形式、摆花架”的现象;有些单位的办理工作是“走过场”,对要求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报载,某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打假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该省晚报追踪“油耗子”系列报道给予表扬,同时颁发奖金5000元。据悉,这是省政府部门首次时新闻单位进行奖励。 报道说,长期以来,一些被称为“油耗子”的不法分子,从一些宾馆、饭店的下水道中捞出臭油水炼制成所谓的色拉油,出售给市内的一些食用油批发部,  相似文献   

8.
郭伟 《编辑学报》2016,28(5):470-473
作为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一稿多投”被诟病已经.在编辑实践中,通过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稿件追踪”平台能够及时发现疑似“一稿多投”稿件,利用平台提供的4个追踪参数,结合与作者、送检单位沟通的方式,可以确定是否存在“一稿多投”行为.统计分析86篇疑似“一稿多投”稿件的追踪参数,总结多次送检稿件的检测规律,尝试提出“一稿多投”行为的辨析策略,并就在稿件追踪、“一稿多投”辨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给出建议,以期能够利用“稿件追踪”平台为编辑出版单位防范、辨析“一稿多投”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通讯员,怎样才能写出真实的、有时代气息的新闻报道?在采访中善于捕捉和追踪,具有百折不挠的韧性,可以说是重要的一环。我采写的通讯《敢于攀登的小姑娘》就是抓住线索,追踪采访,坚持冲破人为障碍,而获得成功的。1986年3月,我去钢铁技校采访攀登青年峰“三连冠”的女青年朱金花时,她的班主任老师介绍的情况出乎意料,说朱金花的“三连冠”是假的。当时我有点泄气,又一想,耳闻不如眼见,还是见见本人再说。我再三要求见见本人,那位老师  相似文献   

10.
“不如人意”,指的是某人某事某一环境的差劲 或糟糕,令人失望;“差强人意”,则有“大体上还过得去”、“基本上还可以”的意思。两个词含义截然相反,但有的记者编辑常常用错。 也许是经常要对球队球员作出评价,表达自己感情的缘故,体育记者对这两个词用错的频率更高,往往在该用“不如人意”的地方用了“差强人意”。 平时看报;随手摘录了一些这类病句,早想写篇文章谈谈。因为一怕得罪同行,二怕引起“小题大做”之嫌!所以欲写还休。去年七月十五日一期“足球报”中,《前国家队主帅高瑞华谈女足》、《追踪女足说“变”字》两篇…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激烈,人心容易浮动、浮躁,以致某些矛盾常易激化,这时尤需增强思想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但这方面常常疏忽了,以致看来某种“一点点”的小苗子,常常会酿成大祸,这就是最近读《假如爱能不迟到》(8月11日《解放日报》“热点追踪”栏目)一文的体会。 “热点追踪”栏目的报道往往带有一定的深度,该文就是顺着前些日子报道的青浦一个12岁小孩想用点爆液化气自杀,结果可敬的消防战士不顾自身安危救出了孩子,自己也被烧伤。当时看此报道就有一疑,这么小的孩子怎么想到走上这一步,何  相似文献   

12.
不是每个记者在职业生涯中都有机会经历重大新闻事件,也不是每个记者都有机会能用话筒来记录重大新闻事件的。从这点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郎峰蔚是幸运的——她参加了国家测绘局为纪念我国首次测量珠穆朗玛峰30周年而组织开展的“2005珠穆朗玛峰高程重新测量”活动,对这次活动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全方位追踪报道,用话筒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科学家再测珠穆朗玛峰高程这一重大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13.
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中的一项大政策。新华社国内部参考报道今年开辟“试点追踪”栏目,并把延安退耕还林列为“追踪”试点之一。作为“追踪记”,如何能“追”出新意,“追”出社会反响,树新华社的“金牌”,对参加报道的人来说是一个考验。  相似文献   

14.
陈庆港,一个工作于繁华大都市的摄影记者,追踪拍摄中国西部农村已有10年。他的新书(《十四家:中国农民生存报告(2000—2010)》,真实呈现了西部14个贫困家庭的10年日常生活。不必说细腻的笔触有多么感人,也不必说故事的残忍有多么刺人,单说这几百幅震撼的图片,就能击中你我的心窝。但我不得不说的是,和我一样,他不只一次被“看上去很凄美”的错觉所打败。  相似文献   

15.
小时候跟父亲去山上砍柴,看到两棵树,一棵表皮衰老毫无生机,另一棵看上去则生机盎然。我建议父亲说:“不如将那棵快要死了的树砍了吧。”父亲问:“你说的是哪棵树?”我指了指表皮衰老而粗糙的那棵树说:“当然是这棵要死了的树啊。”父亲摇了摇头说;“不,这棵树死不了,倒是那一棵树需要砍掉。”我不解地问:“这是为什么呢,这棵树的表皮看上去都枯萎了,而那棵树的表皮明明还透着青色的  相似文献   

16.
近来,有人在报上著文,竭力为去年戴安娜事件后国人曾一度怒斥过的中国“帕帕拉兹”鸣不平。好像中国的“帕帕拉兹”在报道、炒作名人中还无聊。糟糕得不够,离开了他们,中国或世界就“少了声音”。这是一种误解。“帕帕拉兹”原本是意大利电影中一个人名,后来成为西方新闻界专司追踪名人、偷拍名人隐私的记者的代名词。去年8月初,《四川日报》连续发表4篇评论,对中国当前追踪、炒作文艺圈名人的“娱记”给予了严肃的批评。两相比较,我又发现所谓西方的“帕帕拉兹”,即中国过去称为的“小报记者”,现在尊为的“娱乐记者”、简称“…  相似文献   

17.
首赴台湾追踪“百人斩”凶刀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1995年7月,我们首次踏上了祖国的宝岛台湾,寻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证史料。行前几天,我们在南京大学图书馆港台阅览室里,发现在境外的一本杂志上,刊登了一则短讯,说在台湾的  相似文献   

18.
拙作《不能搞“有偿新闻”》在今年8月号《新闻战线》上发表之后,很快就接到一位同行老友的电话,肯定了这篇文章。他说:“这样的文章早就该写了。问题重要,不谈不得了!”又说:“这篇文章倘能早点写,早点发更好。你说出了不少老新闻工作者想说的话。”听了这番“赞词”,我忙说:“过奖了!不敢当!”想到这些早已退役的战友,尽管已“归田”多年,但他们心系党的新闻事业的初衷未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在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批评“隔行如隔山”这一谚语。说“隔行”的“行”字的特殊性绝对化,是反映了某些保守、狭隘的传统和习惯,压抑了人们的创造力。作者认为“不要说相邻的行业之间互相沟通,就是在那些距离很远的领域之间,也未必隔着什么山”。为了论证这一观点,文章举了几个例子,如说画家要掌握解剖学、光谱和分析颜色的知识,说明并非“隔行如隔山”,而是“天涯若比邻”。  相似文献   

20.
张翔 《新闻采编》2002,(1):18-19
“新闻”是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目前学术界关于新闻的定义有文字可查的,在100种以上,代表性的有“事实说”、“报道说”、“手段说”、“传播说”等。“新闻”到底是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的精密,人们迫切要求对“新闻”这一基本概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定义。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