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每个学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所谓的“差生”。“差生”包括知识方面的“差生”和品德方面的“差生”。究其产生原因,不外乎学生自身素质缺陷及教育关注的偏差两个原因。如何使这些学生尽快摘掉“差生”这顶帽子,与同学们共同进步、健康成长,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科学地“转差”。一、善于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其上进心和自信心人各方面智能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或欠缺的方面。所以学生某一方面差并不能说明他各方面都差,他一定有自己的长处。教师就要挖掘…  相似文献   

2.
时文选萃     
教育词典里无“差生”“差生”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考试分数低的学生。以升学率、考分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水平和学生优劣的根本指标,就无法不产生“差生”。社会力量办“择差教育”的现象对现行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是一个警示:教育就该有教无类,教育词典里不应有“差生”二字。  相似文献   

3.
我校在第二课堂进行“珠算式心算”教学实验,已一年半时间。实践证明:“珠算式心算”有力地促进了差生的转变,提高了差生的计算能力,发展了差生的智力。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分析每个差生,找准差生差的原因。 实验前,学校领导和班主任、任课教师一起对两个实验班的16名学习较差的学生,进行仔细分析,发现他们学习差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学习兴趣,贪玩、厌学;二是智力差、思维迟钝;三是学习基础差。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许多学者和教师对学生班集体作好、中、差分类,将思想道德品质差和学习差的学生均视为“差生”,但对“差生”的界定并没有科学的标准。因此,有的教师把违法、犯罪的学生视为“差生”;有的教师把调皮、不听话的学生视为“差生”;有的教师把学习成绩一贯差的学生看作“差生”。我们认为,“差生”标准模糊,不确切、不科学,只会伤害一些学生的自尊心,  相似文献   

5.
一以文化成绩的高低论英雄,由此,我国出现了5300万之众的“差生”。■他的名片背后印着“向洋眼中无差生”,他专收班级排名后20名的学生“择差教育”。300名各式差生,在“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受训一年后,发生了难以置信的巨大变化。“差生”真的差吗?给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要误多少子弟?  相似文献   

6.
我们教师在教育生涯中难免要遇到一些差生,要使差生转差为优是教师们常谈的话题和头痛的问题。我认为差生并不是天生就笨,他们只是暂时的.他们往往有许多优点和长处.只是被“差”掩盖。每个学生有差异,但那是个性和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同。学校教育为啥给学生扣上“差生”这顶沉重的帽子?  相似文献   

7.
如何做“差生”工作——班主任工作艺术之一四川省汶川县威州中学吴开秀一、何谓“差生”任何一个班都免不了有“差生”。所谓“差生”主要是指学习差和品德差的学生。严重者则是这两者兼而有之的“双差生”。只要我们稍稍留意,就会发现“双差生”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双差...  相似文献   

8.
“差生”,这个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教育者、受教育者、家长都耳熟能详。一般地,我们将考试分数低的学生命名为“差生”,将成绩差又不“听话”的学生称为“双差生”。其实,这些“差生”并非天生的,而是被我们制造出来的。传统的智力观传统的心理学将智力定义为“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在该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称为“差生”,并且经常用“冷眼、讥讽、挖苦、嘲笑、体罚”等方式强化这种认识,不时向“差生”伤口上洒盐,使他们终日觉得低人一等,矮人一头,没有做人的尊严,从内心深处厌恶学校,逃避…  相似文献   

9.
“防差”“转差”笔谈初中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已引起了教师的普遍重视,不少教师在如何防止大量差生出现和如何做差生转化工作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在这里,就“防差”“转差”这一问题,将部分教师的来稿汇集在一起,编成此文。在学习初中教学期间,出现大量差生的原...  相似文献   

10.
每一个班级,不可避免地会有少数学习成绩差,纪律观念不强的学生,即所谓“差生”。“差生”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头疼。笔者从教多年,在“转差”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作为班主任老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来转变差生,这是“转差”成功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许波 《成才之路》2011,(27):72-73
所谓“体育差生”是指体育成绩相对较差,其运动能力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任务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差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本人认为转差工作已成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要想转化“体育差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2.
在体育教学中,每个班级都有少数“差生”。所谓差生,是指“三差一缺”(即体质差、基础差、技术差,对体育缺乏兴趣)。教师能否正确处理好与这部分学生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他们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怎样使差生尽快“归队”,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提高认识。“差生”多数对体育缺乏正确认识,如  相似文献   

