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文学观察力与其他观察力(主要是科学观察力)比较的角度看,文学观察力完整直观的注意和摹写和主体情感的外射和融合的审美特性,显示了文学观察力与众不同的本质。从文学观察力自身的比较中,析其捕捉、发现、创造等审美层面,文学观察力高低优劣也是各有因由的。从这两点出发,得出结论:文学观察力是社会生活创造成文学创作对象的心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教育又是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心灵,净化人的情感,使学生热爱美,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重要内容,所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思维在作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思维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善于发现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就是生活。”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出于生活。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指导学生发现美,提炼美的素材,将美的…  相似文献   

3.
幼儿文学审美活动包括文学审美欣赏和文学审美创造。文学审美创造是幼儿经过文学审美欣赏,在美感形象不断积累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审美想象、联想的外化活动,是文学审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幼儿文学接受具有游戏性的特点,基于这一特征的幼儿文学审美创造活动就要让幼儿有充分想象、表达的自由,去感受审美创造的乐趣。因此,教师应尽力为幼儿提供审美实践的机会,让幼儿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式创造性地表现作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注重学生自助阅读、激发文学审美情趣,帮助引导、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思维,帮助学生质疑审美、形成创造性文学素养三个方面,论述了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文学审美情趣,较高文学审美思维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及文学创造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摄影文学是由现代科技催生的新型艺术样式,其魅力在于审美复合上的多重性,从语言、文本到文化建构,从审美样态到审美运作,从审美消费到审美创造,共同构筑着摄影文学审美的大厦,共同构织出摄影文学审美多重复合的特质。  相似文献   

6.
基于观察力培养下的美术教学实践探索,教师要注意从任务布设、情境创设、方法传授、写生延伸等角度展开具体的设计和组织,为学生提供更多观察的机会,以提升其观察力,进而使其形成丰富的学科能力。小学生有观察的期待,教师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展开教学调度,能够有效提升其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7.
情感的表现是文学最为显著的美学特征之一 ,从宏观上看它分为“拟态表现”和“符号表现”。文学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本质还体现在它瑰丽多姿 ,自由驰骋 ,创造无穷的想象上  相似文献   

8.
随着"审美鉴赏与创造"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重视文学教育成了语文教育的新趋势:从侧重培养"鉴赏力"到呼唤学生"创造力";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文学教育形成了"核心—素养—交往—支持"四层同心圆结构。该素养落地的路径是鉴赏与创造的整合:以鉴赏促创造、以创造促鉴赏、鉴赏创造共同促进学习。  相似文献   

9.
文学本质问题是文学理论的根本问题.本文运用系统方法,从文学本体系统来探求文学的本质特征,从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文学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体,凭借想象创造的审美意象来表现人对现实的审美情思的艺术.  相似文献   

10.
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它是一种审美化的语言形式,充分体现出蕴藉性的审美特征。从文学自身的生产看,它凭借蕴藉性文学语言所营构的审美意象,创造出诸多的文学经典。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看,这种文学语言的存在,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建构民族地域认同、促进个体成长都是极具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太湖石是园林中的常用石种,在元杂剧中具有提供标志性地点、转变观察视角等程式化的叙事功能,且在插科打诨、抒情、修辞、表现元代文人梦想与审美等方面有很多创新之处。元杂剧中太湖石的运用,体现元代文人将园林置石思想初步地用于叙事。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知音》篇集中体现了刘勰的文学批评理论。在该篇中他指出了文学批评中普遍存在的"知音难求"的现象及其存在的原因,探讨了通过"博观"、"六观"和"沿波讨源"的途径实现文情可鉴的可行性,并从"情动辞发"和"披文入情"两方面论述了创作者与鉴赏者的潜在交流过程,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一个包括创作者、作品和鉴赏者之间的互动交流系统。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的基本矛盾是基础教育与能力培训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敏感.文学鉴赏在语文教学中是处理文本的基本能力,是语文教育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的文学鉴赏的培养,培养他们的社会敏锐的观察力,从而对解说、网络编辑等职业也具备一些能力,从而拓宽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4.
李松  刘苹 《教育文化论坛》2010,2(1):81-83,89
针对信息化条件下科研的实情,文艺学教学的创新性实践从文艺生产与消费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建立文艺生产与消费的调查评估机制,引导学生进入应用实践来揭示创作与市场的内在关联,使文艺学原理与文学实践有机结合、互相推动,从而制造一个观察文艺发展的睛雨表,为学生的实践训练提供一个操作平台。  相似文献   

15.
宋安妮 《海外英语》2012,(5):155-157
In literary translation,creative treason or translation deviations will surely be a shadow in company with each translated work.A translator is both the reader of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producer of the target text.Applying much on Reception Theory,the present paper explores the issue of translator’s creative treas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two aspects:one is the translator’s creative treason as reader and the other is the translator’s creative treason as producer.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辨证的直观整体把握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文化“基因”.它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范式”:直觉感悟、体味品评和以象喻方式类比的特征.具象与抽象统一、概括与体验统一的理论范畴,原始要终与执本驭末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审美描述与类比推理相结合的论述方式。  相似文献   

17.
文章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并以"文学间性"这样一个新的概念来界定从前各国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家文学与国家文学、语种文学与语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文学与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四是文学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文章提出"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的观点,是因为:首先,文学间性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要有距离与空间;其次,文学间性要求我们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同一个来源,而是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再次,"文学间性"要求要以文学或者文学性为中心,不能离开文学或文学性来从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同时,笔者也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不能离开文学与文学性,离开了文学与文学性的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比较文学学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文学创作活动和文学接受活动是在作家和读者的头脑、意识中生成虚拟文学世界的过程。文章对文学创作世界和文学接受世界各自的生成过程、特征以及文学创作世界与文学接受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现象学描述, 并对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予以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圣经是世界文学艺术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欧美作家.莎士比亚没有创作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但从他的作品来看,他时圣经的熟读程度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其他作家.[1](P110)以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为例,简要分析圣经的巨大魅力和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文艺批评是运用女性批评理论来解释和解剖文学作品的一种批评。换句话来说,它是用以女性意识为中心,来解释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的批评模式。女性主义批评家重视自身拥有的思维习惯和责任,体现了女性主文艺义批评的创造性及其在理论上的一马当先。西方文论对女性主义文艺批评的发展起到重大影响。女性主义文艺批评始终跟随者女性主义运动及其而发生的女性主义文学。本文简要论述女性主义文艺批评及其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