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6 毫秒
1.
资源与环境问题,与其说是生态危机,不如说是文化和文明的危机。人类只有扭转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向,强调生态和人文价值取向,建设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才能解决自身困境。然而,人类社会能不能突破生态危机,走向生态文明,教育是基础,"生态人才"是关键。通过低碳绿色生态文明教育和低碳绿色环保实践等"组合拳"策略,把高校建设成"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先导社区和社会模范,为打造我国"经济升级版"培养输送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技能的"升级版人才"是我们的新责任与新使命。  相似文献   

2.
学前儿童低碳生活教育的课程化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低碳生活成为人类寻求自救的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教育正是构筑儿童低碳生活习惯的重要途径.学前儿童低碳生活教育课程化必须遵循生活化、活动化与叙事化原则,通过环境熏染、榜样示范、叙事交流与科学探索等方法,让学前儿童了解低碳生活对于自身、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树立低碳生活的积极态度,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  相似文献   

3.
资源与环境问题,与其说是生态危机,不如说是文化和文明的危机。人类只有扭转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向,强调生态和人文价值取向,建设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才能解决自身困境。然而,人类社会能不能突破生态危机,走向生态文明,教育是基础,“生态人才”是关键。通过低碳绿色生态文明教育和低碳绿色环保实践等“组合拳”策略,把高校建设成“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先导社区和社会模范,为打造我国“经济升级版”培养输送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技能的“升级版人才”是我们的新责任与新使命。  相似文献   

4.
低碳生活教育是低碳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样也是现代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和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低碳生活教育是以培养低碳价值观、形成生态品德、树立正确自然观为目标,以传播低碳理念、普及低碳知识、养成低碳行为为内容,培养群体和个体低碳生活的自主性与自觉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特征具有高实践性、高指向性、高系统性和高自律性,其教育内容包括知识教育、行为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5.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成人类的共识。实现低碳发展,需要从转变思想文化观念做文章。在全社会培育低碳文化,树立低碳生产和生活态度,才是解决低碳发展问题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6.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及高碳危机,我国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而要实现该目标,首先需要提高民众的低碳意识,培育新型的低碳生存价值观。研究生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理念的传播者,肩负着构筑低碳社会的重任,是实现低碳社会的中流砥柱,其低碳生存价值观的培育就显得极其重要。追溯低碳生存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础,培育研究生低碳生存价值观的必要性,帮助研究生形成低碳生存价值观,对构筑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低碳问题的本质有三个层面,包括人类可持续生存问题、发展权问题以及构建低碳化的新型的生产、生活模式问题。解决低碳问题应坚持国际合作原则、共同责任原则、预防原则、低碳发展原则等。在解决低碳问题的路径选择方面,应加强和完善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低碳法治机制建设、在观念层面上树立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新的环境伦理观等。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发展理念与模式的重大进步,但目前尚未广泛深入到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制度建设等层面。生态原则应当进入教育基础视野,高校应大力推行低碳教育,在课程设置、学生生活实践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开展低碳教育,着力培养拥有低碳知识与技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全面建设低碳校园,教育活动者共同参与着力推行低碳实践,以培养引领低碳生活的理性社会人。  相似文献   

9.
吕伟 《广西教育》2010,(29):57-57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之一,它要求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而生态文明价值观则是一种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所谓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就是指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文明价值观要求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的发展,向地球索取的资源越来越多,引发的生态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地球是我们和子孙后代唯一的家园,对地球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摧残和破坏,人类将无家可归。生物教学中培养生态文明意识,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并向社会进行辐射,让生态文明成为主流价值观。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的文明,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高级文明形态,是一种生存本位的智慧表达,它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体验与深层觉悟;在当代生态文化视野中,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好方式和最积极的努力,就是建立一种生态——“绿色文明”的世界观,这意味着必须从根本上转换人类是自然界主宰者的角色,谋求并实现人与自然共存共荣、互利互惠的协调发展;作为一种生态智慧,这种努力表现为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提升,扩展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再由一种世界观落实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并由此引导主体自觉追求生态觉悟,树立生态道德观,建设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倡导一种新的生存与价值体验方式。  相似文献   

12.
云贵高原位处祖国的西南部,清代以前森林茂密,草原肥美。但至清代,鉴于这一地区战略地位特殊,中央政府加强了此地的开发。然因开发手段与生态环境不相兼容,加之社会动荡,管理无序,导致生物资源急剧减少,植被破坏严重,诱发了一系列生态灾变,对当地生态安全构成了很大危害。面对这些副面影响,引起了统治者、有识之士以及民间社会的高度关注,留下了一大批生态史料。梳理、研究这些史料,吸取其间经验教训,对于云贵高原的生态建设、经济建设、社会稳定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前瞻性,为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生态民生是基于人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两方面有机统一的概念。生态民生理念内涵在于将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看作是环境保护,还是一项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民生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化中国化、具体化过程中,涌现出来了生态民生的创新实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创新发展,为我们解决生态问题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相似文献   

14.
社会生态学的环境哲学理念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生态学是一种辩证自然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认识自然("第一自然")与社会("第二自然")是大自然内在统一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生态学认为,我们人类当今所面临的所有生态问题,都根源于深层的社会问题。一个以"要么增长,要么死亡"为基础并将其作为普遍规则的社会,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的影响。社会生态学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寻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精神文化的生态化,建设一个生态社会。  相似文献   

15.
建设美丽中国是一场新的社会革命,必须加强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态文明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既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有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关系,不仅涵盖生态领域、经济领域,而且涉及国际政治、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领域,因而要坚持运用系统抽象法研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问题,牢牢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要矛盾,树立新的系统观、经济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从而使自然资源的消耗受到抑制,环境负荷得到削减,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推进美丽地球建设。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自然哲学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主要表现为其哲学观中“物无贵贱”的生态价值现,“道法自然”的生态发展观和“天人合一”的生态道德观.研究庄子的生态美学,对于今天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是当代中国面临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形势所作出的战略性选择,彰显了党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于改善人民生存和发展环境,积极打造绿色中国、生态中国的执政理念。"美丽中国"首先指称的是一种优美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又表征了一种和谐有序的社会发展环境,体现了自然之美与社会之美的有机统一。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以生态文明为依托,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协同推进和全面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当代中国生态建设的必然逻辑,它必将推动中国社会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18.
国内学界存在着把生态文学无限泛化的现象,生态文学的概念和在中国的整体发展状况,需要明晰的厘定和清理。真正的生态文学是在现代性困境凸显和现代生态学成熟的特定社会历史和知识语境下产生的,并有着特定价值吁求。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学产生是在新时期以后,与中国30多年呈现的"现代性"快速发展的历史语境相呼应,表现出明显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相互投毒"这一新词,折射出我国目前令人备感忧虑的现状,其最终根源在于长期以来我国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人的精神生态三者发展的失衡。探究和解决包括食品污染在内的种种安全事件和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对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提升国民的精神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休斯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休斯认为,区别于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坚持一种广义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当代社会的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价值评价框架。生态依赖原则表明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必须坚持在自然中定位社会,生态影响原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休斯的诠释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及当代生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