13.
《新作文》2006,(9)
在升学率考核体系下,普通中小学校一般都是“嫌差爱优”。但一段时间以来,江西、湖南等地却出现了以中小学“差生”为招生对象的民办教育机构,形成了颇具气候和规模的“择差教育”。说到底,“择差教育”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市场,还是因为普通中小学太“嫌差爱优”了。而那些以“差生”为招生对象的民办教育机构,尽管贴着“差生”标签,但他们懂得怎样保护“差生”的自尊心。比如,过去经常打架、多次出走的云南姑娘王奇(化名)进入九江择差教育中心后,学校一方面褒扬并发挥她的音乐特长,一方面以高强度的军训生活磨炼她的意志。一个月后,过去一天…  相似文献   

14.
“差生”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考试分数低的学生。以升学率、考分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水平和学生优劣的根本指标,就无法不产生“差生”。社会力量热办择差教育的现象对现行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是一个警示:教育就该有教无类,教育的字典里不应有“差生”二字。  相似文献   

15.
不知从何时起,不准称“差生”,而要称“后进生”,理由是“差生”的称呼给学生定了性,“一棍子打死”,“后进生”则是“暂时”的,“动态”的,还可以赶上去。然而仔细一想,“后进生”与“差生”有什么区别?“差生”就不“动态”了吗?暂时差就代表永远差吗?要说“差生”的称呼给未成年人留下心理阴影,难道“后进生”就使人听着舒服?为使这一称呼更加“科学”,人们还作了各种探讨。比如,有人主张称“问题生”。不说学生差,也不讲某某后进,只是暂时遇到了问题。但是大家琢磨过没有,这“问题生”给人什么感受!你们没问题,就我有问题。我不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敬娜 《考试》2009,(2):19-19
传统观念认为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优”“差”的依据,事实并非如此。文中笔者对“差生”以及如何转化“差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差生的“差”是相对于优生的“优”而言。实际上,差生大多是差在文化基础上和遵守课堂纪律上。在教学中,只要老师根据差生的特点将适当的表现机  相似文献   

18.
许多老师怕当差班的班主任,就是因为差生难管,差班工作难搞。不过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和特点,只要抓住差班的规律和特点,选择科学的工作方法,差班工作还是可以做好的。下面谈谈自己多年在差班工作中常见的几种有效方法:“保持沉默”法所谓“保持沉默”法,就是在差班工作中尽量少说话,有些事上甚至不说话,保持相对意义上的沉默。差班的特点是学生性情浮躁、缺乏良好的习惯,纪律性差,不爱学习。究其根源,是长期缺乏良好的环境或由于不良教育而形成的。这类学生自制力较差,因而导致了品德差和学习差,并受种种不良影响而养成了种种劣习。差生的不良习气表现在其行动上,影响和干扰正常的班级秩序,这就是差班的“差”处所在。因此,做差班工作必须从转化“双差生”入手。转化差生,必须弄清谁是差生,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细致观察、掌握。新生入校后,差生一般比其他学生表现得“兴奋“”活跃”“大胆”,他们大有一种脱离藩篱获得自由的感觉。原来的学校和班级已经对他们失去了约束力,新的学校和班级一时间还不了解他们,他们在忍受短暂的寂寞后,便开始充分“表现”他们的能力:主动联络旧朋友、结交新朋友,很快形成一股小有势力的“哥儿们”小集团,并努力用种种违反纪律的行为去“展示”他...  相似文献   

19.
教师对学生“嫌差爱优”实在是不可避免,大家也都理解。可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机构,学校管理者一定严格要求教师正确对待“差生”,学校更不能“嫌差爱优”。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学校“嫌差爱优”相当严重,招生竞争也相当混乱。20世纪末,我国出现了一种专收“差生”的学校,谓之“择差”学校。“择差”学校是教育竞争的必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差生”及其家长的要求。然而,“择差”教育的效率却有悖于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择差”学校的出现也给了公立中小学校背离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行为提供了借口。家长送孩子进“择差”学校是一种“用脚投票”的行为,实属无奈。  相似文献   

20.
“差生”,一般包括单差生和双差生.所谓单差生,主要是指学习成绩差或智商稍低的学生,所谓双差生,主要是指学习成绩差,品德修养差的学生,我们通常说的“差生”,多是指双差生,这些人在班内人数虽少,但破坏性较强,影响面较宽,不及时教育挽救不仅会给本人、班级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