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朝经济上承两汉三国的发展,下启唐宋的繁荣,南朝民歌具有反映社会现实状况的作用,可藉此深入探析南朝经济发展状况,从南朝的土地利用、商业发展和寺院经济三方面入手,考察南朝民歌相关作品,通过分析相关民歌的主题及其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从中了解南朝经济的发展状况与历程。  相似文献   

2.
南朝和北朝的乐府民歌,因南北两朝社会环境、人民风尚的不同,在风格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南朝民歌比较温柔婉转,北朝民歌比较质朴刚健。  相似文献   

3.
南朝乐府民歌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体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生活态度,具有一定程度的时代性。南朝乐府民歌所运用的文学手法影响了当时文人的创作,很多营养也被唐诗吸收。  相似文献   

4.
南朝乐府民歌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体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生活态度,具有一定程度的时代性。南朝乐府民歌所运用的文学手法影响了当时文人的创作,很多营养也被唐诗吸收。  相似文献   

5.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篇幅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描写了一个江南女子对恋人的相思之情。语言清新明丽,结构整一,修辞巧妙精当,是南北朝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作品,当之无愧地代表了南朝乐府民歌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6.
南朝乐府民歌内容多为男女恋情的描写,大胆而又露骨地刻画了女性的情与态,其情调艳丽柔弱、哀怨缠绵而又热烈浪漫,富有艳情的特征。南朝乐府民歌继承了楚文化的浪漫特质,植根于江南繁富之地。南朝富有艳情特质的时代风尚,直接刺激了情歌艳诗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是艳情诗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西洲曲》,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永恒的极具魅力的美。  相似文献   

8.
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西洲曲》,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永恒的极具魅力的美。  相似文献   

9.
南朝乐府民歌内容多为男女恋情的描写,大胆而又露骨地刻画了女性的情与态,其情调艳丽柔弱、哀怨缠绵而又热烈浪漫,富有艳情的特征。南朝乐府民歌继承了楚文化的浪漫特质,植根于江南繁富之地。南朝富有艳情特质的时代风尚,直接刺激了情歌艳诗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是艳情诗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南朝乐府民歌和南朝文人艳情诗如一枝双秀 ,大规模集中地放肆地描写女性 ,在中国文学史上尚属首创 ,为中国古代女性题材文学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齐梁宫体诗与南朝民歌产生于大致相同的时代,对产生于相似背景下的不同文学体裁进行比较,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主要对齐梁宫体诗与南朝民歌在产生与发展的条件、题材内容、表现形式、风格、描写手法等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与论证。  相似文献   

12.
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各具特色,都具有主导地位。等到唐朝时很明显南朝文化占据上风,但北朝文化也被继承其中较好的融合在一起,而最初的融合发展就体现在文学的融合发展中。南北朝时期上层文人乐府诗的创作也进入了自西汉后又一个高潮,但北朝的文豪数量不如南朝,南朝的永明体诗人、宫体诗诗人、皇室文学家都创作乐府诗,但题材风格偏重艳丽绮靡。而南朝乐府民歌却风格多样,也有不少佳作,同时南朝的乐府民歌开始体现出南北文化融合的痕迹,这给唐代以后的文化融合带来很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南朝民歌的地域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朝民歌主要产生于宋、齐时代长江中、下游流域。本文从政治、经济、历史、民俗等多角度去探讨南朝民歌的地域特色:浓郁的商业生活气息;爱情世界充满自由开放的空气;风格轻快活泼,工巧清丽,柔媚凄婉,并对这些特色的形成原因作分析,以总结中国民歌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4.
南朝乐府民歌,其数量较北朝民歌多,然十之八九都是情歌。所渭“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其中抒情歌诗《西洲曲》(属《杂曲歌辞》)亦为描写男女情爱之作。它通过季节变换的描写,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歌辞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宛转动人,呈现出成熟的艺术技巧,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5.
南北朝时代是我国文学史上民歌又一次繁荣灿烂的时代。《西洲曲》是南朝艺术成就最高的民歌,《木兰诗》堪称北朝民歌的代表作。由于产生的环境不同,水土滋润和人为给养不同,使处于同一时代的这两首诗在内容、情调、风格、形式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一首出色的民歌,其独特的抒情风格与方法对相思女子的内心刻划具有深刻的表现力,塑造了一个受而不伤、思而不怨的抒情形象。  相似文献   

17.
明清两代的民歌时调虽然赶不上同时的小说和戏剧那么知名,但与传统诗词歌赋相比却毫不逊色。明清民歌时调主要来源有二:一是从《诗经》中的风诗直至南朝乐府民歌,二是唐代初露苗头的俗曲俚词和金元之际勃起而盛行不衰的散曲。明清两代的民歌时调既有共同特点也有相异之处,而且,相同和相异都带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8.
情歌艳诗在南朝的汇合,有其种种主客观原因。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所形成的时代风尚,直接剌激了情歌艳诗的发展;物质的富有,环境的优美,都推动了南朝文化朝着重娱乐的方向发展;儒道衰微,佛学兴盛,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了强烈的个性的张扬和情感的大释放。文人艳情诗的产生背景又比乐府民歌的产生背景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19.
南朝民歌《西洲曲》写一个女子对情人的长久思念。其中有这样几句“低头弄莲子,莲子青  相似文献   

20.
南朝文学中的尚俗之风是民歌盛行的动力。民歌流行于上层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上层统治者对待民歌多是排斥、鄙薄,但总有一部分人被新鲜、活泼、富有生命力的民歌所吸引,跃跃欲试,不仅把民歌被之管弦,自唱自演,而且大量模拟民歌的歌辞。这一现象到梁陈时特别突出,并形成一种风气。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长江流域的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因素;统治阶级的提倡;玄学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