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小说具有不同于诗歌、戏剧的叙事方式。在小说翻译研究中,译者不仅要传达原作的内容,还要反映原文中通过独特叙事方式体现出的美学效果,充分体现原作者在创作时对语言形式的把握,这也是原文风格的具体体现。因此译者在翻译小说时要对原文的叙事特征作全面考察,恰当把握原文叙事技巧,避免仅将注意力集中在小说事实上,仅仅建立内容层面的对等而忽略原作者对表现形式的操纵。本文以《红楼梦》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为例,考察了不可靠叙述作为小说叙事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原文中的作用和在译文中的再现,从而成功保持了原文的风格和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对原作者所认识的事物的再认识与再表达,译文即是译者主体性的再现。不同时代的译者在翻译同一文学作品时所使用的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大有径庭,译本在文体风格、语言修辞等方面的展现也有所差异。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月亮和六便士》的两种中译本,从译者所处时代背景、翻译风格等角度出发,可知译者是如何在译本中发挥译者主体性的。  相似文献   

3.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这种交际是一种包括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在内的三元关系。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原作者的意图能否被译文读者所认识。因此译者的任务就是:力求在分析选择语境的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创造足够合适的关联效果,以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因此,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将对翻译学科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英语格律诗的翻译主要涉及节奏、译文的体裁、风格的继承三大问题。英诗的节奏无法完全翻译 ;译文的体裁应有译者本国诗歌文化的烙印 ,能够丰富译文的底蕴 ,加强读者的文字想象 ;英诗原文的风格包含时代风格、语言风格 ,除此以外还有译者的写作风格 ,三者皆是继承原文风格需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李文 《文教资料》2012,(7):50-52
在翻译界中,是否允许译者风格的多样性一直是个有待争议的问题。翻译理论认为,一篇好的译文首先应该忠实于原文,因此有的学者提出,为了达到翻译的忠实性,译者必须严格遵从原作者的风格。相反,一些学者认为翻译是一个再加工过程,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综合上述两种观点,本文试图探究译者在翻译中采用的不同风格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通过对英国诗人彭斯的作品《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不同中译本的对比分析,作者提出译者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应该遵循的两个原则,并指出译者在追求文字准确、通顺的同时,应根据读者的需求再现原作品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一书中阐述了他的交际翻译理论。交际翻译理论强调译文要给译入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具有原语读者在阅读原文时所具有的同样的感受。根据这一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译者应当坚持准确、严谨用词,合理调整文化不对等现象,不断充实商务专业知识,尽可能保持原文与译文语义的信息对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姚斯所提出的接受美学角度研究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英文诗集《飞鸟集》。通过对读者视野期待的分析而寻找译者如何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方法来实现原文和译文读者的视野融合。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通过翻译,在满足读者期待视野的同时也提供给读者一些新的超出其期待视野的信息,从而使读者扩展原有的期待视野直至形成新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8.
本论文以莫言的代表作之一《檀香刑》的德语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异化与归化的视角来分析研究译者白嘉琳在处理小说中大量使用并且独具特色的熟语时所选择的翻译策略,即何时选择归化策略,何时选择异化策略,如何使译文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与再现原文内容层面的信息与风格要素,并评价其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9.
诗歌翻译中,译者的任务是对各种有关的信息进行综合地认知和推理。把原文作者企图实现的用意,即原文作者力图明确的事物,根据对译文读者期待的估计和对译文读者认知环境的估计,用明确的方式再现给译文读者。《晴雯判词》是一篇脍炙人口著名诗作,此篇有好几种英译本,文章尝试考察《睛雯判词》的两种英译本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所作的推理和示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杨蔚  程谢 《华章》2011,(26)
翻译就是对各种文体语篇的创造性处理,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文体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译者要遵循译文必须反映原文的文体风格,缩小自己文体风格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原文的韵味,并为译文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1.
翻译美学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审美活动。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原文的审美信息,然后作出与原文审美标准相符的译文,从而完成对原文的美学再现。柯灵先生的散文《巷》语言优美,颇有文采,而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恰当地将这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风格美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丁华 《教师》2008,(8):107-108
传统翻译理论要求译者保持译文的客观性,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完全等效。笔者对这一理论表示质疑。在翻译中译者总是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做到译文与原文的完全等效。因此,小说的译者只能做到尽量接近原文的“文学再创造者”。  相似文献   

13.
罗宾逊的《译者登场》一书,以翻译身体学为基础,探讨了译者个人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批判了西方主流译论的理性主义倾向,展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交流的种种可能。通过解读,得出译者可以以自身感受决定原文和译文的趋势,这是独白而非对话。  相似文献   

14.
历来,风格的传达就是文学翻译中的难题,因此,作为风格传达中最关键的部分语言风格的传达,就成为再现原文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的中心问题。本文通过对《老人与海》三个中译本的分析,从译文与原作者、原作、以及两种文化的关系方面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的传达,认为只有将原文与译文相融无间,译者才能成功传达原作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5.
《鸡西大学学报》2022,(1):151-158
基于阐释翻译观,研究《飞鸟集》郑振铎和冯唐译本在翻译四步骤中译者主体性的差异。郑振铎和冯唐出于对原作的兴趣,“信赖”并翻译《飞鸟集》;“侵入”性地理解原文;在“吸收”步骤,郑振铎运用异化以保留原文的形式和风格,冯唐则使用归化改变原文的形式;最后都对译文进行了“补偿”,力求实现原文和译文的平衡。研究发现,两译本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差异源于他们所处时代背景、所受教育、翻译目的、个人意识、文化观念和诗学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语言风格是一篇文章语言的总体特点。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能否将原文的语言风格译出,关系到译文的质量,关系到整个翻译的成功、出色与否。通过比较《艾默大叔》和《名利场》的幕前语两篇译文。阐述翻译过程中译者理解掌握原文语言风格,并用贴切的汉语表达出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原语文本内容的再现受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其语言风格两方面因素制约。20世纪80年代起,翻译界出现了文化热,因此,顺应时代需求,译者尽其所能展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通过比较黄源深和宋兆霖翻译的小说《简·爱》的两个不同译本的部分内容,可以看出,译者的语言风格及翻译策略是决定译文语言特点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受翻译水平、翻译目的及社会文化背景等的影响,对原文的阐释、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不同,从而使译文迥异。译者主体性研究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在英汉翻译译中,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原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就会产生文化缺失,文化缺失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这就需要译者补偿。译者在目标语言中寻找可以激活源语言中缺省的文化背景信息或相似的词语,在保持原文含蓄性和简介美的前提下,补充原文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尊重文化差异,谋求文化共生与融合。异中求同,同中存异,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是今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关联理论吸收当代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以及行为科学的某些研究成果对语言交际作出解释。认为促使人类之间进行交际的核心大脑信息处理机制,是一种能够根据人们的行为进行推理的能力。从关联理论看,文学翻译本质上就是一种交际行为,译者在这双重交际中的职能就是挖掘出原文作者意图与译本读者期待视野的最佳关联,在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的语境等效的同时,也要确保译本读者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佳的解读原文作家写作意图的语境效果。可见,关联理论对翻译的阐释内涵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译者应从原文的明示信息以及文本产生的历史语境中找到最佳关联性,为读者提供最佳的认知环境。可以说,好的译者还必须能使译文最大限度地与原文趋同,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实质与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