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要令人可爱,让人留恋,它必须要有独具魅力的广场。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正是由于上述优点,使广场成为当前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热点。在这股广场建设热潮的推动下,各地城市纷纷建成了一批广场,但由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及管理维护的技术水平方面存在…  相似文献   

2.
智慧城市,是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宽带泛在网络和数据中心等设施为基础,以智能融合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新形态,也是数字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建设智慧城市对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智慧城市”资源共享、协同管理、应用聚合的主体需求下,整个信息产业链会发生导向性变革,整个建设模式和产业链模式将紧紧围绕智慧城市主体需求展开.而借助这场变革,政府、企业、市场在智慧城市浪潮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多维融合的运营模式与各个环节的参与方的关联也愈加密切.  相似文献   

4.
从概念提出到落地实践,从风险评估到建设全程跟踪监管,关于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探讨从未停止。研究将城市建设视为一个信息市场,构建以"信息价值链+智慧城市"为主体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系统性探究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生活实验区"和"创新区"的协调运行机理。该模式将城市中政府、企业及公众置于同一平台下,实现各方资源的高效利用,解决了智慧城市建设中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深度整合、信息化与城市化高度融合两大难题。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绿色、现代、智慧的城市就是这一目标的集中体现,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驱动智慧城市建设,就是要实现供给侧创新与需求侧牵引两端发力,线上服务与线下办事紧密融合,实现企业和市民顺畅办事创业。科技创新对智慧城市建设体现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充分利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比如互联网+政务、物联网管理系统、智慧民政、智慧党建等;大数据中心通过数据间融合产生应用价值;产业围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是不可分割的,城市规划能够为城市管理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支持,而城市建设管理则能够更好的实现城市规划的效果和目的。总之,要将两者进行有机的融合和联系,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做全面而充足的了解、展望、分析,同时又能够制定更加有效、完成的城市建设管理措施和制度,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现代城市居住区的设计与建设要考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总体规划,从城市用地、建筑布点、群体空间、结构造型、改变城市面貌以及远景规划等全局考虑,并融合意境创造、自然景观、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总体环境,精心设计每一个部分,给人们提供一个方便、舒适、优美的居住场所。本文探讨了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与景观建设。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信息产业商会和中国市长协会联合主办的“2006城市信息化建设论坛”于9月28日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推动信息产业界与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融合互动。  相似文献   

9.
赵斌 《内江科技》2006,(1):56-56
城市街道是城市的框架,是联系城市各个功能区的纽带。根据内江市城区域道路绿化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潜在的优势,提出道路绿化的发展方向及对策,以推动内江市城区建设成为川南山清水秀的园林城市。  相似文献   

10.
大学作为人类知识创新和传播的主要载体,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提供了催化剂和动力源。我国明确将若干区域和城市率先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新时期一流大学建设赋予了重要使命机遇,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大学与区域创新互动的理论发展和案例研究,总结了相关模式变化规律和做法经验,针对大学与城市创新体系如何实现系统性协同的具体路径问题,通过剖析上海交通大学服务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实践案例,从战略路径全面匹配、组织机构重构、基础原创策源、产学研开放融合、创新创业生态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大学在对接提升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过程中,其协同路径的思考与选择、设计与实施、特点与成效,以期为我国新时期区域创新和一流大学建设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化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下,也促进了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如何让新型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大众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研究课题。现如今,很多城市规划建设者逐渐以智慧城市建设为目标,不断将各类新型社会科学技术与城市规划设计进行融合创新发展,从而推动我们国家的城市规划设计发展。基于此,本文为了使得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规范化、有序化、合理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特对城市规划中体现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及相关技术进行论述,最终为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发展奠定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12.
张林 《内江科技》1996,17(5):15-18
对外民间友好合作与交流工作,是我国对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和关怀。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轨道上以后,对外民间友好工作以其渠道多、信息灵、方式活的优势积极为经济建设牵线搭桥,协调服务,表现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对中国和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推动我国在大数据背景下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方法/过程]运用实地考察法、文献收集和比较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了智慧城市建设的3个方面——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分析中国与新加坡在这3个方面的特点及差异,针对我国适应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提出建议。[结果/结论]通过比较,发现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与新加坡相比,实际的智慧成果还有待提高。在智慧政府方面,我国要力争打破部门间的合作壁垒;在智慧交通方面,我国要提高大数据挖掘与利用技巧;在智慧医疗方面,我国要加快推进数字化平台融合建设。  相似文献   

14.
正本刊讯近日,《支持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正式出炉,明确在加强园区发展规划建设、加快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聚集、抓好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产业财政金融支撑、推进园区品牌建设、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支持园区创新融合发展。一、为什么要制定《政策措施》?2019年8月10日,科技部农村中心联合科技厅、内江市政府在内江召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融合发展四川内江会议。  相似文献   

15.
科学城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外先进城市纷纷谋划建设科学城.福建省部署依托福州大学城和福州高新区等推动规划建设校、产、城、人深度融合的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分析了建设福建科学城的基础优势,剖析了建设福建科学城的短板,借鉴国内外科学城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了推进福建科学城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经济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管理服务、企业生存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智能化,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核心竞争力,能够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生活。为找准二者共同属性,以江苏省为例,分析发展互联网经济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根据智慧城市发展现状,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路径,力图推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相融合,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全面实现智慧城市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正>本刊讯为深入学习习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和市委《关于在全市广泛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内江市各级科技系统组织召开了"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围绕解放思想,转变工作作风,着力管理和机制创新,形成了用创新和发展驱动"中国梦"伟大实践的共识。在此次主题教育活动中,王仕平局长强调,中国梦  相似文献   

18.
<正>本刊讯贯彻为深入习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和市委《关于在全市广泛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我市各级科技系统组织召开了"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围绕解放思想,转变工作作风,着力管理和机制创新,形成了用创新和发展驱动"中国梦"伟大  相似文献   

19.
《内江科技》2014,(3):31-31
<正>一、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以及美国AECOM公司、德国鲁格建筑设计事务所等国际、国内知名规划设计机构,采取全新的规划设计理念,运用先进的设计方法和手段,进行内江新城各项城市规划设计。二、按照"两化"互动、产城融合的要求,明  相似文献   

20.
内江经济走廊的建设,是市委、市政府为加速内江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经济走廊的建设,已引起各级领导部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高度重视。为落实我市建设经济走廊、建设大城市、实现小康的三大任务,按照总体部署、分块作战、相互衔接、逐年落实、加快发展的实施原则,5月中旬,市委领导同志召集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